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西站进度(冲合肥)

编者按

近年来,合肥坚定不移发展战新产业,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构筑了良好的战新产业生态,“芯屏汽合”“急终生智”成为现象级产业地标。即日起,本报推出系列报道,走进科研院所、深入企业一线,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展示合肥战新产业发展成果,激荡产业发展的澎湃动能,为合肥高质量发展营造浓厚氛围。

三月合肥,春风和煦,万物生辉。

一条条新能源汽车生产线开足马力、一辆辆新能源汽车畅快奔驰……沐浴着明媚春光,新能源汽车正在合肥绽放“速度与激情”,成为合肥战新产业的一道亮丽风景。

汽车强则工业强,工业强则经济强。过去一年,合肥新能源汽车产量达14.5万辆,同比增长148%。越来越多“合肥造”新能源汽车正驶出安徽、驶向全国。

创新合肥,正阔步迈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之都”。新能源汽车产业迸发出的巨大活力,为合肥经济增长注入强劲新动能。

合肥西站进度(冲合肥)(1)

产业发展“热气腾腾”

冲压、焊接、涂装、总装……在江淮乘用车公司思皓工厂总装厂装配车间,智能化生产线“热气腾腾”,一道道工艺流程有序开展,一辆辆崭新的新能源汽车依次下线、整装待发。

“今年开年以后,我们的订单需求非常旺盛,纯电动乘用车1月销售1.6万辆,同比大幅增长89.49%。”江淮乘用车公司思皓工厂装配一车间车间副主任周磊说。

开春以来,位于合肥经开区的江淮蔚来先进制造基地,一片繁忙景象。这里的焊装车间拥有国内最新的全铝车身线,有机器人408台,整体自动化率达到97.5%。今年2月,蔚来交付新车6131辆,同比增长9.9%。截至2月底,蔚来已累计交付182853辆智能电动汽车。

合肥西站进度(冲合肥)(2)

江淮汽车自动化生产线。

企业产销两旺,彰显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强劲势头。去年12月,全市新能源汽车产量达1.96万辆,创下单月产量新高。

在合肥新能源汽车版图,新的造车势力正“蓄势待发”。今年2月23日,大众安徽MEB工厂全新车身车间完成建筑施工,实现厂房交付。聚焦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生产,大众安徽整座MEB工厂竣工后,最大年产能预计可达35万辆。

产业发展的蓬勃之势,吸引着项目企业纷至沓来。2月26日举行的安徽省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发展推进会上,签约“双招双引”项目20个,总投资357亿元,合肥参与了当中的大多数项目。

乘着春风,合肥新能源汽车正阔步前行!

产业地标“光芒闪耀”

在新能源汽车这个新赛道,合肥不是“一举成名”,而是“厚积薄发”。这一切,源于合肥对产业的深刻洞察和敏锐感知!

2009年,合肥加入新能源汽车“十城千辆”工程,成为国内最早试水新能源汽车的城市之一。那一年,全国首条纯电动公交线在合肥开通。

2016年,合肥汽车产量达到83.4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2.5万辆。那一年,合肥汽车产业产值达1058亿元,成为第四个千亿产业。

合肥西站进度(冲合肥)(3)

合肥长安汽车智能生产线。

2020年,合肥新能源汽车星光闪耀:蔚来中国总部落户,大众江淮深度混改,大众投资控股国轩高科……这一年,合肥正式启动重点产业链“链长制”,主要领导担任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链长,重点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强链、补链、延链。

一项项亮眼成绩、一步步务实举措,折射出合肥十年磨一剑、精心擘画新能源汽车制造版图的眼光与决心。

“十四五”开局之年,合肥用“汽”取代“器”,将原先概括部分重点产业的词语“芯屏器合”改为“芯屏汽合”。

一字之变,是合肥对产业地标的进一步明确,既体现了一种信心,也表明了发展的决心。

“合肥已经在智能电动汽车产业领域抓住了‘先手’,赢得了‘先机’。”在第十三届中国汽车蓝皮书峰会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主席贾可,高合汽车创始人、CEO丁磊等众多参会专家企业家纷纷表示。

合肥西站进度(冲合肥)(4)

江淮蔚来生产基地。

如今,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风生水起,产业链条渐趋完善。全市拥有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规上企业171家,形成了涵盖整车、关键零部件、应用、配套的完整产业链;拥有国轩高科、中创新航、巨一科技、华霆动力、锐能科技等一批产业链龙头企业,覆盖电池、电机、电控、自动化、材料等核心领域。

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合肥将继续贯彻落实省“双招双引”工作专班要求,发挥新能源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长制”作用,推动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争取更多新项目、新产线、新订单落户。

抓“先手”、赢“先机”,合肥积极布局“未来的汽车”,正引领“汽车的未来”!

产业创新“加速升级”

技术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靠创新起家的合肥深知:推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行稳致远,仍然离不开“创新”。

“合肥聚集了一大批高层次大学、科研机构和汽车企业技术中心,可以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撑。”合肥工业大学车辆工程系主任、安徽省智能汽车工程实验室主任张炳力说。

近年来,合肥建设汽车技术与装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49家,加大资金投入,在关键技术领域支撑产业发展。

合肥西站进度(冲合肥)(5)

江淮汽车生产线上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安装作业。

2018-2021年,合肥市共有29个项目被列入新能源汽车暨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工程,获得专项资金支持。

“专项资金的支持,有助于企业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身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加快成果转化,推动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江淮汽车蜂窝电池技术有效解决三元锂电池安全控制难题,成功开发智能刹车系统技术;蔚来汽车ES8车型车身铝材使用率高达96.4%,为全球量产全铝车身中比例最高;国轩高科研制三元电池单体能量密度突破302Wh/kg……如今,合肥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能力正不断提升。

在技术创新引领下,合肥本土车企也加快技术更新、产品迭代步伐,适应消费市场变化。

合肥西站进度(冲合肥)(6)

江淮汽车生产线上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安装作业。

今年2月22日,江淮新能源汽车新品思皓E50 Apro批量下线,标志着又一合肥产新能源汽车产品即将进入市场。该款汽车中文名“爱跑”,定位为纯电轿跑,外观时尚,迎合年轻用户群的需求,续航里程在300公里至600公里。

“我们一直致力于新能源汽车的研发生产,尤其是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本地化。”思皓新能源乘用车营销公司常务副总赵久志说,思皓是大众汽车和江汽集团合力打造的新能源汽车产品,2021年先后推出了思皓E10X、E40X、QX及思皓曜等多款车型,赢得不少消费者青睐。

无独有偶,2月26日,安凯客车与合肥智行者科技有限公司就自动驾驶领域开展重要合作进行签约。未来,双方将投入最新技术和核心成果,开发出面向园区、半开放道路、测试场及开放道路运营投放的新型智能化车型,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与运营推广。

不懈推动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合肥新能源汽车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产业生态“持续提升”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新赛道上,合肥正努力提升产业生态,护航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

作为合肥智能网联产业“策源地”,包河区与北京中关村合作,共同打造中关村协同创新智汇园,围绕“车、路、云、网、图”五大关键要素,搭建智能网联产业服务平台,建设合肥智能网联产业聚集地。

据合肥中关村协同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随着“链长制”的推行,合肥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更加集聚,汇聚了星云互联、仓擎智能、域驰科技、大唐高鸿等68家科创型企业,其中智能网联汽车企业16家。“这说明越来越多的智能网联汽车企业看好合肥,愿意走向合肥。”

合肥西站进度(冲合肥)(7)

合肥长安汽车生产线工作人员正对汽车进行检查。

产业发展环境好不好,企业最有感触。“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城市的保障支撑。”星云互联COO石勇说,合肥通过加快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推广应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举措,为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在合肥落地1年多,星云互联快速发展,已完成B轮融资。

数据显示,2021年,合肥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15.07万辆,较上年同比增长232%,累计推广总量突破42.78万辆。截至去年年底,已累计建成各类充电设施6.1万个,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基本实现主城区2公里、县区5公里充电服务圈。

2022年,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合肥将陆续发布新版《合肥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规范》,开放不少于100平方公里自动驾驶测试片区,不低于400公里自动驾驶测试开放道路,推动百辆级自动驾驶车辆测试运营。

合肥西站进度(冲合肥)(8)

江淮蔚来先进制造基地新能源汽车生产线。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向着新目标迈进!

“当前,汽车正朝着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新四化’方向发展,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合肥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势头迅猛,前景广阔。”合肥工业大学车辆工程系主任、安徽省智能汽车工程实验室主任张炳力说。

路在脚下,心系远方。追梦新能源汽车,合肥正快马加鞭!


文字 | 全媒体记者 葛清政

图片 | 全媒体记者 宋炎骏 张大岗

视频剪辑 | 全媒体编辑 何姗姗

海报 | 全媒体编辑 程晓丹

编发 | 全媒体编辑 韩洁

出品 | “合动力”融媒体工作室 “姗姗不迟到”融媒体工作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