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过节风俗(客家农村正月初一民俗)

客家过节风俗(客家农村正月初一民俗)(1)

吉祥客家年

客家所谓“过年”有两重含义:其一、过小年与过大年;其二、过春节即“嬲正月”。(“嬲”本义音niao,客语读音为liao,乃“休假”、“休闲”之意)

由于客家过小年、过大年的时间在农历上一年十二月年底,故有关客家小年、大年的民俗将在第十二章加以介绍。

客家过年整体上与其他汉族民系的风俗相一致,但仍然保留着许多独特的、富有魅力的客家传统。同样是过年,客家人更加庄重、更为热情。整个正月,到处都可以看得见客家狂欢的场景,或祈禳,或赛会,或祭祖,或亲友团聚,或婚育喜事,无不映射出绚丽的客家民俗风采。

吉祥,客家年的基本主题。

和谐,客家年的关键主题。

而欢乐则是客家年的境界。

过去,人们往往只知道客家人有许多的悲难和屈辱,却不了解客家人原来总是可以在逆境中寻找到快乐,在一年四季中不断创造着和美,不断形成优秀的客家传统,让“客家”二字闪烁出耀眼的光芒。

顽强固守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汉文化,是客家人的本质性特征之一。但因循传统的同时,客家人也不断开创未来。许多传统客家岁时民俗,现在都浸染了甚至洋溢着这个伟大复兴时代的繁荣气息。如闽西连城姑田“游大龙”,该民俗起源于明朝至今已经四百余年,每年以村为单位轮流由各宗姓大族举办。姑田大龙一般由九十至一百五十节板凳龙连接而成,每节长四米,总长度在三百六十至六百米之间。历史曾经记载最长的大龙为一百六十五节,但现代姑田客家人居然已经将大龙长度增加到二百三十六节,总长度达九百四十四米,因此创造了“世界上最长的大龙”吉尼斯纪录。

客家首先以优秀的传统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同时也将以创新的精神获得这个世界热烈的掌声。

这正是吉祥客家年的魅力所在。

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古称“元旦”、“元日”、“元朔”、“元辰”、“元正”。民国初年引入西历作为现代阳历,与我国传统农历即阴历并行,为此将西历一月一日称作元旦,而传统“元旦”即正月初一称作“春节”。继而在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即将诞生之际,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正式以把公历的一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鉴于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节气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春节作为中国民间最传统的岁时节日,自古以来都比其他任何节日更加隆重。

“春节”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草木复苏,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耕耘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客家人刚刚度过草木凋零的漫长冬季,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客家自然要满怀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和美的日子。

春节是客家人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客家亲友团聚的日子。当客家山村新年的第一声鸡鸡啼响,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家家户户爆竹齐鸣,清脆而嘹亮的爆竹声此起彼伏,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客家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祭祖、出行、拜年、扛花子酒、庆龙船会,从此拉开客家春节持续、盛大的系列庆典活动序幕。

从正月初一直到正月十五,都属于客家春节的时间范畴。这期间,可谓天天都是节日,天天都有特色鲜明的客家节庆民俗。如正月初二客家女儿“转妹家”、龙南田心围客家放“添丁炮”、梅县小桑村客家“扛公王”;又如正月初三作为客家人的“三重日”家家户户“送穷”、“烧门神纸”、“贺老鼠嫁女”、曲蓬唱戏……

出行

清光绪二十一年《崇义县志》载曰:“每岁元旦,家长率子弟择方与时之吉者,持烛焚香而祝之,以占一年吉兆,名曰‘出行’。”

清光绪十九年《上犹县志》载曰:“岁时佳节,彼此庆贺。元旦,黎明,家长率子弟先于祖堂前设烛炷香,行一跪四叩礼,旋出大门外参礼喜神,向四方各三揖(音衣yi,古代拱手礼),谓之‘出行’。”

清同治十一年《南康县志》载曰:“元旦,择方与时之吉,曰‘出行’。”

正月初一即客家人俗称“年初一”凌晨零点时刻,为辞旧迎新,家家户户由家长率领合家老少“持烛焚香而祝”,于自家厅堂(客家俗称“厅厦”)面对祖宗遗像或天地诸神、列祖列宗牌位行一跪四叩之礼,然后将厅堂大门打开,大放鞭炮、烟花。客家新年零点时刻,万炮齐鸣,此起彼伏,原本安静、祥和的山村、城镇顿时十分热闹起来。

赣南客家将年初一“接新年”的习俗称作“出行”,而粤东、闽西客家则称作“开大门”或“开门”、“开正”。

“出行”仪式一般由长辈主持,长辈打开大门时要大声么喝:“开门大吉—大吉大昌—”。开大门“出行”的吉祥语还有“万事如意”、“脚踏四方”、“方方得利”之类。在打开厅堂大门前,灶堂、侧门、房门都要点亮大红烛,焚香礼拜。

至于“出行”的吉时,一般都按照当年《通书》规定的吉利时辰来开大门。

闽西建宁客家年初一俗称“大初日”。建宁客家年初一也有“出行”一说,但与赣南客家的“出行”意义不同。是日零点开始,建宁客家就早早起来,焚香礼拜,燃放鞭炮,是曰“开门”。但大门在天亮以前并不完全敞开,鞭炮放完即关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早起,家中人也互相道喜,说吉利话。当天不挑水、不劈柴、不扫地。早饭后出门礼拜土地社稷,则曰“出行”。途中遇人互道“生财”、“添福添寿”。

赣南宁都客家农历正月初一日俗称“大初一”。黎明前择吉时鸣爆、开大门,务必选择“大利方向”走上几步,才算真正“出行”。

潮汕客家新年的序幕同样是由“开正”仪式开始的。“开正”又叫做“开春”,“开正”的时辰每年不同,需依照天干和地支来决定,大约都在清晨以前,只要翻一翻当年的历书就可以知道。“开正”的时刻一到,家家户户必须准备香烛、应时的水果、成迭的柑橘、插上“饭春花”的甜粿和发粿,供奉清茶与甜品、以及染红的面线,祭拜神灵与祖先。并且焚烧寿金(印上“寿”字的金箔纸)与刈金(印着“财”字“寿”字样的金箔纸,又称四方金),燃放鞭炮。潮汕客家拜祖先时,加用菜碗(素菜)、寿金、刈金、小银等,素菜中有人用菠菜及连根带尾的大蒜。潮汕客家认为拜菠菜,可以飞天(“菠”字与福佬人闽南语音“飞”近似);拜大蒜则子孙可以“头毛嘴须白”(蒜本身就有像长须的样子),而祭祖的仪式和祭拜神明的方式大约相同。

海丰客家年初一开大门习俗谓“放开门炮”。子时一到,便打开大门,说声“开门大吉”,便家家户户放爆竹。放开门炮后,大多地方还要到神庙争点“头炉香”,俗称“上头香”,以祈祷新的一年富贵、平安。

至于“出行”或曰“开大门”仪式,最讲究的是闽西客家。是日,各家各户起床最早的多是客家主妇,她早起洗刷锅灶、烧水,摆好供品,然后才请男性家长起来“开门”放鞭炮。上神台供奉神明、祖先的米,中间要插上十二双筷子、十二根大蒜(闰年则各加一),神台上还要备放黄纸钱、白纸钱、桔子、袖子等,有的还有银元,取“有财”、“有食”之意。有的加插“岁饭花”,取“来岁和花发”之意。宁化一带,旧时这天请男人起床不叫“爬起来”、“起床”,而要叫“出首”。“首”在这里不指“头”,而是“窝”的土称,“出首”即“出窝”,就是起床。旧时挑担做生意的人(如盐客)全都是这种叫法,大概是“远走高飞”的意思。而“爬起来”、“起床”含有摔倒或休眠的意思,故认为是不吉之言。

旧时,北方汉族类似客家“出行”的习俗,称之为“接喜神”。除夕夜,家家户户门上贴红纸条,名曰“出门见喜”、“开门红”。这种习俗的仪式相对简单,基本不需要焚香点蜡先行祝拜。年初一清早,出门向着喜神所在的方向散步,求“出门见喜”,以得一年康宁。这种仪式,在北京叫“喜神方”,上海叫“兜喜神方”,此外还有“出方”、“出天方”等说法。山西吕梁地区,新年元日出行郊外,谓之迎喜神。民国七年《临县志》录有竹枝词一首云:“粘户红笺墨色新,衣冠揖让蔼然亲。香灯提出明如海,都向村前接喜神。”喜神的方向,按《协纪辩方书》曰:“喜神甲己日在良方,乙庚日则居乾方,丙辛日居坤方,丁壬日居离方,戊癸日居巽方。”还有一种极为简便的认定,就是以公鸡最初啼鸣的方向为喜神可能出现的方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