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太监工作(揭秘大明最高危的光鲜职业)

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欢迎您关注我们,为您带来新视角新体验,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明朝太监工作?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明朝太监工作(揭秘大明最高危的光鲜职业)

明朝太监工作

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欢迎您关注我们,为您带来新视角新体验。

各位朋友下午好!之前在给大家介绍明朝辽王家族时,有朋友希望子渊能多写一些有关明朝的文章,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明朝的第一高危职业——帝师,希望大家喜欢。

研究明朝历史时,总是避免不了帝师这一特殊的政治群体。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之后,繁杂的政务压得他喘不过气,于是他找来几个顾问,让他们长期在文渊阁协助处理国事。这便是后世内阁的源头,不过这时候还只是个秘书处。虽然他们中官阶最高的也就正五品,但入职要求非常高,得是天下人公认的饱学之士,后世则明确规定——入阁之人必须要有大学士头衔。

那这和帝师有什么关系呢?且听子渊道来。朝廷会在每次的进士群体中挑选10名到20名不等的优秀青年到翰林院镀金深造,他们被称作庶吉士。镀金期一到,优秀的人就能留在翰林院担任讲官、史官和词臣。所谓讲官就是给皇帝上课的人,但他们一般都不是帝师。只有先当过太子老师的人,才有机会成为日后的帝师。理论上说来,凡是编制在翰林院的文官,都可以被选为太子师。

当一位太子登基为帝时,他最能依靠的人是谁?当然是陪伴自己成长的太子师!因此他们都会第一时间任命自己的老师进入内阁甚至担任首辅。明朝永乐年间之后,内阁这一秘书机构成为了凌驾于六部之上的行政中枢,首辅则成为了事实上的宰相。有趣的是,在朱棣之后,几乎每位帝师都有着相同的政治轨迹。他们都是先成为庶吉士,然后留任翰林院、成为太子师、成为帝师,最后顺利进入内阁。

自秦汉以后,中国的各个朝代都有“政统”和“道统”的区别。“政统”的代表者自然是至高无上的皇权,而天下士林代表的“道统”也不容小觑。明朝帝师处于一个微妙的位置,他们既代表、坚持着“道统”,要有维持拥护“政统”。要实现这两者的调和统一,光靠帝师一人是不够的,因为在一个专制的朝代,知识只能沦为权力的附庸。因此明代帝师们在入阁前往往与学生关系亲善,入阁后却惨遭罢弃和诛杀。

明代帝师是一个显赫的职业,更是一个用生命为赌注的职业。其中学问高深、品行端正的只是少数,但能够善终的恰恰是平庸之人,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大明15位帝师的最终结局。

家喻户晓的大功臣刘伯温,既有才又精明,可惜朱元璋不喜欢他的精明,因此在其生病后派胡惟庸送去加重病情的药方。有着济世经邦才能的“书呆子”宋濂,曾被朱元璋称作先生,晚年虽免死罪却逝于流放途中。身为建文帝老师的一代名士方孝孺,则因拒绝与朱棣合作而被夷灭十族。

作为出家人的姚广孝,不拘泥于公正道德,担任三代帝师。深受朱棣赏识的狂人解缙,为后人留下了许多趣闻,自己则被埋入雪堆冻死。乡村教书匠出身的杨士奇,学问一般却胜在老实和气,最终先后与4位皇帝和平共处。正德首辅李东阳,既有道德底线又有治国能力,却摊上了一个胡作非为的皇帝,既坚守住清白又保护了那些正直之士的他,最后得以安享晚年。

两朝首辅杨廷和更加悲催,武宗朱厚照信任他却不肯听话,世宗朱厚熜(cōng)因“大礼议”对他恨之入骨,将他削职为民。因在“大礼议”中曲意逢迎而入阁的张璁(cōng),虽是政治投机者,但因终身清廉而受皇帝尊敬。起初表现不错的帝师严嵩为讨好学生朱厚熜而失去底线,最后落得家破人亡的悲惨下场。

“老狐狸”徐阶拥有炉火纯青的政治手段,最后得以善终。任职时间最长的帝师高拱,获得了朱载垕(hòu)的依赖,然而他睚眦必报的性格为日后惨死埋下了伏笔。一代名臣张居正堪称帝师中贡献最大的,然而死后惨遭抄家。张居正弟子沈一贯,任职期间处处忍让皇帝朱翊钧,自然能够安享晚年。

叶向高这位最后的帝师,在群魔乱舞的朝廷中坚守正直,尽自己的力量保全同事。面对阉党的步步紧逼,他在3年内写了39份离职报告,退休后朝中忠良全部死在阉党手里。叶向高去世17年后,明朝灭亡。

回顾这15位大明首辅的人生,可以看到他们都曾拥有过无上的权柄,可是看上去光鲜的他们却环绕着无数杀机,稍有不慎便会落得粉身碎骨、家破人亡的可悲下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