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智激张仪(行事机巧苏秦智激张仪)

苏秦智激张仪(行事机巧苏秦智激张仪)(1)

苏秦合纵

苏秦和张仪都是鬼谷子的学生,他们从鬼谷子那里学成后,便各自去游说诸侯,希望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张仪先到楚国去,结果不仅没有游说成功,反而被楚相手下的人诬陷,说他偷了楚相的玉璧。他们把他捆起来痛打了一顿,然后驱逐出国。

张仪回到魏国后,妻子责怪他不该去游说,以致遭此侮辱。

他却伸出舌头问妻子自己的舌头是否还在,把妻子惹得笑了起来,告诉他舌头还在。张仪说:“只要我的舌头还在,这就够了!”

张仪这段坎坷的经历,最为人称道的也就是他的这句话“舌在也,足矣”。其实,人生在世,很少一帆风顺的,关键是遇到困难和挫折之后,你是否还能保持最初的信心和勇气,张仪的表现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也正是因为他的这种信心不失,才能为将来的东山再起留下了希望的种子。

苏秦智激张仪(行事机巧苏秦智激张仪)(2)

辩论游说

那时,苏秦经历一番磨难后已在赵国站稳了脚跟,正致力于联合纵向的六个诸侯国共同抗秦。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苏秦希望有一个合适的人到秦国去掌握大权。想来想去,他想到了袭击的同学张仪。于是便派人到魏国去找到张仪,并叫这人怂恿张仪到赵国去求见苏秦、以便得到高升。

张仪正在家闷闷不乐,听到来人鼓吹后,心想也是:既然同窗好友已在赵国执掌大权,自己何不去拜访拜访?说不定可以有所作为呢?

于是张仪便到赵国去拜见苏秦。殊不知苏秦命令手下人既不引见,又不许放他走了,这样拖了好多天才接见他。接见时,苏秦只让他坐在堂下,到吃饭时竟然赏给他仆人们吃的东西。张仪又羞又怒,正想发怒,苏秦却先斥责他说:“以你的才能,却让自己落得这样的困辱。我难道不可以推荐你而使你富贵吗?只是你不值得让我推荐罢了!”说完便叫人赶张仪出去了。

张仪完全没有想到过去的同窗好友竟然如此翻脸不认人,恨得咬牙切齿,发誓要找一个强大的能够战胜赵国的国家去立住脚,然后来报这奇耻大辱。

苏秦智激张仪(行事机巧苏秦智激张仪)(3)

秦铜车马

这个最强大的国家当然就是秦国了。

张仪一离开苏秦,苏秦便马上就找来一个心腹,对他说:“张仪是当今天下难得的人才,就连我恐怕也不如他。我之所以羞辱他,是以此来激发他的心志,使他一怒之下到秦国去争取掌握大权,而不是沉溺于一些小的利益上。现在你赶快去设法接近他,与他一起到秦国去,尽全力支持他接近秦王,掌握秦国大权。事成之后再告诉他我的用意,这样,他就会设法让秦国不做对我们赵国不利的事。”

苏秦又向赵王报告了自己的计谋,请赵王拨出许多金银财宝供暗中支持张仪使用。

苏秦派去的人与张仪同住在一个旅馆里,慢慢的接近他,尽全力支持他,二人结拜为生死之交。张仪得到帮助,有竭尽自己的全力,终于得到了秦惠王的信任,被拜为客卿,大权在握。这时,苏秦派去的人向他告辞回国,他坚决不许,说是正要报恩,岂可离去。苏秦派去的人这才向他说明原委,尤其说明了苏秦羞辱他的用意。张仪听后恍然大悟,不禁感叹说:“唉!我已在苏君的计中却还一点儿也没有察觉,我不如苏君是很明显的了啊!请你为我谢谢苏君。有苏君在,我怎么敢奢谈攻赵呢?有苏君在,我又凭什么去攻赵呢?”

人常说,“树怕剥皮,人怕激气”。激将法就是用语言或者行为等刺激手段,让人心生怒气,从而按照挑逗人的意愿行事。“激将”的对象最好是性情暴躁、自尊心极强的人对于那些老于世故的人则不易奏效。

俗话说:一石激起千乘浪。苏秦激将请张仪的成功,首先是清楚张仪是自尊心极强、一心建功立业之人。加之当时张仪之落魄的处境,与苏秦之得意相比较,苏秦的傲慢和羞辱最容易刺激到张仪敏感而强烈的自尊心,从而使他愤而离去,奋发图强,终于成就了一番伟业。作为鬼谷子的学生,苏秦把鬼谷子的“投石激浪”之术发挥的恰到好处。因为他的投石激浪,张仪怒火中烧,一气之下弃赵国而去。也正因此,张仪才有了后来的成就,成为战国首屈一指的辩士和说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