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诸葛亮死后刘禅的态度(三国诸葛亮死后)

历史上诸葛亮死后刘禅的态度(三国诸葛亮死后)(1)

刘禅一生当中,影响最大的那个人,是诸葛亮。作为诸葛亮精心培育多年的学生,怎么会傻呢?刘禅不但不傻,并且精通帝王之术。蜀国灭亡后的种种丑态,不过是他掩饰自身,躲避灾祸的手段罢了。

刘禅在诸葛亮死后,为何能掌权三十多年,在位期间国家稳定,始终没有出现权臣?为何蜀国灭亡后又能安稳渡过余生?

许多答主都结合历史讲了许多精彩观点,今天我换个角度,从诸葛亮对刘禅的教育方式来谈谈这个问题。

刘备临终之际,将刘禅召到身边,告诉刘禅:“朕开始不过是拉肚子,病情不怎么严重。可后来病情严重,引发其他的病症,现在大概已经没有痊愈的可能了吧。不过古人就说,年过五十不算夭折,朕已经六十多了,没有什么遗憾了,只是不放心你们兄弟几个。之前,诸葛丞相曾经来信告诉朕,说太子很聪明,有器量,远远超过期盼。如果你真的能够如丞相所说,那朕也就没什么担忧的了。你要好好努力啊!‘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只有如此,才能够让众人臣服,做一个好君王。”

历史上诸葛亮死后刘禅的态度(三国诸葛亮死后)(2)

之后,刘备提到了对刘禅的教育问题。先是说了自己的态度,“你父亲我福德薄,你不必效仿我。你寻常时可以读读《汉书》《礼记》,闲暇时可以看看诸子学说,以及《六韬》《商君书》,可以增加你的智慧。”然后提到了诸葛亮的教育观念,“听说丞相在百忙之中,亲手为你抄写了《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几种书,让人给你带过来,可惜半路上丢失了。你可以再求丞相给你一份。”之后,刘备又叫来其他几个儿子,交代他们,在自己死后,你们兄弟都要像侍奉父亲一样侍奉丞相,好好辅佐丞相。

对于诸葛亮开的这个书单,历代有不少学者有不同意见。在儒家学者看来,君主治理天下,自然应当以仁义为主,应该多看看《五经》之类的典籍。像刘备,就告诉刘禅,应该多读读《汉书》《礼记》。现在,我们常认为历代史册中,写得最好的是《史记》,其实,在古代正统学人看来,《汉书》的成就要大于《史记》,而其中最让人称道的则是对道德礼仪的尊崇。《史记》,则有着浓重的个人情感色彩。一些人批评《史记》为“谤书”,也不是没有道理的。《礼记》则是《五经》之中介绍各种礼义最全面的著作,是古代帝王的必读书。

历史上诸葛亮死后刘禅的态度(三国诸葛亮死后)(3)

《六韬》相传是西周姜子牙所作,专门讲述排兵布阵,调兵遣将之道,《商君书》则是法家代表商鞅的作品,强调以严刑峻法来治理国家。作为君王,身在乱世,一方面要讲求礼义,收揽人心;另一方面却也必须讲求兵事,在战场上取胜,而驾驭部下,管理天下,又需要推行法治。应该说,刘备给刘禅推荐的书目很全面,相对诸葛亮推荐的书目则有些“偏激”。

诸葛亮没有推荐《汉书》《礼记》,而添加了法家代表作《申子》《韩非子》《管子》的作品。《申子》看重外表与实际的区别,《韩非子》看重以法治国,以术御下,《管子》则宣扬权衡利弊,进取退让以维系权力的平衡。

一些学者对诸葛亮开的这个书单大加赞赏。宋代的学者唐庚就认为,历代君王拨乱反正,都要有很好的智谋权术。后主刘禅,乃是平庸软弱的君主,以仁义教导,只会加重刘禅的缺点。所以刘备也希望刘禅多看看讲究兵法军事的《六韬》讲究法治的《商君书》,只不过诸葛亮更切实际,针对刘禅的弱项,加重法家思想的教育,让刘禅多懂得一些权谋之术。对那些空谈仁义的腐儒,唐庚表示不屑一顾。

刘禅也能在诸葛亮去世之后,掌控蜀汉政权三十余年,诸葛亮教育的效果,也算不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