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 背诵(金匮要略学习笔记)

金匮要略 背诵(金匮要略学习笔记)(1)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14.4 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反不疼,身体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为风水。恶寒者,此为极虚,发汗得之。

渴而不恶寒者,此为皮水。身肿而冷,状如周痹。

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为黄汗。

痛在骨节,咳而喘,不渴者,此为肺胀。

其状如肿,发汗即愈。

然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

『注』

1、第一节的脉证情况是介于《伤寒论》38条与39条之间的,是二者的转变过程,《伤寒论》上称此为太阳伤寒,这里称为风水,其实是一致的,体表的正气郁积久了就会变成水毒,也就是14.2所说的“气强则为水”。

38条时正邪交争剧烈,会有严重恶寒、身疼痛,14.4条以及39条时正气郁积稍久了,恶寒以及疼痛会减轻,但病证实际是加重了,此时如果恶寒明显,就是身体虚弱导致的。

2、第二节是讲述皮水,病家没有表证,存在身肿以及恶寒,这种冷是水毒导致的,水毒困阻,周身不畅,就如同痹证。

3、第三节讲述病家胸中滞涩疼痛、不能饮食、傍晚开始烦躁不安不能入睡,这应该是胸痹,此时说是黄汗,不得解。

4、第四节的肺胀,实际是体表有寒气,因此骨节疼痛,体内有水毒,因此咳嗽气喘、不渴,这应该是小青龙汤证。

5、第五节的“其状如肿,发汗即愈”,是对前面情况的治疗做个总结——前面几个方证都可能出现身肿的症状,发汗治疗就可以的。

6、第六节也是做总结,如果有口渴、腹泻、小便频数,这存在津液不足的情况,就不能发汗治疗了。

14.5 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术汤主之。

『注』

1、病家体内存在水毒,因此称为“里水”,所以会出现“脉沉、小便不利”,水毒郁积时间久了从而化热,再加上外邪诱发,所以“一身面目黄肿”,此时治疗开表利水同时清热。

2、如果小便通利,说明津液亡失,大多会口渴。

3、胡老称肾炎引起的水肿可考虑用越婢加术汤治疗,在第五篇《中风历节病脉证治》中本方是治疗肉极的,也就是太阳阳明合病兼有水毒。

4、本方证名为里水,却采用解表的方剂治疗,原因在于原本的里水是没有病症表现的,现在是外邪诱发出来的,当下的情况是以表证为主,因此需要解表。

14.6 趺阳脉当伏,今反紧,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医反下之,下之即胸满短气。

『注』

1、趺阳脉侯中焦脾胃问题,体内有水湿的话趺阳脉应该是沉伏的,如果再有寒气,就会变成紧脉,寒水相合,病家会表现出疝气、癥瘕积聚、疼痛等,这时应该温阳利水治疗,接诊的医家反倒使用攻下疗法,这会导致水气上冲,从而胸满短气。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