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最伤感的一段(他演的李鸿章为何成为经典)

最难演的古人是谁?李鸿章一定排名前列。李鸿章作为晚清重臣,因其主持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而著称,其中尤以《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对我国近代史影响最大,因此现代人对这位李中堂的印象尤为不佳。演一个大是大非的人好演,演一个历史有定论的人也不难。难的,是演一个争议巨大,还要把他演得有血有肉那太难了。

王秋颖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话剧演员,他在电影中也塑造了许多非常经典的形象,最著名的要属甲午风云中的李中堂了。王秋颖和李默然联袂演出诸多作品,公认他们合作的艺术巅峰是《甲午风云》,李默然的邓世昌,王秋颖的李鸿章至今无人超越。

王秋颖设计的李鸿章,身穿黄缎子马褂、头戴红顶子花翎、耷拉着眼皮,将老奸巨猾、对内专横跋扈、对外忍辱求和的李中堂塑造得惟妙惟肖。然而,这样一个角色,王秋颖竟是在“认识”了三天后就开始拍摄的。尽管时间紧,但他却很快进入角色。如此不露痕迹的表演,完全得益于话剧舞台打下的深厚功底。

其中有一段戏,李鸿章与英、法等洋人在大堂内谈判,洋人出言不逊。在外面二堂等候的邓世昌听见了,将茶盅重重一磕,愤愤道:“一派胡言!” 里面的洋人被惊动了,李鸿章也被惊动了。

李鸿章最伤感的一段(他演的李鸿章为何成为经典)(1)

李鸿章喝问:“谁在二堂喧哗?”邓世昌急忙喊道“回大人,是标下邓世昌!”这一段随着电影的热播为观众所津津乐道。

60年代上映的两部电影《甲午风云》《兵临城下》,许多老观众应该还记忆犹新。而两部电影中的两位重要人物,即《甲午风云》中的李鸿章、《兵临城下》中的胡高参,都是片中说一不二的角色。

李鸿章最伤感的一段(他演的李鸿章为何成为经典)(2)

《兵临城下》

王秋颖(1924年-1984年1月),话剧演员,从1943年第一次登上舞台,王秋颖在86部话剧、电影中成功扮演了86个角色。这些角色中有工人、医生、教师、律师、县委书记、省长,还有外国经典话剧《吝啬鬼》中的阿巴公、《为了革命》中的罗曼诺夫斯基、而在影片《甲午风云》《花好月圆》《兵临城下》《内当家》中成功扮演了不同的角色。

李鸿章最伤感的一段(他演的李鸿章为何成为经典)(3)

1928年,吉林长春人,三岁的王秋颖因父母双亡,被天津王家收养,取名王永海。17岁从天津回到东北,第一次登台是在话剧《晴天壮志》中扮演柜上的小伙计,并参加大同剧团成为话剧演员,取艺名王秋颖。1945年后任长春星火剧社、辽吉军区分区宣传队演员。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辽西话剧团、辽宁人民艺术剧院演员。1956年获第一届全国话剧观摩演出演员二等奖。代表作有《甲午风云》《花好月圆》《兵临城下》《内当家》等。

李鸿章最伤感的一段(他演的李鸿章为何成为经典)(4)

从1943年第一次登上舞台,王秋颖在86部话剧、电影中成功扮演了86个角色。对于一个演员来说,扮演86个面孔相似的角色并不难,难的是要塑造86个身份不同,性格各异的角色。86个角色,构成了王秋颖的“百变人生”。

现在的影视剧演员中,出现了一些什么“省长专业户”、“警察专业户”的演员,如果回头看看王秋颖先生的艺术轨迹,认真看看王秋颖塑造的86个角色,可能会感慨一声:这才是演员。

李鸿章最伤感的一段(他演的李鸿章为何成为经典)(5)

1984年1月,年仅59岁的王秋颖因病医治无效在沈阳逝世,他的去世是中国戏剧界、电影界的一大损失。

李鸿章最伤感的一段(他演的李鸿章为何成为经典)(6)

李鸿章最伤感的一段(他演的李鸿章为何成为经典)(7)

海岛怒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