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一叶扁舟(缘来缘去普陀山)

——一个记者眼中的普陀山何新奋,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普陀山一叶扁舟?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普陀山一叶扁舟(缘来缘去普陀山)

普陀山一叶扁舟

——一个记者眼中的普陀山

何新奋

地道的舟山人一年总要去几次普陀山。这是一个福地,一个令人向往的圣地,一个让人心旷神怡之地,一个美不胜受之地。集了山海之盛,集了文化宗教,又兼气候四季宜人,在中国的版图上象这样集万千资源于一身的景区应是屈指可数。

1978年,趁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沉寂了十数年的普陀山在满目苍痍中渐惭苏醒过来了。也是当地老百姓的保护,很多古老的建筑没有在十年浩乱中毁于一旦。那些带着深厚文化传乘的庙宇设施很快又重新恢宏地展示在人们眼前。

记得第一次到普陀山应该是1982年,我在舟山中学就读高一。那个时候的舟山中学非常注重学生课外活动的开展,培养德知体全面发展的学生,各种活动和课外兴趣组比比皆是。其中那一年的秋游活动就是游览普陀山,而且是两天。得到消息的我们第一次要出远门,激动得一夜睡不好。至今已经四十年了,我忘记了住在哪,走了哪些地方,但是那个巨石上的红色心字和梅福奄、前寺后寺,佛顶山、百步沙千步沙等风景名胜就此牢牢刻在少年的心中。只记得那时的百步沙和千步沙,游客虽没有现在这么多,但是也已经是声名远播,游客亦是不少,尤以上海方向为多。

第二次去普陀山已经是三年后高考结束那七月,和我高中最要好的同学莲和珍。祈求高考圆满,能去理想的学校学理想的专业,当时自我感觉是考砸了,心情难免有些低落,然而一上普陀山,置身海天一色的胜境,心中的阴霾也不知不觉渐渐散去,尽管骄阳似火,但那随处可见不知经历了多少岁月的参天大树,遮蔽了烈日,走累了的人们坐在树下石条凳上,任由带着大海气息的凉习习风吹拂面庞,钻进敞开的衣襟,舒心清凉。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我们,忘记了刚刚还让人烦心的未知的高考结果和此行的首要目的,不知疲倦,有说有笑,一直走到了山的东部尽处。梵音洞在我们驻足的山崖下,洞口凹进山体,向着莲花洋千顷波涛,两边巉崖危峙,直立如门,惊涛拍来,发出雷鸣般的响声。此处可观海听潮拜佛见佛闻梵音而得名,相传观音菩萨常在洞中显现,据说很多人见过。又有一说凡是在这里能见到观音菩萨圣象显现都是有佛缘之人,可是那天我却没有见到,不免有些遗憾。这里的游客相对稀少,我们流连往返,不觉天色渐晚,赶紧折返短姑码头。后来虽然多次前往普陀山,总是匆匆,记忆中好象再也没有去过梵音洞。

工作后第一次去普陀山采访是1990年,是与时任舟山书法协会第一届主席王亚一起去的,舟山书法协会在普陀山悦岭禅院举办的一个书法大展,集聚了不少名家的作品,也珍藏了不少珍贵文物,可惜因为对书法不甚了解,当时展览了一些什么大作已经全然想不起。但我知道普陀山成为书画文物佛教用品的展览圣地的习俗一直延续着,除了悦岭庵这个文物馆外,在前寺海印池西侧新建的白桦楼也多次举办了各类世界级的佛教文化用品展览,为弘扬普陀山的佛教文化开辟了新的途径。

说起普陀山就不能不提南海观音大佛。南海观音立像高33米,重达70吨,含金量6.5公斤,坐落于双峰山南端的观音跳山岗上。此处势随峰起,秀林葱郁,气顺脉畅,碧波荡漾。莲花洋彼岸的朱家尖,隔海侍卫;双峰山坡麓的紫竹林,潮音频传。这是普陀山新的人文景观,海天佛国的象征。

“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的观音信仰在中华民族可谓妇孺皆知,影响深远。普陀山佛教协会为庄严菩萨道场,弘扬大士圣德,乃广纳群言,建造南海观音露天立像,俾诸众瞻礼获福,得大吉祥。1995年刘大为先生受普陀山重兴之祖、普陀山佛教史上第一位全山方丈——妙善长老委托,主创了普陀山南海观音立像手稿,并得到了妙善长老的指点修正。普陀山南海观音立像始建于1996年,1997年农历六月竣工,观音立像工程浩大,实为普陀开山以来之空前大事,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南海观音”题词,同年的农历九月二十九日举行盛大开光大典。至今流传开光那天,本来阴云密布的上空突然露出罅隙,射出万道金光,如舞台追光一般,照在观音宝像上,广场上的僧人和信众看得真切,从惊诧中醒来,齐刷刷下跪参拜。自此,我就听说一句话:凡佛家做事,天气必定好。

“南海观音慈悲大千,普陀新景光照千秋。” [2] 从此,普陀山的盛名远播寰宇。

而我在观音大像建造期间曾经多次前往采访当时大佛工程处工作的王玉亮,及时向海内外传播了大佛建造的进度情况。同时了了解到不少观音铜像建造的内幕。铜像选址地观音眺山岗,未开发前是荒山野岗,要辟届空地,得进行大规模土建工程。承担建造的舟山市华联装饰公司采用架空铺地板办法,经过二年多的日夜奋战,硬是在几十平方米的尖尖的山岗上,开辟出 一个总面积5200平方米的观音宝座地基,礼佛广场和集散广场。观音座像样本一共收到来自北京、上海、杭州、香港等地九尊,几经修改和融合,最后用了刘大为先生的样稿。妙善说 :我一不仿唐,二不仿魏,就是要人们知道观音是什么样子的,现在目的达到了。

1998年我第一次参加“普陀山之春”的采访。这项活动肇始于1990年,最初是为弥补普陀山淡季旅游和创建文明之山而开创,每年举办一届,至今已历时近三十年,内容日渐丰富,包括声乐、舞蹈、戏剧、书画、摄影、灯谜、幸运抽奖、佛国茶道、旅游义工活动等,渐渐演变为普陀山继观音文化节、香会节之后的又一旅游盛会,成为融大众娱乐、游客参与为一体的互动性大型旅游娱乐文化平台。我第一次采访,已是该项活动举行的第八年,后来又陆续参加了几次,其中禅行活动最让人难忘,也最受到游客的欢迎。2012年4月,为适应新媒体时代的旅游需求,禅行普陀山第一次隆重推出,活动将佛文化中的云脚与海岛定向越野赛游融合在一起,既充分体现“户外运动”时尚、流行、青春、协作的元素,又适当地融入了佛教文化的一些大众元素,用脚步亲近大地,领略普陀山佛教之美。这项禅行活动一经推出就受到热捧,来自上海、衢州等地的66个团队报名参与,很多旅客因人数限制不能如愿。这个活动自此未间断,一直延续至今。每逢活动之日,来自全国甚至世界的上万旅客云集普陀山,人们既健身,又通过自媒体分享美景,成为普陀山的宣传推广者。普陀山之盛名传得更加响亮遥远。

2003年11月,首届中国普陀山观音文化节闪亮登场,这是普陀山最盛大的旅游节庆节。它是经国家宗教局批准,在国家旅游局、中国佛教协会、浙江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及舟山市人民政府的直接指导下,由普陀山管委会和普陀山佛教协会主办、相关单位和企业协办的,以海天佛国深厚的观音文化底蕴为依托,以弘扬观音文化、提升名山文化品位为目标的佛教旅游盛会。

从那时起,我参加了好几届观音文化节的采访活动。节庆期间有大型法会、佛教音乐会、众信朝圣、莲花灯祈福心愿会、文化研讨会、佛教文化旅游品展览会等一系列活动,吸引着众多海内外观音弟子、佛教信徒、香客游客聚缘“佛国”。

佛灯点亮心灯,吉祥就在心里。每届观音文化节总有一场盛大的“点亮心灯”传灯祈愿法会在普济禅寺举行。灯灯相传,光光互照。普陀山的众位高僧大德,取普济禅寺圆通大殿的长明灯火种,一起点亮莲花灯。游客,不分男女老少,人人手捧象征着光明和智慧的莲花灯,围着佛像、宝殿和海印池,缓缓前行、虔诚祈愿,与沿路的莲花灯、海印池中“盛开”的各式佛灯交相辉映,形成一道转动的莲灯心海。

许多参加过传灯法会的游客说 “传灯,感觉就是传递一份心境、寄托一份情感。” 传灯祈愿法会践行“一灯之明、传成灯燃,以成灯燃、印照四方”的佛法精髓,旨在唤醒每位信众的智慧、良知和善念,传递观音菩萨的澄净、纯洁之心,带给信众视觉享受和心灵感悟,引领信众同修慧心。

记者本人亲见了文化名人余秋雨多次走进普陀山,发表激情洋溢的演讲,阐释佛教文化的真谛。我至今还记得他在接受凤凰周刊记者采访时的一段精彩讲述:佛教为什么能传入中国,并生根发芽。如果佛教传入的是一个文明的荒漠,那是一点都不奇怪的;但是,佛教传入中国时,中华文明已经是一个超浓度的存在了。诸子百家早在公元前就已经完成构建,让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诸多学派的文明体。佛教能够传入这样一个和自己的文化背景不一样、自身文化已经超浓度的地方,并且不是一般的传入,而是广泛的传入——这是奇迹,文化的奇迹。

2005年著名诗人舒婷也参加观音文化节,她说是第一次来到普陀山。来自海滨之城厦门的她陶醉在普陀山美景中,为之欣然题词。2019年,台湾佛光山梵呗乐团在普陀山演出盛况空前。还有很多艺人、国内外著名的画家艺术家纷之沓来,传播佛教文化。观音文化节由此成为舟山三大旅游节庆之一。普陀山成为世界观音文化盛地。

我时常想,作为舟山人有普陀山真是世代修来的福祉,家门口就能观赏到山海一色的盛景,聆听梵音,感受佛教文化的深刻内涵。……写着写着,突然想起又有好久没去普陀山,过几天应该去普陀山走走看看。想到了就去普陀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