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每天读书的习惯(一日不读书浑身不自在)

《第二性》《公正:何谓正当之为?》《批判性思维》《中国人的性格》《徒步中国》

关于这五本书,该如何写读书心得?这个问题比阅读这几本书更伤脑筋。

无论单独将哪本书拎出来,写一篇几千字的读后感是不难的,但就现状来看,写出来得越多,被看见得就越少。因此,如果这篇在忧心忡忡之中、千琢磨万取舍之后的读书心得,让你觉得很不尽兴,那么,直接看原作将是最好的决定。


《第二性》

《成为波伏瓦》这本书的主角就是《第二性》的作者西蒙那·德·波伏瓦(也有翻译成波伏娃或波娃的)。

《第二性》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这是一本获得世界性成功的社会学巨著,而在于它实现的是一种从无到有的思想观念的变革。

这本书的问世,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当年提出“日心说”一样,在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中造成轩然大波,并持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直到今天。

保持每天读书的习惯(一日不读书浑身不自在)(1)

今天,对于每一个文明人来说,都不会反对男女平等的价值观。无论他内心是怎么想的,口头上都会认可。但是,让时光倒流,在人类历史长河的各个节点上,闻名遐迩的各界人士是如何看待“女性”的?请看下面的文字:

  • ‬政治家伯里克利说:最贤惠的女人是男人谈论得最少的女人。
  • 哲学家亚理士多德表示:奴隶完全没有自决的自由,女人虽然拥有自决的自由,但力量薄弱,毫无成效。
  • 诗人阿摩多斯的西蒙尼德写道:女人是上帝创造的最大之恶,她们有时看来有用处,但随即一变,又会给主人带来烦恼。
  • 诗人希波那克斯表示:你的妻子一辈子只能让你快活两日,一是结婚那日,再是她安葬那日。
  • 古希腊剧作家米南德说:在陆地上、在海中都有怪物,但最可怕的怪物还是女人。
  • 先圣奥古斯丁有言:女人是既没有农场又没有栏舍的牲畜。
  • 拿破仑曾宣称:拥有梨子的人,生产这些梨子的那株梨树是他的,同样的,女人也是属于她孩子的父亲的。
  • 约翰逊教授将女作家比拟为:看一只狗用后腿走路,真是不自然又别扭,不过这把式还真让人惊叹。
  • 反对女性运动的思想家德·博纳德说:女人是属于家庭而不属于政治社会所有,女人是为照料家庭而生,而不是为掌管公众之事而受造。
  • 巴尔扎克在《婚姻生理学》中写道:女人的天生命运,还有他唯一的荣耀是让男人怦然心跳。女人是我们能以合约取得的财物:女人是动产,男人对女人拥有所有权。总之,女人说来不过是男人的附属品。
  • 法国作家维倪写道:女人,是生病的儿童,是十二倍不洁的人。
  • 德尔图良的话:女人,你是魔鬼之门。你把连魔鬼也不敢正面攻击的人引入歧途。

这些人物都曾是历史上某些领域权威的代表,从这些言论可见,自古以来人们对“女性”的偏见是多么地根深蒂固!

我们说波伏瓦伟大,正因为她不仅提出了在当时前所未闻的震惊言论,而且一生都冒着生命危险,用文字、语言和行动,身体力行,势必要打破对女性的偏见,挑战强悍的权威,极力宣扬男女平等;而男女平等是人类文明之所向。

时至今日,很多人仍然没有真正理解何谓“男女平等”,不仅仅是男性不理解,女性也不理解。因此,如果你想搞明白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第二性》是非读不可的。


《公正:何谓正当之为?》

当我读了《公正:何谓正当之为?》后,就明白为什么当我在读《正义的成本》时,有读者并不觉得这本书写得好。我还记得我和我先生就书中的内容辩论过“功利主义”,现在想来,我当时的想法是很肤浅的。

保持每天读书的习惯(一日不读书浑身不自在)(2)

本书从边沁的功利主义开始,到康德苛刻而崇高的自由观和罗尔斯的社会契约理念,再到亚里士多德的正义理论,最后作者抛出共同善的政治和良善生活的开放性话题,论证一环扣一环,衔接紧密,案例资料典型充分,水到渠成,令人信服。篇幅有限,我就不赘述了。

本书作者迈克尔·桑德尔是著名的哲学家、哈佛大学政治哲学教授,身兼数职。本书其实源于一门课程《正义》,作者讲授这门课程超过了30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资料,铸就了这本书的辉煌。

摘几段掷地有声、字字珠玑的语录分享给大家:

康德论“自由”:当我们像动物一样追求快乐或避免痛苦时,我们并不是真正自由地行动,而是作为欲望和渴求的奴隶在行动。

罗尔斯论“平等”:纠正不平等的教育机会是一回事,纠正不平等的天赋才能则是另一回事。如果我们受到(有些选手比另一些选手跑得更快)的困扰,我们就得让那些具有天赋的选手穿上铅制的鞋子吗?

亚里士多德论“正义”:强迫标志着不正义,这并不是因为同意使所有的职责都合法化,而是因为如果需要强迫,那就暗示了一种违背自然的适合。


《批判性思维》

《神逻辑》算是一本思维训练速成手册,短小精悍,所以难免有不周之处。而《批判性思维》是一本正儿八经的思维训练教科书,两位作者都从事与哲学相关课程的教学。本书也是全球最受欢迎的思维训练读本。

书中讲述的十大思想谬误与《神逻辑》有重叠,其优势是对批判性思维的零零总总、来龙去脉进行了全方位的系统分析,内容更充沛。

保持每天读书的习惯(一日不读书浑身不自在)(3)

说来惭愧。本书第八章“演绎论证I:范畴逻辑”中关于直言判断的运算,我实在无能为力,硬嗑也嗑不明白,最终放弃了这一章节。

这让我想起来前段时间,有一位大学教授说中国大学生没有批判性思维。从我阅读的体会来看,批判性思维作为一门课程,需要通过系统的学习和不断的训练才有可能掌握它,那么,批判性思维自然不可能生来就有,也不可能随着年龄增长就一定会具备。那么,咱们有多少大学开设了这门课呢?又有多少大学生去学习这门课呢?

书中的案例精彩纷呈,举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例子:

保持每天读书的习惯(一日不读书浑身不自在)(4)

分析:90%的心脏病患者都有症状X并不意味着90%有症状X的人都有心脏病。这么思考就混淆了因果,症状是身体状况的结果而不是其原因。

人们不仅在体检时会犯这种错误,在身体出现其他症状时也往往陷入错误的思考。了解这一点可以使人免除一些不必要的痛苦。

本书最后一个小节是关于“美学推理”。其中讲到一个原则——美学享乐主义——对产生愉悦的艺术品给予积极评价,但对让观众痛苦或不悦的艺术品给予负面的评价。这一原则早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就阐述过,但是放在今天,又有多少人能够理解呢?从近两年频发的审美事件多少都能看出一些端倪。


《中国人的性格》

恰好先读过罗素(1872-1970)的《中国问题》,不免会将这两本书做个比较。较之《中国问题》,我更推荐《中国人的性格》。这本书所描述的大量细节,真实中透着深刻;那些让人啼笑皆非之处,让人眉头紧锁之处、让人深感同情和悲哀之处,都有着我们父辈的影子、也有我们这一代人的影子,还有一直困扰着我的影子。

之所以我有这种体悟,应该归结为作者明恩溥(1845-1932)长达半个世纪植根于中国农村、与当地人打了50年交道的原因吧。

保持每天读书的习惯(一日不读书浑身不自在)(5)

书中提到的国人的各种品行问题,我们自己也经常这样自我看待的同时,又有无数个“为什么”萦绕心头。

读完这本书后,有一句话一直在我头脑中挥之不去:乱世出刁民。我们不能苛责一个连饭都吃不饱的人不够善良,不够遵守规则。

记得国外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老妇人因为实在太饿,没有钱去买吃的,偷了馒头铺的一个馒头,被抓住后扭送到法院。法官听了对这个老妇人的控诉后,泪流满面,说:当一个社会的老年人到了需要靠偷到才能有一口吃的时,应该被控诉的不是这个老人,而是这个政府。

再说说前段时间上海疫情发生时,有一个开了十几年的理发店因疫情无法继续营业,几位外国友人合力帮这个店主支付了房租,最终才使这个理发店没有关门大吉。

只有经济宽裕了,文明才有可能跟上。因为我们的社会和教育都是教我们要与人为善,所以做一个好人,做一个有利于他人的人是绝大多数人心之所向的。

但是,当我们还在为粮食和钱奔波劳碌时,其他更高尚的事情,我们心有余力不足,大部分时候只能麻木以待。

中国有句古话,人人皆知:各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这种思维方式要回溯到我国古代的连坐。这一制度荒谬到何等地步?哪怕你的邻居犯了法,而你对此一无所知,你也会被拉出去咔嚓掉。你被咔嚓掉的唯一原因就是,你和他比邻而居。

这操作想想都可怕啊!什么各扫门前雪,什么同情和帮助,统统见鬼去吧;巴不得逃到深山无人处,谁也不见才最好。

千年来已经浸入到人们骨子里的自危感绝不会轻易祛除,祛除是要有条件的。

一个国家的国民性格是如何形成的?是什么导致了人们的麻木和缺乏同情心?这本书或许能让读者思考点什么吧。


《徒步中国》

为了避嫌,这本书的图片就不放了。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外国小伙子自2007年秋到2008年秋,从北京徒步到新疆,在这4000多公里的途中所经历的琐碎小事。

至于作者在书中记录的所见所闻,我并不意外。作者和我是同时代的人,书中有一些他看见了而我没有亲眼所见的,我也从其他途径获知;还有一些他见到的,我在生活中也见到了。

我感触良多的是作者身上那股坚持劲儿,到了执拗的地步。他在徒步过程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坚持步行,绝不借助其他任何交通工具。这使他一路上遇到了很多质疑,用咱们的话说,就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吃饱了撑得”“傻帽”。

比如:他可以坐飞机回到北京办签证,办完签证又飞回到离开时的位置继续走;他可以坐飞机回到慕尼黑见女友,然后又飞回到离开时的位置继续走;他可以为他老家的弟弟买一辆拉拉车,他弟弟骑车穿越戈壁滩,他自己却有车不坐,继续走。

我们可能会觉得,能够做成这样一件事就很了不起了,在生命可能出现危险的关头,搭一段过路车,又算得了什么呢?可这件事的亲历者,真的不会拿生命的安全去违背自己定下的原则。

这让我对那些冒险家或极限挑战者的行为有了一丝理解。我们所在乎的很多东西,他人真的不在乎。

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

做相同的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目的。拿徒步来说,有些人可能是在生活中遇到挫折,需要通过徒步获得一种精神力量,有些人可能是为了博眼球,赚流量,另外还有一些人,可能是生活已经无忧无虑,就想多看看地球上不同的风土和人情。

如果你没有站到那个高度,是不可能看到那个高度外的风景的。这句话既可具体也可抽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