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古诗(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抒发了对朋友的真挚感情)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汉族,唐代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后人因称柳河东 。贞元九年(793)进士。因参加王叔文集团,被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诗人到达柳州以后,登楼之际,面对满目异乡风物,不禁百感交集,写成了这首怀念遭贬的其他四州朋友的抒情诗。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古诗(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抒发了对朋友的真挚感情)(1)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唐代)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古诗(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抒发了对朋友的真挚感情)(2)

首联“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城上高楼”,于“楼”前着一个“高”字,是站得高,则望得远。城”高于地,“楼”高于城,登上城楼,已在高处;又于“楼”前着一个“高”字,意在极言其高。楼“接”大荒,则楼上人的视野由近而远。先看近处,触景生情;由近而远,也触景生情。望极茫茫海天,“愁思”也随之弥漫于茫茫海天。既是登上这样的高楼极目眺望,却望不到自己的故友,不禁愁思茫茫,心潮起伏,就像那南边的大海,和头顶蓝天一样。这两句诗写的是自己,也是他们五个人共同的心情,寄托了对受打击迫害的朋友们的忧虑。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古诗(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抒发了对朋友的真挚感情)(3)

第二联“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写的是近处所见,用柳州地方的自然气候,影射当时的政治气候。惟其是近景,见得真切,故写得细致。用“惊风”、“密雨”描绘风急雨骤的景象,暗指当时的豪强势力;仅仅选取了“芙蓉”“薜荔”两种植物,为美好之物,正是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是对革新好友的赞美。这两句借景寓情,痛斥了黑暗势力对革新诸友的残害和对革新事业的摧残。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古诗(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抒发了对朋友的真挚感情)(4)

第三联“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写远景。由近景过渡到远景的契机乃是近景所触发的联想:自己此时是处于这样的情境之中,好友们的处境又是如何呢?于是心驰远方,目光也随之移向漳、汀、封、连四州。他埋怨那崇山峻岭、密密麻麻,挡住了远望故友的视线,使得自己的愁肠就像曲折起伏的柳江流水一样。诗人即景入诗,表现出对患难与共的朋友的殷切思念。末联意义和首联相照应,点明了“愁思”的原因。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古诗(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抒发了对朋友的真挚感情)(5)

尾联“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除表现关怀好友处境望而不见的惆怅之外,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望而不见,自然想到互访或互通音问;而望陆路,则山岭重叠,望水路,则江流纡曲,不要说互访不易,即互通音讯,也十分困难。更进一步概括了五人的共同遭遇。他们虽然一同被贬到这荒蛮之地,又都是各州的长官,却不能互通音信,可见受迫害之深。全诗情景交融,以景见情,凄楚动人,抒发了思念朋友而难以见面之意,表现出一种真挚的友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