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论语注释译文(论语学习笔记229)

【原文】11.2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国学经典论语注释译文?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国学经典论语注释译文(论语学习笔记229)

国学经典论语注释译文

【原文】

11.2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注释】

(1)曾皙:名点,字子皙,曾参的父亲,也是孔子的学生。

(2)以吾一日长乎尔,毋以也:虽然我比你们的年龄稍长一些,不要因为我年长而不敢说话。

(3)居:平日。

(4)则何以哉:何以,即何以为用。

(5)率尔:轻率、急切。

(6)摄:迫于、夹于。

(7)比及:比(bì)。等到。

(8)方:方向。

(9)哂(shěn):讥讽地微笑。

(10)方六七十:纵横各六七十里。

(11)如:或者。

(12)宗庙之事:指祭祀之事。

(13)会同:诸侯会见。

(14)端章甫:端,玄端,古代礼服的名称。章甫,古代礼帽的名称。

(15)相:赞礼人,司仪。

(16)希:同“稀”,指弹瑟的速度放慢,节奏逐渐稀疏。

(17)作:站起来。

(18)莫:同“暮”。

(19)冠者:成年人。古人20岁时行冠礼,表示成年。

(20)沂:沂水,发源于山东南部,流经江苏北部入海。

(21)舞雩:雩(yú),祭天求雨,雩祭有歌舞,故称舞雩。另说为地名,在今山东曲阜。

(22)唯:语首词,无意义。

【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陪坐在孔子身旁。

孔子说:“我年龄比你们大一些,不要因此而拘束。你们平时总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你们要怎样去做呢?”

子路赶忙回答:“假如有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常常受到别国的威胁,加上国内又闹饥荒,让我去治理的话,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们勇敢善战,而且懂得礼仪。”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孔子问:“冉求,你怎么啊?”

冉求回答道:“国土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让我去治理的话,三年时间,可以使百姓富足。至于礼乐教化,那就有待君子来推行了。”

“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回答道:“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但我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的活动中,或者在诸侯会盟的仪式上,我愿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曾点,你怎么样呢?”

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逐渐放慢,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站了起来,回答说:“我的志向和他们三位说的不一样。”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也就是各人讲自己的志向而已。”

曾皙说:“暮春三月,穿好春装,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归来。”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赏曾点的志向。”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的都出去了,曾皙留在最后。他问孔子:“他们三人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就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夫子为什么要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礼让,他说话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

曾皙又问:“那么是不是冉求讲的不是治理国家呢?”

孔子说:“怎么见得国土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

曾皙又问:“公西赤讲的不是治理国家吗?”

孔子说:“宗庙祭祀和诸侯会盟,这不是诸侯国的事又是什么?像公西赤这样的人如果只能做一个小司仪的话,那谁还能做大司仪呢?”

在语录体的《论语》中,章节都比较短小精悍,本章是难得的“长篇”对话。本章结构完整、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在对话中表达了各自不同的性格和志向,读后耐人寻味。在平淡自然之中信手勾勒出一幅“先贤论志图”,丝毫没有斧凿痕迹。本章对人物形态的细致刻画和富有个性的人物语言体现了《论语》含蓄、简淡的语言特色。是一篇优秀记叙散文,开创了一种新的速写式的写作风格,代表了《论语》的文学成就。

孔子论志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孔子称赞他心目中的圣人伯夷、叔齐为“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微子》)他说一个真正“志于道”的人,根本不会在乎生活中衣食住行的条件好坏。(“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孔子对自己生于乱世,难得见到真正“志于道”的人表示深深的遗憾。(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季氏》)立志于仁道,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是孔子及其儒家最重要的教育和修行内容。正如子夏所总结的那样,“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孔子也曾在跟颜回和子路谈志向时表述过自己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

孔子知道他的弟子们学得了一些知识,也有了一些智慧,就有些飘了,正所谓处在“半桶水晃荡,一桶水不响”的阶段。“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公冶长》所以孔子总说只有颜回一个合格的学生,又可惜早死了。”今天有机会,他又想跟弟子们聊聊各自的志向。

不吾知也!

《宪问》篇中孔子也说过自己不被别人所了解,但他的态度是不埋怨天,也不责备人,下学礼乐而上达天命。这样一个远远超出时代道德修养水平的人,也只有老天爷能了解他啊!(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孔子对于“不吾知”有过多次的论述和讲解。他一再强调不要在乎别人是否了解你,你要去了解别人。你应该培养自己的能力,让别人去了解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里仁》)“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宪问》)“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

先贤论志图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学生陪坐在孔子身旁,看来是个比较清闲的日子。孔子这样的一位老师,随时随地都会开展他的教学工作。孔子对弟子们说:平时你们总说没人了解我呀,那如果有人了解你,你又如何去做呢?他口里在说,别看我比你们大一些,又是你们的老师,你们不要拘束,我们就随便聊聊。这就有点像我们现在的父母想跟孩子谈心时的场景。父母总会说,别把我们当父母,就当个朋友好了,我们平等地聊聊。这样的话往往是长辈的一个“阴谋”。想让你放松警惕,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套话而已。他们说别把我当长辈,已经强调了他是长辈。说随便聊聊,肯定不能随便。如果你真“随便”了,结果可想而知。孔子不希望像平时在课堂那样严肃、拘束。希望能够听到弟子们的内心真实想法。孔子启发弟子们谈了各自的理想,最后也证明他不是随便听听而已,在曾皙的追问中,他还是对弟子们的理想给与了不同的评价。

我们先看看《公冶长》中孟武伯与孔子的对话: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在这里孔子自己说子路合适去治理一个“千乘之国”;冉求合适去管理一个“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公西赤能做一个外交家。

子路是个率性的人,想都没想,站起来就说:假如有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常常受到别国的威胁,加上国内又闹饥荒,让我去治理的话,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们勇敢善战,而且懂得礼仪。

《公冶长》篇,孔子曾问过子路的志向,子路说:“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这原本是子路朴实无华的志向,他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朋友们共享,用坏了也不抱怨。当时孔子没说好还是不好。孔子对孟武伯说:“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老师说自己能治理一个大国,子路当然就会把治理大国当做自己的志向。可是,子路说完后“夫子哂之”,哂(shěn):讥讽地微笑。你看,一边叫大家放开说,不要有顾虑,一边又“哂之”。谈话结束后曾皙就问孔子:“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朱熹注:“点以子路之志,乃所优为,而夫子哂之,故请其说。”“夫子盖许其能,特哂其不逊。”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子路说话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孔子不是笑子路的志向有问题,而是笑他说话不礼让,不懂的谦虚。但无论如何,孔子的这一笑是不应该的,是不合时宜的。子路相应老师的号召说了真心话而被笑,这会让其他学生如曾皙之流觉得孔子看不上子贡,就会再次出现“门人不敬子路”的情形。

冉求是个合适做实事的的官僚,志向从来都不高大上,而是很接地气。孔子对孟武伯说“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所以冉求说“国土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或大夫之家,让我去治理的话,三年时间,可以使百姓富足。至于礼乐教化,那就有待君子来推行了。”冉求也怕老师笑话他,他的回答比起子路就礼让多了。也没有超出孔子给自己能力的定位,还说我只不过能让人们富足而已,礼乐教化方面我的能力就不够了,还要等别人来治理。事后曾皙问孔子,冉求说的治理这么小的一块地方算不上是治理国家吧?孔子说,怎么见得国土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朱熹注“曾点以冉求亦欲为国而不见哂,故微问之。而夫子之答无贬辞,盖亦许之。”孔子笑话了子路,却肯定了冉求的话。

孔子又问公西赤的志向。孔子曾对孟武伯说“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公西赤也是按照孔子给自己的定位来回答孔子的问题:“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但我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的活动中,或者在诸侯会盟的仪式上,我愿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公西赤既谦逊又礼让,还深深懂得孔子的“学”的思想。他说我就慢慢学着做个小司仪吧。朱熹注:“公西华志于礼乐之事,嫌以君子自居。故将言己志而先为逊辞,言未能而愿学也。宗庙之事,谓祭祀。诸侯时见曰会,众眺曰同。端,玄端服。章甫,礼冠。相,赞君之礼者。言小,亦谦辞。”曾皙问孔子说公西赤讲的做个小司仪也不是治理国家吧?孔子说:宗庙祭祀和诸侯会盟,这不是诸侯国的事又是什么?像公西赤这样的人如果只能做一个小司仪的话,那谁还能做大司仪呢?这就说明公西赤的表述是很合孔子心意的。“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也表明孔子认为在宗庙祭祀和诸侯会盟这些礼仪方面,无出其右者。

本章的关键是孔子与曾点的问答。在孔子与子路、冉求、公西赤对话的时候,曾点一直就没有停下手中正谈着的瑟。当孔子问到他的时候,他也不像子路一样“率尔对曰”,而是让瑟的声音逐渐放慢,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站了起来,很从容地回答说:“我的志向和他们三位说的不一样。”同样的问题谁先回答谁倒霉,谁后回答谁占便宜。从后面曾点与孔子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知道曾点一边弹瑟一边听同学们的回答,还在思考着自己该如何回答孔子的问题。听了三个回答和孔子的反应,他心里就有数了。他说出了令孔子惊艳的答案:“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暮春三月,穿好春装,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归来。好一个曾点!都说道孔子心里去了。

朱熹注:“曾点之学,盖有以见夫人欲尽处,天理流行,随处充满,无少欠阙。故其动静之际,从容如此。”

程子曰:“孔子与点,盖与圣人之志同,便是尧、舜气象也。诚异三子者之撰,特行有不掩焉耳,此所谓狂也。子路等所见者小,子路只为不达为国以礼道理,是以哂之。若达,却便是这气象也。”又曰:“三子皆欲得国而治之,故夫子不取。曾点,狂者也,未必能为圣人之事,而能知夫子之志。故曰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言乐而得其所也。孔子之志,在于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万物莫不遂其性。曾点知之,故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程子说得好啊,曾点未必能为圣人之事,而能知夫子之志。他的春游踏歌而行正好合了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之志,使天下万物都随性而行。

吾与点也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喟然:迅疾的样子,用来形容叹气。与:赞同、同意。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赏曾点的志向。子路、冉求和公西华三人所言之志都是孔子认可且各自能力所能达到的事情。孔子对子路所言当场“哂之”,事后也对冉求和公西华的志向表示了同意。却当场对曾皙的志向大家赞赏。孔子为什么会对曾皙的志向大家赞赏呢?

我们前面说过孔子与孟武伯的对话,那个时候孔子还是积极乐观主义的社会改革者。他鼓动自己的学生入世出仕救世,自己也在艰难困苦之中周游列国十四年寻找实现抱负的机会。“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当他“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史记·孔子世家》),却还在“知其不可而为之”(《宪问》)。这是孔子积极救世的一面。当他年老返鲁之后,过着退隐避让的学者生活,对于政局流露出的基本是消极情绪。在学生出仕这件事上,他的主张就慢慢转变成了“邦无道,危行言孙”,以为无道之邦服务为耻的观点。“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人,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泰伯》)他甚至说出了:“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吾道穷矣……”之类的话。估计他那“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志向也被抛在了九霄云外。这些都是孔子消极避世的一面。

此时孔子以国老的身份整理古籍文献,潜心教学,无心参与政治。所以才会对子路、冉求和公西华几乎是复述自己曾经的评语的志向不感兴趣,而对曾皙之言大家赞赏。

从另一个角度分析,我们多次说过孔子时代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还没有那么大的不同。儒家思想中也还存在着大量的道家主张。这一章也体现了孔子对自然和谐生活的向往。曾皙说我的志向与三位学长不同,表明了他没有兴趣去从政治国。他所描述的诗情画意的场景,是那样的逍遥自在,从容不迫,甚至有点狂放不羁。这足以勾引出满腹经纶、生不得志,垂垂老矣的孔子的无限向往。

曾皙的机巧

曾皙,名点,曾参的父亲。跟颜回父子一样,也是父子俩一起在孔子大学学习。同样的是,儿子的修为远远超过父亲。颜路只是在“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中出场过一次。曾皙也只是在本章出现过一次。颜路和曾皙无论在事功还是在学术修养上都没有什么建树,但他们的儿子却都成了儒学大家。

本章中,前前后后,我们看到的都是一个充满机巧之心的曾皙。别人在谈志向时他在鼓瑟。显然他也不是真的沉浸在音乐之中。从后面他与孔子的对话就可以看出他的心不在瑟上,而是一边鼓瑟,一边在听孔子与其他三人的对话。发现其他三人都没有得到孔子的认同时自己深思熟虑地描绘了一派令人向往的生活景象。真实这一景象触动了年迈的孔子的心,并对他大家赞赏。如果就此结束,没准也能让我们觉得曾皙具有冉耕一般的“斯之未能信”的高尚品德。正是后面“三子者出”之后,曾皙故意留在最后与孔子的对话,他不但不懂“三子者”志向的好坏,更不懂孔子为什么会不喜欢这些志向。这暴露了他所说的志向不过是违礼讨好孔子的投机取巧的灵动,而非自身的真修为,更暴露了他修养水平的低下。

道客村曰:

夫子之志已成空,天下无道不与同;

治国救世不得志,春游踏歌浴清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