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传统杨式太极拳习练技法之二(18.2传统杨式太极拳习练技法之二)

18.2传统杨式太极拳习练技法之二(18.2传统杨式太极拳习练技法之二)(1)

步距包括步长和步宽。步长指两脚跟之间的纵向距离,步宽指前脚内侧与后脚跟内侧之间的横向距离。

弓步时的步距

弓步时的步距以能轻松上步落脚而不牵扯重心为准。步宽有两种情况,一是揽雀尾式,步宽以一拳宽度为宜,因为需要后坐重心,如两脚之间距离过宽,后坐时会出现斜身,凸臀的弊病。一是搂膝拗步和野马分鬃等式,步宽宜在横向一脚宽度上为好,杨振基先生称此为一个自然裆的距离,便于稳定重心和运行自如。弓步姿态上注意前脚尖放正,小腿至与地面垂直或膝盖不越脚尖为好,后膝外开,裆部圆撑。

虚步时的步距

虚步时,重心在后脚,前脚或以脚掌点地,或以脚跟着地。此时步距以重心在后脚,前脚轻落地面不牵带重心为好。步宽约一拳。姿态上保持坐胯,胯根后掖,前腿膝盖上提,开胯圆裆,双膝在各自脚尖方向上。

马步时的步距

马步时,重心在两脚之间,步宽大约在两脚内侧有三个脚的长度,原则上仍然要以出步落脚而不牵扯重心为准。

还有一个总是争论不休的问题,传统杨式太极拳弓步后坐时前脚翘还是不翘?这翘与不翘是与重心前后移动的距离相关,重心向后移动少,前脚就可以不翘,重心向后移动的多,前脚掌势必向上扬起,甚至前腿后移成活步。前脚翘与不翘应以后坐时脚踝的放松舒适度为准。

18.2传统杨式太极拳习练技法之二(18.2传统杨式太极拳习练技法之二)(2)

都知太极拳走的是猫步,讲究“两腿宜分虚实,起落犹似猫行”,尤其是练习连续上步的式子(如搂膝拗步、野马分鬃),怎样才能走出猫行步?怎样在连续上步时体现出轻灵的步态,步换身随的腾挪气势,这是我们太极拳人苦苦追求的。

练习猫步首先要解决的是出步的基本方法,出脚时,脚踝要放松,先以大拇趾引领,与地面平行向前探出,随即脚跟(脚后掌)着地,前脚掌略向上扬(不要过高),此时胯根松开,劲力引向支撑腿脚下,前脚脚踝完全放松,将前脚掌落平后,屈前腿蹬后腿,重心前移成弓步。要点是,向前迈步时,体重要坐在支撑腿上,劲力从支撑腿向下松沉,迈出的脚自然被送出。换言之,坐时臀部收敛,命门外凸形成腰弓,以腰弓的弹性将脚送出。弓步完成时,弓腿以小腿与地面垂直为宜,膝盖前弓万万不可超过脚尖,感觉全脚掌与地面贴平,俗称涌泉穴与大地接吻,脚上各个关节都要放松。“腿曲至垂直为准,逾此谓之过劲。身躯前仆,即失中正之势。”澄甫先师之言不可不察。最要紧处,一定要等前脚落平后再继续转腰向前弓腿成弓步,此时前弓之劲力是后腿松沉劲向前蹬出的一个沉中带转的不可抗的力,切不可不等前脚落平便一边落前脚掌一边向前弓腿移重心,此时产生的力量是一个由上向前下方落下的力且既不稳又无力。

其次,要注意前脚摆脚后重心前移准备上步时,后脚跟要随着重心的前移缓缓提起,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轻便地将后腿收回。

脚的外摆角度要略大于45度,以脚内侧对45度为宜。此时支撑腿的膝盖有一个向外侧的撑力,可以很稳定的支撑住身体的左、右转体,并消除迈步时带来的膝部的里外摇摆。

身体向摆脚侧的转体一定要适度,以能将后腿轻松收回为准。而向另一侧的转体则是要等收回的腿将要迈出的瞬间才开始。

注意:所谓脚下走弧线,是在上步的过程中,由于转体(俗称转腰)和腿的收回与迈出两个动作自然复合生成的,不可一味的不转腰只用脚蹚走弧线。还要注意以腰脊的开合带动四肢的收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