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木帆船战船(古代远东战船发展史)

欧洲木帆船战船(古代远东战船发展史)(1)


在西方著作中,描述中国甚至整个东亚船只最常用的一个词是“junk”,指的是“中国式平底帆船”。为什么用这个单词来指代中式帆船呢?可能是源于西方人对“舰”或者“船”中文读音的英文转译,而且很可能源于对四川方言读音的转译。不管如何,从1555年开始,英文便这么用这一单词。令人尴尬的是,至少在英语中,“junk”的主要含义是“垃圾”,含有贬义。因此用这个单词来指代中式帆船在某种程度上还暗含着认为亚洲船只的技术要低于西方的意味——即便明代航海家曾经远航并抵达过非洲,都没能消除甚至削弱这种偏见。实际上,中国船只在许多方面要远远领先于欧洲,比如中式帆船很早就采用了水密舱、平衡舵,以及竹条加强过的帆幕(也就是将竹条呈横向安置在帆幕上,并令其互相平行),这些新技术在很久之后才能在西方船舶上面见到。


如果某人决定建造一艘中式帆船,那么至少在起步阶段是不会遇到任何难题的。因为很久以前,中式帆船就已经基本定型了,先民们早已经因地制宜,完成了不同船型的基本设计。对后人而言,进行一些微小的修改以满足特定需求就可以了,完全不需要更改基本设计。而且,虽然中式帆船根据造船地点的不同,在船型和尺寸上有所变化,但建造的流程几乎是固定不变的,本文将要介绍的各种中国风帆战船也是如此。


欧洲木帆船战船(古代远东战船发展史)(2)

(上图)明初大运河上的一艘运载谷物的货船。参与鄱阳湖水战的一些战船就很可能是这样的


建造中式帆船,最初的操作主要是将平木板(作为船底)并排摆在地上,中间再摆上一条龙骨,再用锻铁制作的双头铆钉将它们固定在一起。木板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坚固的整体后,根据船体的长度和所需结构的强度,按照适当的间隔,将横向隔板(其实就是舱壁)或肋条放置在底板上的适当位置,每个都以相同的方式固定。由于当时还没有科学工具,造船工匠只能使用木匠的墨斗和绳子,凭借经验,精心将船体的侧板和腰梁切割成合适的形状。


切割完成后,将侧板放到合适的位置,再使船向一侧倾斜,将其钉在隔板上。侧板钉完之后,下一道工序是上甲板梁。甲板梁通常由硬木制成,放在所有舱壁的上方,它们的两端可以塞入最顶层的木甲板中。接下来,还要在已经造好的船体内安装木制框架。这些框架由两个、三个甚至更多的部件组成,再用粗钉子连接起来。按照中国的传统,船首和船尾的建造方式大致相同。当船体完成时,就开始安装甲板。最后,还要进行一道至关重要的工序——填补船体缝隙。通常使用石灰和木油的混合物作为填缝剂。这种填缝剂在大约48小时内会硬化变白,可以加固船体并起到防水的效果。


在宋元时期,承担海运业务的商船是非常重要的战略资源。在柬埔寨吴哥窟甚至有一幅浅浮雕上出现了中式帆船的形象,据考古研究,这幅浮雕很有可能雕刻于1185年。蒙古人的海军四处征讨的时候,也用类似船只充当了军舰。日本现存的、反映元朝东征的画作中也出现了中式帆船。这表明,蒙古人在1274年和1281年远征日本的行动中使用过它们。



1275年至1292年间居住在中国的马可·波罗,记录了更多关于中式帆船的细节。尽管中式帆船上有很多新奇的设备,但马可·波罗最感兴趣的还是建有小木屋的甲板、一个运转良好的方向舵以及四根桅杆。当他看到中国的大型帆船还设有防水隔舱的时候,就更感到兴奋了。这些都是在当时的欧洲船只上见不到的。马可·波罗写道:“有了防水隔舱,即便这艘船发生意外,比如撞到暗礁上,或是被寻找食物的鲸鱼撞击,甚至它的某些部分淹没在水中……水还是不能从一个隔舱流到另一个隔舱,从而确保了船的安全。”


中国还有一种名为“沙船”的帆船,也是可以航海的。马可·波罗写道:“因为它们的底部平坦而宽阔,因此可以在浅滩上航行,还可以在沙洲附近停泊。实际上,它们总是在布满沙洲的小港湾和避风港中出没,却从未搁浅过。”

船桨、风帆、方向舵和锚


许多类型的中国古代船只(囊括军用和民用)都有一个重要特征——使用一种被称为“橹”的船桨。古代朝鲜和日本船只也是如此。“橹”与传统的西方船桨完全不同,它并不需要直接伸入水中划水,而是按照一种类似螺旋桨的原理进行操作。“橹”的下部类似“桨叶”,通常由阔叶硬木制成,桨叶又固定在一根手柄或者说“桨杆”上,再用一条绳子将橹固定在船上:绳子的一端系在桨杆上,另一端系在甲板上的环形螺栓上。此外,通常还要在靠近橹平衡点的地方设一个支点。在这支点处再系上一条绳子,这样既减轻了操作桨叶的负担,又能在移动时确保其处于正确的角度。通过拉拽这条绳子可以控制桨叶进入“顺桨”状态。与西方的普遍做法相反,中国船只从不以增加船桨数量的方式来增强动力,而是派更多的人手去操纵橹。


一些在海上行驶的中式帆船以风力作为主要动力。中式帆船装备的特有风帆被称为“平衡式梯形斜帆”,其中六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帆幕位于桅杆之前。虽然船帆的具体设计取决于特定区域的传统和环境,但基本结构在各地都是一样的。其最大特征是将竹条平衡横向安置在帆幕上,以横向加强。竹制横条的两端固定在从横析向下悬吊的帆幕缘索上,构成一个升降自如的帆架结构。


欧洲木帆船战船(古代远东战船发展史)(3)

(上图)《武备志》中的沙船。注意这艘战船的船头装有一门小型火炮


帆幕织物用绳索编结在帆架的周边和每根竹条上,使帆幕极为平整,收到最佳的受风效果。平衡式梯形斜帆的一些特性在战争中具有优势。比如,由于有横向的加强材料,而且每根横条的间隔不大,因此对帆幕的强度要求不高,竹叶和其他植物叶子都可以编织成帆幕,不像其他国家那样,船帆一定要用强度比较高的织物来做;这种帆架结构还可以防止帆幕被撕裂,而且即使帆幕上有一些破洞,也仍旧可以收到良好的受风效果;士兵还可以利用竹条爬上桅杆,躲在桅杆瞭望台中并将炸弹扔到敌军战船的甲板上。


1100年左右,一名观察者记录下中式帆船对风力的使用情况:


他们的桅杆呈梯形,非常稳固,船帆在桅杆旁边高高扬起。帆的一边靠近桅杆,就好像屋门一样装在铰链上。帆是由席子制成的,在海上,它们不仅可以利用来自船尾的风,还可以利用由陆地吹向海面的风……但如果风从船的正前方吹来,他们就暂且抛锚停泊。


中式帆船配有艉柱船舵用于转向。尽管有些船舵的体积非常大,但其平衡性都很好。中式帆船的船锚看起来非常简陋,通常仅由一块石头穿过一块木头制成,但非常有效。


本文摘自《战争事典054》

欧洲木帆船战船(古代远东战船发展史)(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