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净角介绍 ------京剧净行的发展与现状

梨园界素有“十旦九生一净难”之说,意为花脸人才难得。不仅是现在,似乎从有京剧就存在这种局面,从最早的公认名家图------“清同光十三绝”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个苗头。十三人中,老生4人,旦角4人,丑角2人,武生1人,小生1人,老旦1人。

净行大花脸在哪?没有。

其实与“十三绝”中谭鑫培同时代的花脸名家有很多位,如何桂山、穆凤山、黄润甫等,要说这三位不论是自身的艺术水平,还是对后世的影响,可算是京剧净行的奠基者,但相比起“十三绝”来,按当时来看,似乎还是略逊一筹。

京剧净角介绍 ------京剧净行的发展与现状(1)

(何桂山)

毕竟长期以来,够资格组社挑班的头牌演员非生即旦,花脸不论是演员还是剧中人物,始终二路甚至配角地位。直至今日,以花脸为主角的剧目仍然远远少于生、旦为主的剧目。在唱腔板式上,净行的相比生、旦也要少些,如花脸基本没有“反西皮”板式,“反二黄”也是自裘盛戎、方荣翔后才偶有运用,远不如老生、旦角那般常见。

京剧净角介绍 ------京剧净行的发展与现状(2)

(郝寿臣马富禄《李七长亭》)剧照

与其他行当相比,净行知名演员相对较少些。旦行有“四大名旦”、“四小名旦”、“四大坤伶”,老生有前后“四大须生”,甚至“小花脸”的丑行还有“四大名丑”之说。而花脸很奇怪的是一般只有三个能比肩其名的演员。上述何桂山、穆凤山、黄润甫之后,金少山、郝寿臣、侯喜瑞呈三足鼎立之势,再晚些则以裘盛戎、王泉奎、袁世海最为有名。其他说法如王泉奎、娄振奎、赵文奎的“金派三奎”;同出自“荣春社”的方荣翔、景荣庆、李荣威的“三荣”;天津邓沐玮、康万生、孟广禄的“三大花脸”。

京剧净角介绍 ------京剧净行的发展与现状(3)

(侯喜瑞雷喜福《打严嵩》剧照)

想如其他行当那般凑齐四位有影响力花脸名家一直很难实现。

真的是“一净难求”啊。

从这个京剧花脸演员传承脉络,我们大致可以看出以代表人物为主要标志的净行发展的几个阶段:早期何桂山、穆凤山、黄润甫,包括稍晚一些的金秀山,是净行表演艺术的奠基者,唱腔风格以高门大嗓、实大声洪为特点。至金、郝、侯,则在前辈的基础上加以充分的完善,架子花、铜锤花脸分工明确,这种分工不仅是演员的专业侧重分工,而且从演出剧目、剧中人物、表演手法上的全面划分。

铜锤花脸金少山扮演的包公,郝寿臣扮演的曹操,“黑金白郝”,就是对这种分工细化的一种肯定和固化。

京剧净角介绍 ------京剧净行的发展与现状(4)

(裘桂仙裘盛戎父子)

随金、郝、侯之后,铜锤、架子花的代表人物当属裘盛戎、袁世海。这一时期的净行其实已达有史以来的最高峰。铜锤花脸代表人物裘盛戎之外有“三奎”,以及金少臣等;架子花袁世海之外,刘连荣、周和桐、张洪祥等,久随谭富英先生饰演二牌花脸的张洪祥先生绝对是艺术水平被低估的一位花脸名家。

如果说何、穆、黄完成了净行表演艺术的创立与奠基的话,则金、郝、侯实现了将净行表演艺术由“创立”到“完善”的提升,而裘、袁为主要代表的这一时期,则是完成了净行表演艺术由“完善”到“完美”的升华。

京剧净角介绍 ------京剧净行的发展与现状(5)

(袁世海饰演的曹操)

从金少山到袁世海,应该是京剧花脸的巅峰期。袁先生之后再无净行大师。

巅峰之后必然是低谷,自此京剧净行可称是一路向下,势不可挡,直至今日,“老生花脸”、“娘们花脸”盛行,甚至女的唱花脸的比男的还多。

按金少山的标准,裘盛戎的嗓音条件就属于“不够料”,但现实是从方荣翔到孟广禄再到方旭,裘盛戎的嗓音标准已属可望不可及了。

想当初学戏的多是穷人家的孩子,缺吃少穿食不果腹,却有那么多人有一条好嗓子,到如今人们每日里大鱼大肉生猛海鲜的,却难觅“中国好声音”。

很纳闷!

明扬51,个人浅见,欢迎指正,期待关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