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区别(巜三国演义和三国志)

《三国演义》是小说,《三国志》是史志,哪个展现的历史更真实?恐怕没人讲《三国演义》更真实,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四大名著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区别?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四大名著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区别(巜三国演义和三国志)

四大名著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区别

《三国演义》是小说,《三国志》是史志,哪个展现的历史更真实?恐怕没人讲《三国演义》更真实。

可在当代,有人强调小说不是史志,不是通讯报道,不能当真;有人强调小说历史更真实;还有人一会儿讲小说反映的历史更逼真,一会儿又讲小说不是现实,不能当真。

这三种人,是作家的,往往是为反对别人对自己作品质疑批判的辩护。是读者和评论者的,往往也是与以上作家和作品产生共鸣的称颂。

《三国志》的历史,比较《三国演义》相对更真实。《三国志》是史书,要为政治服务,但也是文学,也有陈寿情感。陈寿是晋人,晋承魏而有天下,书中也有倾向性,典型的是把曹魏当正统写。但总体上是"如实"。

《三国演义》是小说,是明朝罗贯中所写同样是描写东汉末年曹、刘、孙三个政治、军事集团的矛盾和斗争,展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极具特色的政治丶军事冲突,也有真实,也是展现历史。

它也有倾向性,典型的是刘为正统,曹操是奸雄,诸葛亮为神,忠义贯穿全书。因为是小说,夸张、虚构的地方不可避免,所以,它相较《三国志》,展示的历史真实性差些。

今天,讲小说历史更真的,基本是写"暴露"文学、而且是自身经历过的"伤痕"文学作家和与其"共鸣"的人居多,他们的根据就是我经历过,我见过,从情感上对小说展现的那段历史有痛有恨,是一种发泄和控诉。

强调小说不能当真的往往还是这些人。因为那些"暴露"性小说,就是亲历,但毕竟是小说,它既不可能如"史志"类历史一致,也受偏激情感的影响,取材、加工未免片面,虚构魔幻更是情感宣泄的"想象",小说展示的社会生活,在另些人的眼中,与现实生活相差太大,甚至好坏相反、是非颠倒,所以,必然遭到另些人的反对和批判,于是这些人又抬出"小说"不能当真,来否认别人批判。

那种一会讲小说展示的历史"更逼近历史真实",是强调此小说是"真",要人相信。一会又讲"别把小说当历史",是不准别人当"真"来批判。是以上两种人观点的结合,仍然是写伤疤或暴露文学的这些人。

讲"更逼真"也有事实根据,如自己亲历,自己家世,也"唯物",但却是"个别的"、"专挑的"、"夸张甚至想象的",回避客观全面辩证。

讲"不能当真"理由更足,因为是小说,本来就有虚构,但这是不允许人们联系实际批判,而他也强调艺朮真实,强调只有他作品是揭示社会生活阴暗和人性丑本质的真实,所以更逼真。

这种灵活运用、"有据有理"的"常有理",也有理论"创新"的,即唯心主义和实用主义的综合利用。我想象有就有,我用之即真理。

以上三种观点,都不讲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更不承认辩证法。

在今天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中,共产党是执政党,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马克主义唯物辩证法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专写暴露、伤痕势必与唯物辩证法不符,与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不符,也肯定与国家官方历史纪实不符。必然推出作家"超阶级"、作家是"圣人"、"文学脱离政治"、"文学不是唱赞歌"的工具等理论,否认文学的阶级性、倾向性丶思想性、人民性。否则,就自动把自己放在与人民的立场、观点不一致的位置上。

在唯物辩证法面前,那些唯心主义和实用主义或两者结合的证据和理论来证明小说展示的历史"真实"或"不真实"都是站不住脚,或是自相矛盾。

最后我强调的是,并非所有写暴露或伤疤文学的作家和作品,都是有意识地以唯心主义、实用主义或二者结合的指导思想写的,或是根本就不考虑世界观、方法论,而只是情感的激发,是激情的释放。

但小说写出来是向世界在讲中国和中国故事,是让读者阅读欣赏的,是要流传后世的,无论你主观认识如何,但客观社会效果存在,不同国家不同意识形态、不同文化、甚至不同知识水平和经历会有不同认识,与其"共鸣"的也是与作家、作品"情感"一致的人,但绝不是唯物史观者。所以,在今天社会中,不存在为全人类服务没有意识形态脱离政治的小说,特别是中长篇。

同样,暴露当今社会,包括党的错误、官员腐败等并非不可以,但虚构、夸大、魔幻都指向错和腐败,而不是否根去魂(党的领导,人民创造历史)。这仍要回到作家世界观上,回到意识形态上。这是作家能否写出我们时代精品小说的根本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