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当时的局势 清末民初为什么有3000万人拼死拼活闯到关东地区

“冰雪早已覆盖我的足迹,远方的炊烟摇曳温暖的召唤。风儿无法吹断我回望的视线,家园好像永远征途漫漫……”随着刘欢舒展低沉的嗓音,电视剧《闯关东》的剧情一幕幕出现在眼前。

这部由张新建、孔笙执导,李幼斌、萨日娜、小宋佳、朱亚文等出演的电视剧,浓墨重彩地描绘了清朝末年山东农民朱开山全家背井离乡闯关东的故事,于2008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先后获得过金鹰奖最佳长篇电视剧奖、飞天奖长篇电视剧一等奖等重要级奖项。

朱开山一家闯荡关东的故事,是清末民初闯关东浪潮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初期,计有3000万人从中原地区历经艰险闯到关东地区。他们之中相当一部分没有成功,成为漂泊路上的累累白骨;一部分幸运者抵达目的地,扎根于白山黑水之间,繁衍生息。

清末当时的局势 清末民初为什么有3000万人拼死拼活闯到关东地区(1)

“闯关东”的“关”,指的是山海关。

山海关是长城的一道关隘,号称“天下第一关”。山海关北倚燕山,南连渤海,因而得名。作为一道军事关卡,山海关将关内、关外泾渭分明地分割开来。关外,是关东地区;关内,是中原地区。

清朝入主中原后,曾经废除长城,但保留了山海关的存在。从康熙皇帝开始,清朝就以山海关为界限,禁止中原民众随意进入关东地区,以此来保护关东这片所谓“龙兴之地”,防止清朝“龙脉”被人挖掘。同时,保护人参、貂皮、乌拉草等关东特产,保障皇室供应。

此外,清朝还在山海关之外,修建了数段长达千余公里的柳条篱笆墙,是为“柳条边”。柳条边与山海关一样,目的就是对关东地区进行隔绝保护。

在清朝的封禁政策之下,广袤的关东地区成了一片人迹罕至的地方。及至后来,竟然被沙皇俄国以强取豪夺的形式蚕食了14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

清末当时的局势 清末民初为什么有3000万人拼死拼活闯到关东地区(2)

时光荏苒,转眼来到19世纪中叶。

彼时,中国已经进入多灾多难的近代社会。中原地区位于黄河下游,自古就是繁华富庶之地。但晚清时期,黄河下游河道淤废不堪,面临外忧内患的清廷,又实在拿不出钱来治理黄河,导致黄河决口连年发生,每每酿成灾害,民不聊生。

除了黄河泛滥成灾,中原地区还经常遭遇兵荒马乱。清廷的苛捐杂税也让中原民众难以承受。怎么办呢?中原民众没有坐以待毙。他们把目光投向土地辽阔、人烟稀少的关东地区。

那时候的关东地区,对于中原民众来说简直就是世外桃源。

关东地区面积逾100万平方公里,光是黑龙江省的面积就超过了山东、河北两个省的总和。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饶,非常适宜种植农作物。而且由于清朝实行封禁政策,关东地区长期处于待开发状态,对于中原地区的民众来说,简直就是大片大片的宝藏!

唯一的障碍就是封禁政策。

清末当时的局势 清末民初为什么有3000万人拼死拼活闯到关东地区(3)

19世纪中叶以来,清朝在西方列强和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的双重打击之下,江河日下,对于这个古老帝国的管控力逐渐减弱。山海关、柳条边早已形同虚设,不断有人悄悄通过山海关和柳条边进入关东。

1860年9月6日,为了抵御沙皇俄国对黑龙江边境的侵袭,时任黑龙江将军特普钦向朝廷提出“驰禁招民垦荒”的建议。清廷予以批准实行。从此,清廷封禁政策在黑龙江北废除。1897年,关东地区全部开禁。

一扇尘封近200年的大门徐徐打开,中原民众潮水一般涌向关东地区。到1910年,清朝覆灭前夕,关东地区的人口总数已经剧增到1800万。

清末当时的局势 清末民初为什么有3000万人拼死拼活闯到关东地区(4)

然而,闯关东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事实上,从内地来到关东地区,漫漫旅途中,每一个人都要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在交通不便、治安恶劣的清末民初,他们要么漂洋过海,要么爬山涉水,与随处可见的野兽拼斗,还得躲避穷凶极恶的土匪……

无数人还没抵达关东,便已倒在旅途中,永远不再起来,成为北上旅途的累累白骨。

日本人小越平隆先后两次深入东北地区考察,以其亲身经历写出了《满洲旅行记》。书中记载了真实的闯关东场景:“由奉天入兴京,道上见夫拥独轮车者,妇女坐其上,有小儿哭者眠者,夫从后推,弟自前挽,老媪拄杖,少女相依,踉跄道上,丈夫骂其少妇,老母唤其子女。队队总进通化、 怀仁、海龙城、朝阳镇,前后相望也。”

就算成功来到关东地区的中原人,也还面临着新环境的适应。最初,东北地区原住民对这些外来者并不友好,保持排斥的态度。因此,中原人不得不从事重体力劳动来维系生存。同时,关东地区历来匪患成灾。这更增加了中原人在东北地区立足的难度。

中原人本是躲避战乱来到关东地区,没想到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关东地区成了日本军队和俄国军队激烈厮杀的主战场之一,笼罩于枪林弹雨之中。东北地区人民生命财产遭到一场浩劫,数十万人失去家园,流离失所。许多已经在东北地区安身立家的中原人,被迫回到关内。

一部闯关东历史,就是一部抗争史、奋斗史、血泪史。

清末当时的局势 清末民初为什么有3000万人拼死拼活闯到关东地区(5)

最终,克服了重重困难的中原民众,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关东闯出了一片天地。他们在关东地区繁衍生息,将自己的命运与白山黑水紧密联系在一起。

许多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便是闯关东人的后代。如张作霖、赵尚志、杜立三等人。

张作霖是奉系军阀的代表人物,主政东北10余年,号称“东北王”。张作霖祖籍是河北大城县。在清朝道光年间,张作霖祖辈背井离乡带到关东地区,定居于奉天(今沈阳)。

赵尚志是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祖籍是山东齐东县李金庄,其祖辈闯关东进入热河朝阳县南八道村,从此定居下来。

杜立三是一名经历类似于张作霖的绿林好汉,人称“辽西巨匪”。杜立三祖籍是天津,他跟随父辈来到辽中县于家房镇青麻坎村。杜立三经常与沙俄军队作战,被称为“包打洋人”。后被张作霖诱杀。

【参考资料:《中国人口地理》《清史稿》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