北宋最年轻的宰相是谁(唐宋两朝的著名宰相中)

北宋最年轻的宰相是谁(唐宋两朝的著名宰相中)(1)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浊醪妙理

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简单,只要提到一个历史人物,熟悉历史的朋友,就能从其称谓与名气上判断出指的是何人。

但是提到宰相王圭,熟悉唐史的朋友,第一个想到的一定是初唐四大名相之一的王圭;然而熟悉宋史的朋友想到的则大抵是有着“三旨相公”之称的王珪;既熟悉唐史又熟悉宋史的,可能就要犯嘀咕了,这说的可到底是谁?

当然,也许有的朋友会说,王圭和王珪明显是两个人嘛。但是,在考虑异体字的前提下,两者是可以互通的,“圭”又作“珪”,是一种古玉器及礼器。因此,提到王圭,还真就不好判断说的是哪位。

初唐名相王圭,字叔玠,隋朝山西祁县人,也算得上是太原人,而唐高祖李渊起兵就是在太原。当然,凡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若是想不受苦就成功,是肯定不行的。王叔玠的叔父因为在隋朝时候参与汉王杨谅谋反,而被诛杀。王叔玠也受到牵连,被迫逃入终南山隐居。直到隋朝灭亡,李渊于大兴城称制,王叔玠才被重新举荐启用。与贞观名臣魏征一样,王圭也是入了太子李建成的幕府。甚至没等经历惊心动魄的玄武门之变,就先一步于事变两年前因“募健儿,欲以为变”的罪行,流放崔州。

玄武门事变发生后,太宗李世民摒弃前嫌,任用王圭、魏征等原太子旧臣以佐国事。

北宋最年轻的宰相是谁(唐宋两朝的著名宰相中)(2)

贞观四年,王圭任侍中,即门下省的最高行政长官。作为三省大佬之一,王圭也是当时朝中有数的几位宰相之一。后世将他与房玄龄、魏征、杜如晦并称唐初四大名相。

王圭与魏征一样,也被称为唐朝有名的诤臣。我们姑且不论,他们成为诤臣有几分是为了自保,但其激浊扬清、嫉恶好善是确有其事。在史书上的记载即是“推诚纳善,每存规益”八个字。

贞观六年,太宗于丹霞殿设宴,让王圭评品诸臣。这次的国宴,为后世留下来了一次永载史册的廷对。

太宗问王圭,你“标鉴通晤”,房玄龄等人和你相比,谁更贤能呢?

王圭回答道: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房)玄龄;兼资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李)靖;敷奏详明,出纳惟允,臣不如(温)彦博;济繁治剧,众务必举,臣不如(戴)胄;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魏)征。至激浊扬清,疾恶好善,臣于数子有一日之长。

太宗十分称赞。这次的廷对,对太宗朝文武将相的过往予以褒誉肯定,对其之后在朝中扮演的角色予以定位。其历史功绩可与西汉开国时,高祖刘邦对汉初三杰的定位相比肩。

同时,王叔玠作为孔门儒学的传人,一生谨守孝悌忠恕之道。对经传皆有着自己的独特阐述解读。

贞观十一年,即被受命正定《五礼》,并于同年成为魏王李泰的老师。

还是在这一年,王圭的小儿子王敬直迎娶了太宗的三女南平公主。

按照当时的规矩,公主出嫁和王公百臣之家嫁女儿是不一样的。公主出嫁叫“下嫁”,男子与公主结婚叫“尚主”或者“尚公主”,公主因为身份尊贵,所以说是娶公主,实际还是属于上门女婿,而公主对驸马的泰山泰水也缺乏(或者说是不需要)应有的礼仪,下嫁之后,常常需要公公婆婆对公主行君臣之礼。

王圭对于自己的儿子“尚公主”,严格遵照古礼,要求南平公主按照礼制来拜见公婆。太宗听说这件事之后,下令规定以后的公主出嫁,都要遵守礼节。唐代公主拜见公婆,自此开始。

当然,这也只是因为史料记载这件事,所以我们今人认为唐朝公主自太宗朝开始,就遵守礼节。可是,实际上唐高宗、唐德宗、唐宣宗等等唐代帝王都下过这样要求公主守礼的诏令,一件事需要这样三令五申,就可见这件事做的一直不好。

贞观十三年,王圭病卒,年六十九,追赠吏部尚书,谥曰“懿”。

北宋最年轻的宰相是谁(唐宋两朝的著名宰相中)(3)

北宋宰相王珪,字禹玉,成都华阳人,在小时候随家迁徙到舒县,后来王珪和其后人也都葬于此地,此地也就是今安徽庐江。

王珪和他的父亲、祖父、曾祖父都是进士及第,这样的书香门第在文风鼎盛的宋朝也是不多见的。王珪23岁即进士及第,步入政坛。一步步升迁之下,于50岁的时候做到了政事堂参知政事,成为当时全国最高决策层中的一员。

王珪升任参知政事的那段时期,正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王安石变法”刚刚展开的时期。当时神宗皇帝刚即位不足三年;旧党的赤帜韩琦、司马光、欧阳修等反对变法十分激烈。

王安石和其领导的新党还处于草创时期,变法的干将章惇、曾布、吕惠卿等人资历、人望全都不足,无人能担当重任。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位不新不旧、而唯皇帝之命是从的重臣,王珪自然而然地就进到了神宗皇帝的眼中,升任宰执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随着神宗皇帝年岁和阅历的增长,他对朝政的控制欲望越来越强烈,在朝中已经逐渐容不下“拗相公”王安石,而更希望作为宰执的都是一些唯命是从的臣子。在这种情况下,王安石两次被罢相,最终退居江宁,病逝于钟山。于此同时,王珪“自执政至宰相,凡十六年,无所建明”。

想来王珪的人生信条,大概就是“只要不做事,就永远不会犯错”之类的吧。他除了“取圣旨、领圣旨、得圣旨”之外,一事不做。居相位十六年,仅得了一个“三旨相公”的“雅号”。

当然,我们不能因为他不作为,就否认他的一切。王珪的诗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诗因为喜用金玉珠宝等物名,写出的作品雕龙画凤、精美绝伦,而被时人称作“至宝丹”。

值得一提的是,王珪的孙女是南宋第一奸臣秦桧的夫人王氏,而他的外孙女却是两宋之际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

北宋最年轻的宰相是谁(唐宋两朝的著名宰相中)(4)

王珪的重名也可以算是偶然中的必然,毕竟“王”这个姓,是在我国亘古而又悠久的王朝更迭史中,逐渐形成并壮大的一个姓氏。改朝换代之后,前朝的王公贵族们不得不更名改姓以逃避兵灾祸乱,可是经年累月的上层社会的熏陶,身为王族的优越感,使得这些龙子龙孙不甘于与贩夫走卒为伍,然而却又没有能力与魄力去复仇,甚至有些养尊处优惯了的,连谋生都有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通过改姓“王”来彰显身世

但不管如何,起码在北宋刚建国的那个时期,“王”这个姓氏就已经是社会上一个大姓望族了。我们熟知的《百家姓》,第一句就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其中“赵”是当时天子的姓氏,故而列在首位;“钱”是《百家姓》的成书出现与率先流传的吴越地区,藩国国主吴越王钱家一族;吴越国国王钱俶正妃孙氏的姓位列第三;与吴越相邻的南唐国主李氏则就排在了第四位。去掉这几个在那个时期,政治意义大于实际情况的姓氏,“王”这个姓氏在当时的比重就可见一斑了。

而“圭”是一种祭祀用的礼器,在古代尊孔的大时代背景下,“礼”“乐”的地位是十分崇高的。两个宰执王珪又都是出身在书香门第,族中的长者为其取“圭”这个名字,也貌似无可厚非。

同样的,北宋时期,文风鼎盛,王禹玉的父亲为其取了一个和前朝名相相同的名字,应该也蕴含着希望儿子出人头地、位极人臣的心愿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