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将入相白话意思(出将入相二十年)

出将入相白话意思(出将入相二十年)(1)

虞允文

虞允文(1110一1174),字彬甫,一作彬父、并父。南宋著名的政治家、抗金英雄。虞允文自幼勤奋好学,《宋史》本传称其“六岁诵九经,七岁能属文”。早年,因父亲鳏居多病,不肯离左右。父死,绍兴二十四年(1154)始登进士第。累官至中书舍人、直学士院。绍兴三十一年(1161)他指挥并取得了采石之战的胜利。后曾官至宰相,又三次镇守四川,备战北伐,是南宋出将入相第一人,被毛泽东誉为“伟哉虞公,千古一人”。

两宋之交

北宋建立初年,为防止武将专权,实行“强干弱枝”、“重文抑武”的集权政策。在当时为稳定政局,发展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造成了冗兵、冗吏、冗费,军队战斗力低下,外患严重的影响。至徽、钦、高三朝最为严重。徽宗一朝二十五年,是北宋政治上较为腐败的时期。徽宗在政治上几乎无所建树,还大肆兴建土木,挥霍享乐。宰相蔡京擅国,把持朝政,争权夺利。国内的阶级矛盾激化,宋江起义和方腊起义几乎同时爆发。而与此同时,北方女真族迅速崛起,建立金国。北宋和金为了一起灭辽,两国签订“海上之盟”,约定金取中京(今内蒙古宁城),宋攻取辽燕京(今北京)。

金许诺在辽亡后归还燕云诸州于宋,宋将每年给辽的岁币转给金。后北宋两次出兵攻辽,均以失败告终。而金独自攻取燕京后,金方以宋军不能如约夹攻,不肯履行原约。经过反复交涉,北宋以每年另给金朝一百万贯作为燕京代税钱,金才同意将部分燕地还与北宋。但此次联宋灭辽的战争明显地暴露了北宋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弱点,金于是积极准备南侵,意图灭亡北宋。

出将入相白话意思(出将入相二十年)(2)

老年宋高宗

宣和七年(1125)十月,金太宗下诏分东西两路侵宋。徽宗逃跑,命太子监国,继而传位给钦宗,以收将心。宣和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钦宗即位,改明年为靖康元年(1126)。钦宗在李纲等臣民的帮助下,退败了金人的第一次南侵。1126年秋,金军一路烧杀掠夺,再次大举南下,开封(今河南开封)沦陷。靖康二年(1127),金人掳走徽、钦两帝,北宋灭亡。

五月一日,赵构(徽宗第九子)在应天府(河南商丘)即皇帝位,重建政权,是为南宋。高宗奉行对金妥协的求和路线,绍兴十一年宋金签订“绍兴和议”,二十年间,宋、金使臣往来,相安无事。绍兴三十一年,完颜亮率金军进攻南宋,与宋战于采石,大败。绍兴三十二年,高宗退位,孝宗即位。孝宗励精图治,以图恢复。虞允文身处两宋之交,亲历了北宋的败亡和南宋的建立。

采石之战

“绍兴和议”签订后,高宗在竭力维护和议的前提下,开始走向安逸。宰相秦桧迎合高宗,实行投降路线,并排除异己、私营党羽、独擅朝政。南宋政治日渐腐败,军事力量也日渐削弱。金朝方面,绍兴十九年(1149)金内部发生政变,完颜亮自立为帝,史称“海陵王”。完颜亮即位之后,羡慕江南的繁荣,积极策划南侵,企图灭亡南宋,统一全国。他迁都燕京,又大肆征兵,造船买马,积极进行侵宋准备。是年冬,完颜亮派施宜生等为贺宋正旦使,让画工隐于使臣中,偷绘临安城郭和山湖景色,完颜亮还题诗其上云:“自古车书一混同,南人何事费车工。提师百万临江上,立马吴山第一峰。”南侵之心表露无疑。

出将入相白话意思(出将入相二十年)(3)

“海陵王”完颜亮

虽然当时金国积极准备南侵,但南宋出使金国的使臣报告的情报并不统一,使得朝廷议论纷纷,举棋不定。直到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贺正旦使施宜生抵达临安,对接待他的吏部尚书张焘做暗语道:“今日北风甚劲。”又拿笔示意喊道:“笔来,笔来。”把金人南侵的消息透露给了张焘。于是,高宗又派出同知枢密院事叶义问出使金朝确定情况。五月,叶义问返宋证实了敌已聚集兵力,准备入侵的事实。五月二十二日,宰执召三衙帅赵密、成闵、李捧、杨存中至都堂议举兵,继而又请从台谏汪应辰、虞允文、汪澈、陈俊卿等集议,商讨抗金对策。

出将入相白话意思(出将入相二十年)(4)

金国前期帝王关系

绍兴三十一年(1161)六月,完颜亮又迁都汁京。九月,完颜亮调集六十万军队出淮东。时南宋主将淮南浙西江东西路制置使刘锜拒之于清河口。完颜亮又以精锐部队从寿春(今安徽寿县)渡淮,建康府驻劄御前统制王权拒之。后王权驻扎在濡须口。虞允文听说王权到濡须口后知道事态危急,对尚书右仆射朱倬说,王权退师,以临江口,必败国事。朱倬和参知政事杨椿皆认为王权退师以导敌深入,并令李显忠出其左,邵宏渊出其右,和王权共同形成夹击之势。虞允文力辩王权定会逃走,朱倬等以为不然。

十月中旬,王权败归。消息传到了临安府,高宗大为惊恐,又想浮海避敌,但遭到了陈康伯、杨存中坚决反对,高宗没办法,“遂定亲征之议”。为了抵御金兵,宋朝廷命知枢密院事叶义问到建康府督视江淮军马,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虞允文为参谋军事。高宗对虞允文说:“儒臣不当遣,以卿洞达军事,勉为联行。”允文对曰:“臣敢不尽死力。”叶义问到了建康府,派李显忠往采石接管王权军马,虞允文被派赴采石,监督新旧主将交接,并慰劳前沿官兵。刘锜听到王权溃逃,引兵归扬州,然后继续南撤,后退守瓜洲镇(今江苏扬州南瓜洲镇)。宋金双方在皂角林发生激战,刘锜取得了被宋人誉为十三处战功的“皂角林之战”的胜利。

出将入相白话意思(出将入相二十年)(5)

采石之战

十一月初八,虞允文终于抵达采石。时,旧将王权被撤已去,新将李显忠尚未到任。面对金兵充斥北岸,战事一触即发。南宋士兵却三五零星地散坐大路两旁,无人指挥,缺乏纪律。形势危急,虞允文意识到坐等显忠则误国事,国难当头,必须舍命而出。他立即召集诸将,勉以忠义报国之心,激励士气,“金帛、诰命皆在此,待有功。”有士兵劝虞允文赶紧回建康府,虞允文告诉士兵:“危及社援,吾将安避?”迅即整顿部队,并沿江布防。

虞允文面对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的金军,决定发挥宋军的水军优势,以水师为主。他将陆军有限的步、骑兵隐蔽于山后,同时部署大量重型车弩炮和强弩,以击杀登陆的金军骑兵。主力水军舰队则沿江布阵。虞允文将宋军水师战船分为五队:以其二傍东、西;行其一驻中流,载着精甲以待战;其二藏在小港间,以备不测。虞允文刚刚部署好,完颜亮就指挥战船疾驶而来,南宋守军拼死抵抗。天色渐暗时,淮西军队的三百余人到达采石,虞允文授以旗鼓,令自山后呐喊而出,金军以为南宋有援兵至,遂引兵逃走。

虞允文预料金兵还会再来,于是他令部分舰船控制上流,另外舰船封锁金军舰队的唯一入江口杨林渡口。次日,南宋水军大败金军,并焚毁金军全部战船三百艘,取得了杨林口水战的胜利。完颜亮不得不退回和州,后转往扬州。

出将入相白话意思(出将入相二十年)(6)

采石之战路线图

此时,李显忠已到达采石。虞允文料到敌退扬州,必与瓜洲金军会合,再次抢渡长江,进占京口。虞允文向李显忠借兵一万六千人和战船百艘,前往京口与刘锜会和抗金。由于京口宋军严阵以待,完颜亮京口终不得渡。完颜亮军事上节节失利,最后急功近利,不顾众人反对,约定三日内必须渡江,否则将尽杀诸将。金军内部矛盾激化,将士们认为对岸南宋军队已有准备,“进有性命之虑,退有敲杀之忧。”他们趁着完颜亮已将亲兵“细军”调去攻打泰州(今属江苏),身边缺少侍卫军的时机,于二十八日凌晨发动兵变,杀完颜亮后还军北上,归附新即位的金世宗。这样,完颜亮攻灭南宋的企图终成泡影。

采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之一。是役,宋军以不足两万人的兵力,击败金军近四十万人,取得辉煌的胜利。宋史评论说:“昔赤壁一胜,而三国势成;淮淝一胜而南北势定,允文采石之功,宋事转危为安,实系乎此。”而相对于赤壁之战、淮淝之战,采石之战既缺乏坚强团结的指挥核心,又缺乏训练有素的军队,也缺乏充裕的准备时间和回旋余地,结果却能以少胜多,从这点看来,采石之战在南宋战史上地位殊为重要。

经略川蜀

虞允文不仅抗金武功显著,而且为官有道,革新军政,选贤任能,政绩突出,他出将入相,三次镇守四川,两度主政,颇有佳政。

出将入相白话意思(出将入相二十年)(7)

四川仁寿虞允文雕像

回顾南宋王朝前期抵抗金军的数十年历史,可以发现宋、金都对川陕战区十分重视。金兵南下大多会选择三路并进的策略:西攻巴蜀,中取京湖,东侵淮东。这三大战场,川陕固守险要,易守难攻;中部有长江天险,也可有效遏制入侵势头;淮东地域广阔,水网密布,金军一旦进入到两淮之间,兵势很难展开,十分容易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从这三线来看,西线金兵伐蜀明显是出于包抄战略的考虑:以长江上游为目标实施重点打击,然后转而向下游开进。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出,西线四川战场,宋军的坚决抵抗对巩固南宋王朝发挥的巨大作用,主要表现在它有效地牵制了金军南下的军事行动。如果能守住了四川,便会粉碎金人通过四川对南宋进行迂回包抄的企图,积极地配合中线和东线战场的正面攻防,从而起到巩固南宋政权的作用。因此,时人认为“将图恢复,必在川陕”。

出将入相白话意思(出将入相二十年)(8)

宋孝宗

虞允文三次任职四川,主要工作是治兵。虞允文曾向孝宗提出:“当今事之最大者,莫过于世仇未报,舆图未归,南北生灵未底于休息”,“而事几之急,莫急于兵、财”。虞允文认为,宋、金双方的力量对比已经基本平衡,双方都不会轻易挑起战端,因此只有在军力和财力上积极做好北伐准备,以候战机。

出将入相白话意思(出将入相二十年)(9)

11452年局势图

首先,在宽民力方面,虞使“蜀民顿苏”。乾道三年,虞允文宣抚四川,至则捐公钱100万缗代民补输,岁减军须谷900余万缗,减常赋之虚额,除四路逋欠343万缗,禁两税之预索和盐酒之预输,又发币廪,除年租,赈活饥民数十万。入相后,他见贫民困于身丁钱而生子不举,即令有司籍势家、寺院私占之荻场以其利钱137000余婚,捐163000余匹为浙民代输身丁钱。

其次,在治军方面,虞允文成绩斐然。乾道三年(1167)至五年(1169),八年至淳熙元年,他又两度入蜀整顿军政。每次都使“军政一新”、“马政修矣”。在乾道五年虞允文离开蜀地时,两边积粮近八十万解,宣抚司库存钱较前增35万缗,金较前增280。两,银较前增4万两。淳熙元年(1174)二月,虞允文去世的时候,宣抚司所储“钱七百四十三万缗,金八千二百两,银四万六千两,采帛二万三千四百匹”,数量相当可观。此外,“乾道四年二月丙申,有旨:四川宣抚使集四路漕臣于利州,以财赋之入,对立养兵之额。于是宣抚虞雍公澄核兵籍,去其老弱者近万人,诸军开落诡籍者二千人,定立军额为九万七千有奇。又颇取四漕岁剩钱以益之。至淳熙间军籍视武安时增三之一,岁用视武安时减三之一焉。”虞允文主持沙汰拣军,三军无怨言。淳熙中,孝宗至白石阅军,见“十万之军,一一少壮”,不由地说“前此虞相行拣汰之法,今方见行效。只如采石一事,亦自奇绝”。可见,孝宗虽然对虞允文迟迟不发兵有所怨言,但对虞允文在蜀地所做的工作是给予肯定的。

出将入相白话意思(出将入相二十年)(10)

宋军士兵

孝宗曾经对虞允文说:“丙午之耻(即建康之耻),当与圣相共雪之。”进川后,虞允文虽然积极备战,但却一直没有明确提出出兵的计划。过了一年多,宋孝宗实在沉不住气了,以密诏催促虞允文尽快发兵。虞允文由于军需未备,不愿仓促出兵。宋孝宗为此相当不满。虞允文深知宋孝宗的信誉,为了不负厚望,日夜奔忙,终于积劳成疾,于淳熙元年(1174)二月辞世,时年六十四岁。虞允文死后,宋孝宗怒其迟迟不出兵,不肯给他溢号。当他后来看到虞允文留下的军队全部是精壮之兵时,这才恍然大悟,“此允文汰兵之效也”。于是赠虞允文太傅,赐溢忠肃。

虞允文之死对宋孝宗打击相当大,不仅使出兵四川的计划落空,也使宋孝宗失去了朝中最有利的支持。当时在南宋的统治集团内部,绝大多数人已经安于偏安一隅的现状。虞允文死后,宋孝宗任用王淮为宰相,理财备战,然而,抗战绝非仅仅是皇帝和宰相的事,朝中大臣如龚茂良、史浩、周必大等,均反战主和。这让宋孝宗的决心也大受大挫折,加上辅弼无人,心力交瘁的他也开始迟疑动摇了。从此以后,他失去了收复中原的斗志,再也不提北伐一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