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说清楚故宫是怎样建成的(一篇文章说清楚故宫是怎样建成的)

1925年的10月10日,紫禁城正式成了“故宫博生院”,向公众开放。从此,每年的这一天就是故宫的院庆。

我特意查了查故宫的老院长马衡先生的日记,他在1949年的院庆这一天写道:“(今天)为成立之廿四周年,却为新生后之第一次生日。在神武门楼上开会说明此意。"

马衡从1924年就参与最初的清宫物品查点工作,之后,他在故宫博物院工作了27年,主持了故宫文物在抗战期间的南迁和北归,终于等到了博物院再次步入正轨。

马衡是中国近代考古学先驱,著名的金石学家,他在离开故宫后,把自己收藏的400多件珍贵文物,都捐赠给了故宫博物院。故宫馆藏珍宝无数,但更宝贵的还是这些守护珍宝的人。我们能看到今天的故宫,要先向他们致敬。

今年还是紫禁城落成的第600年。故宫的百年整寿,我们一辈子也就赶上这一次了。

一篇文章说清楚故宫是怎样建成的(一篇文章说清楚故宫是怎样建成的)(1)

史料记载,紫禁城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也就是1417年,经过3年,于1420年完成。这个数字可是越想越吓人。我们知道,就连今天故宫的一项修复工程,也不是三五年能完成的。

咱们就看当时的地基:三大殿有三层石台基,不算栏杆,是7.12米高,要托起这个重量,地基深度也不低于7米。有人算过,这部分的挖掘总土方量就在20万方。

这还不是故宫最深的地基--最深的地方有17米:而这还不是工程最难的地方--你想想,好几百年了,故宫为什么不会出现积水?那是因为整个建筑群是在一个整体地基垫层之上,也就是说,主体建筑的地基是连在一起的,下面有设计严密、纵横交错的排水系统,这在古代的营造里有一个名词,叫“满堂红”。

如果再加上地面工程,就算用现代化计算机设计,用大型建筑机械施工,也不一定敢说3年内能完成,而且,你还得想想,万一出现工程质量问题,是什么后果?

明末文学家张岱形容永乐年间建成的南京报恩塔,是“非成祖(也就是主持修紫禁城的永乐皇帝朱棣)开国之精神、开国之物力、开国之功令,其胆智才略足以吞吐此塔者,不能成焉”。

可以这么理解,明代有一个关于“永乐速度”的传奇,认为那是个“基建狂魔”的时代。

那么,紫禁城真的只花了3年完工,就屹立了600年吗?

哪有这么简单的事儿啊。范伟有句名言,“我不想知道我怎么来的,我就想知道我怎么没的"。这事儿,

也得从“怎么没的”这个角度倒着说。

你想过没有,那么多朝代的皇宫,为什么除了故宫,大部分连影子都没了,至多也就剩下了一个遗址?

中国历史上的每个王朝,最大的工程都是皇帝的宫殿、陵墓,有时候再加上运河、驰道(也就是公路)这样的交通设施。

咱们先说陵墓。皇帝们有个规矩,从继位那天起就要修陵墓,得一直修到他咽气。

西汉时代有数据,朝廷的三分之一收入都用来修陵,汉武帝的茂陵奢侈到什么程度?赤眉军动用几万人,搬了几十天,没搬完一半。后来的盗墓贼又偷了三百多年,都没偷干净。

这还是一个皇帝为自己做的准备,那整个皇室家族生活几百年的皇宫,可就更不得了了。

汉代初年修未央宫时,刘邦对工程监理的萧何说:是不是太浪费了?

萧何是多么聪明,他回答说:这不是陛下的事,这是天下的事。天子四海为家,得建最壮丽的宫室才能显现威仪,再者说了,你总不能让后代超过你吧?

这一番话,说得刘邦心花怒放,心安理得,也道出了中国宫殿的核心价值:它不只是给人住的,而是建立皇权的核心,礼仪的制高点,是用来威慑天下人用的。

正常情况下,一个人对生活空间的要求是有固定区间范围的,不能太局促,也不能太大。我们看中国古典家具里的拔步床、架子床和西方古典家具里带柱子的床,都像个小房间、小帐篷,就是因为贵族居住的卧室太大太高,人睡觉时,需要小一点儿的空间才觉得安全。

乾隆在故宫大兴土木,但他最爱呆的地方是只有几平米的三希堂。我们能体验他的感受:要是能选,谁都愿意住在婉约舒适的江南园林,不愿意呆在压迫感十足的大殿上。但那样,就没了空间的秩序感和威慑力。

于是,王朝更替之际,有两件事必须要做:一件是把自己的宫殿,修得比前朝的规模更宏伟;另一件是往往要焚毁前朝的宫殿,按照古代的政治学说,这关乎新王朝“气数”的。

历史上的隋文帝性格平和,生活节俭,但权衡之下,也下令毁掉南方王朝经营了百年的建康城,因为这是重大政治问题。我觉得,中国文化对待建筑的态度从根本上就和西方不一样,除了宗教建筑,它更多地!

务于现世,历史功能也比较弱。

有的学者半开玩笑的说,西方建筑是石头的,不好拆,所以哪怕是宗教战争之后,也可以换个标志,继续使用异教徒的教堂。而中国建筑是木结构,拆着省事,放一把火就没了,所以我们只能找到废墟中的石头基座。

一篇文章说清楚故宫是怎样建成的(一篇文章说清楚故宫是怎样建成的)(2)

清皇室作为游牧民族政权,选择继续使用北京的明皇宫,是历史的例外;而清代的皇宫最终得到保全,也算是历史以例外来回报。

那我们再回到600多年前,说说那个推翻了自己父亲正式继承人的朱棣吧。他有多想建造一个自己的京师,一座自己的宫殿?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了。

他遇到的头一个麻烦,就是该不该修的问题。之前的三四十年,明皇室已经建了两座皇宫,一座在南京,据明代游历中国的传教士利玛窦记载,奢华和规模不亚于北京紫禁城:另一座在朱元璋的老家凤阳。所以就算是手段强悍的朱棣,也没好意思直接说要修第三座皇宫。

根据老一辈建筑学家单士元的考证,朱棣最迟在永乐四年,也就是提前十四五年,就以修建自己在北京的

旧燕王府等名义,开始隐蔽地选址、设计和烧砖、备料。我们刚才说的那个复杂的地基工程,也在那时就

启动了。所以,今天说故宫是3年建成的,只是对工程最后部分的记载。

就算是十几年,也非常快了。西方的一座教堂,可是动辄就要几十上百年的工期。这是因为,中国的木建筑有一套类似现代“模数制”的施工方法,就是建筑的各个构件是统一尺寸的标准件,能通用和互换这个建筑方法,在唐代已经成型了,计量单位叫“材分”,宫殿使用的斗拱、梁柱,都是事先很多年,,标准分散制作好的,到时候,就按昭成比例的图纸。

像拼乐高一样对接到一起就行,所以速度才能这么快。

我说着轻松,光故宫使用的琉璃构件,就有一百多个种类。琉璃瓦也分十类,光太和殿正眷一侧的龙吻,也就是最高处的那个龙形的装饰,就得16个零件拼成,高3.36米,重7300斤。

总之,600年前的那个春节,62岁的朱棣是终于如愿坐在了奉天殿,也就是后来的太和殿上,接受百官朝贺。

他死于三年之后。

一篇文章说清楚故宫是怎样建成的(一篇文章说清楚故宫是怎样建成的)(3)

不过,这还不算是故宫的建成。一方面,后面还有继续的扩建改造,另一方面,就是我们说过的,木建筑怕火,很容易损毁。

南京故宫之所以只剩下废墟,就是因为从靖难之役开始,不断毁于战火和拆毁。紫禁城日后的修补和维护,难度不亚于初期的建造。

就像专门研究故宫的祝勇老师所说,真正的紫禁城并不是在朱棣主持的那三年,或者十几年中完工的,这是一项持续了六百年的工程。至今,大修仍在继续,在它六百岁生日时,才会真正完成,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留给下一个六百年。其中居功至伟的,还是这一百年来的故宫人。他们把一座五个多世纪来最神秘的权力中心,改变成了供全世界参观游览的中华文明见证。

著名文物学家朱家溍回忆,故宫在1925年开放时,票价是一块大洋,里面还保存看溥仪出宫的原样,只见“桌上还有一个饼干盒子打开了,有半拉饼干扔在那儿,有一个果盘上面装着几个苹果,有一个苹果咬了半个扔在那儿了,床上被褥没有叠,桌上土很厚,窗台上跟地上摆的菊花都开着,正(在)好的时候。"在这之后,还有大量的整理复原工作。

说到这最后部分,再和你分享两个小八卦。

首先,朱家潽讲,故宫里是有大量假古董的。一般人可能不理解,故宫的饭碗都是珍贵的官窑瓷器,哪来的假货呢?首先,假货也有高低之分,宫里的一些书画属于高手作伪,在明清时代就没鉴定清楚。朱家溍说,这类文物的题跋是真的,也同样流传有序,本身是有价值的。

但还有大量没价值的假货,那是怎么来的呢?因为嘉庆之后的几个皇帝都没什么艺术修养。每年皇帝太后的生日,各地官员都要进贡,除了贡品,还搭配一些文玩,他们也贪便宜,反正慈禧光绪也不懂,就随便到市场上去买些假字画、假青铜器,经手的太监也是登记入库就再也不管了。所以,这种东西在故宫里多得是。

这就和第二条八卦有关了。真有贼能进故宫盗宝过吗?

据一位故宫工作人员回忆,1949年之后有过5次,全部在珍宝馆。为什么呢?因为小偷和慈禧一样,不懂文物的价值,知道珍宝馆里的黄金值钱。1958年,有一个飞贼从珍宝馆偷着了册封皇后的金册,把它!=剪碎了,当普通黄金拿去卖。

要不怎么说,干什么都得有点儿文化呢?

归根结底还是要多读书,与大家共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