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红色故事100篇,书里的红色故事

沂蒙,一片神圣的土地,一片红色的沃土。

巍巍蒙山,耸立起英雄无私的伟岸丰碑;滔滔沂河,讲述着沂蒙儿女的红色故事。中国革命战争时期,沂蒙山是最重要的三大老革命根据地之一。在沂蒙这片红色的热土上,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儿女,为后人树立了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为此,沂蒙曾被无数革命后人誉为“两战圣地、红色沂蒙”。

八百里沂蒙,最鲜艳的那一片红就是沂蒙红嫂。

两年前,我曾作为自媒体代表受邀走进位于沂南县沂蒙红嫂纪念馆,追寻红嫂的足迹,重温烽火岁月里的红色故事。令我感到惊讶的是,这座位于红嫂家乡旅游区的常山古村,至今还保持着抗战初期的风貌!印象中,村庄傍山而立,房屋错落有致,庭院依山就势,古风古韵尚存。

在这里,我有幸聆听一个又一个感人肺腑、荡气回肠的故事。在解说员精彩的解说中,仿佛真的回到了那段峥嵘岁月!

1941年秋冬时节,日伪军大肆扫荡沂蒙山区,包围了驻沂南马牧池的八路军山东纵队司令部。11月4日,一名八路军小战士冲出敌人包围圈时身负重伤,一路踉跄着穿过坟冢与树林,正巧遇到明德英。明德英见状,急忙将浑身是血的小战士掩藏起来。不多会儿,两名日本兵荷枪实弹追过来。日本兵发现明德英是个哑巴,就比画着小战士的身高、打扮,追问下落。明德英见状毫不犹豫向村外西山一指。

见他们越走越远,明德英才仔细打量这名八路军小战士。她发现由于失血过多,小战士已陷入昏迷。尚处在哺乳期的明德英,来不及生火烧水,便慨然解开衣襟,将一滴滴乳汁滴进小战士的嘴中。小战士得救后,明德英与丈夫又杀了家中仅有的两只鸡,炖成鸡汤,一口口喂给他。每天,明德英还为小战士清洗感染流脓的创口。半个月后,小战士伤愈重新归队。

1943年初,八路军山东纵队13岁的看护员庄新民,与战友们在反“扫荡”作战中,一边救护伤员,一边掩护伤病员突围转移。为减少伤亡,上级决定让年纪较小的八路军战士换上百姓装束。就在夜间转移途中,庄新民走散掉队,与众多避难的群众一同被日寇抓住。这群百姓中,就有明德英的丈夫李开田。李开田见庄新民年纪不大、周身有伤,就与他以父子相称,平时对他照顾有加。两人被日寇裹挟着做了约一个月的苦力后,在山东泰安被释放回乡。长途跋涉中,虚弱的庄新民伤口化脓、高烧不退,李开田就背着他蹚河过坎、翻山越岭,回到家中。

明德英见丈夫背回一个陌生人,毫无怨言。夫妇二人为避免引起敌人警觉,先后将庄新民藏在自家茅屋、附近岩洞、村外沟壑中。在两口子的悉心照料下,庄新民渐渐被从生死线上拉了回来。养好伤后,庄新民重新找到了部队。

1960年,著名作家刘知侠根据明德英用乳汁救伤员的情节,创作了短篇小说《红嫂》,首先提出了“红嫂”的称谓。明德英被称作“沂蒙红嫂第一人”。

听解说员解说完后,我们还有机会体验拥军支前项目,穿上八路军衣服,学唱一首红色歌曲,做一次拥军支前餐、重走一段拥军支前路。还可以去观赏蒙四季小院演出,大型文献史诗剧《沂蒙四季·红嫂》故事流畅生动,令我完全沉浸其中!我们还到《铁道飞虎》、《斗牛》、《红高粱》等红色电影拍摄地,身临其境地感受沂蒙大地上的红色故事!

当战火的硝烟渐渐散去,沂蒙红嫂精神却在经历着一遍遍的磨砺,新一代沂蒙红嫂继续秉承听党话、跟党走的铮铮誓言,谱写新时期军民鱼水深情,使红嫂精神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沂蒙红色故事100篇,书里的红色故事(1)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