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统计门店数量(门店面积怎么分配)

前文"零售供应链从门店开始",和大家介绍了门店的空间、陈列、运营如何严重的影响供应链。实际上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供应链的触角向前延伸,从总仓到分仓、到前置仓,到门店。门店的空间大小、面积分配,对供应链运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作者参与过的门店布局设计项目来看,做错这一步,零售企业需要承受沉重的代价。我看到很多小的加盟商,不懂空间分配原理,盲目听从品牌企业设计人员的意见,最终导致门店可用于销售的面积过小,最后经营不下去,这样的教训太惨痛也太多了。

如何统计门店数量(门店面积怎么分配)(1)

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聊聊如何进行门店面积的分配。文章内容节选自《零售供应链 数字化时代的实践》第三章。

门店的空间分为面向客户的部分,也叫前店或者展示区,和非面向客户的部分,叫做后仓,对于有厨房的餐饮店也叫做后厨或者后厂。咖啡店、奶茶店前店里也有现场加工的部分,这部分面积一般不算做有效销售面积。前店是指客户可以浏览、购物、接受服务的区域,是有效销售空间。后仓是指非客户接待区域,用于接受货物、存储货物、货品准备、货品加工,清洁维护物品储藏,以及员工办公的区域。大型超市的后仓最复杂,以它为例进行介绍,如图3.1-13示意。

如何统计门店数量(门店面积怎么分配)(2)

大型超市的门店空间分为三大区域:1. 接收区域,由于所售卖的商品品类多、每个品类内的品种多,每次从仓库送货的量很大,送货车辆到了之后,需要把货卸下来,放在缓冲区域,由门店工作人员进行清点和解包。这个区域有点像个码头,所以也叫做docking station,送货车辆集装箱对接到“码头”,进行货品的装卸。2. 后仓,经过接收区域之后,门店工作人员需要将送来的货解包,分类,然后放到指定的存放地点。并且在前店货架上出现缺货时,把货品从后仓拣选出来搬运到前店。3. 前店,也就是销售发生的区域,在这里工作人员把货品搬运到货架边上,然后上架,对于需要下架或者损毁的商品,也需要进行反向的下架处理动作。面积小一点的超市,比如社区超市就不一定会有接收区域,可能就是一个宽敞点的后门,货物进去直接通过门就搬运到后仓了。对于小型的门店,比如便利店、快餐店、咖啡店,货物更多的是从前店的门进到后仓,同时后仓的面积也没这么大。

前店是商品和服务与客户接触的区域,它越大意味着能陈列的商品和提供的服务内容越多,更多的货品陈列能够吸引并激发出更多的需求,成交机会也会越大。反之如果销售面积小,商品和服务内容陈列空间就小,给客户的选择就少,能够产生的需求就变少了。同时前店面积小意味着能同时进店的客户少了,同样数量商品和服务的情况下,按照一定的转化率来看,发生的购买量就会降低。

后仓大小代表了能存放多少库存,就餐饮零售而言它代表了菜品制作加工能力的大小,也就是满足需求的能力大小。前店面积大小影响到需求的大小,后仓大小影响到满足需求能力的大小。光有需求而无法满足,就没有办法产生销售,光有满足需求的能力,而没有需求,也没有办法产生销售,因此如何平衡这两者的配比就变得很重要。

从资金投入角度看,门店总面积越大所需要的租金、运营成本、周转库存越多,同时带来的销售也会高一点。但门店面积也不是越大越好,销售面积大到一定程度之后,由于零售品牌的市场覆盖率、目标市场客户数并不会无限扩大,同时更多的商品陈列对需求的刺激也会出现临界点。最终即便面积很大,销售也会出现天花板。如果把销售面积和销售额画一个相关性曲线,可以得到如图3.1-15所示的曲线。你可以用自己企业中门店销售额和门店销售面积的数据,绘制出这样一条曲线,进而用它来指导后续的门店面积大小的决策。

如何统计门店数量(门店面积怎么分配)(3)

图3.1-15 销售额与销售面积曲线

前店和后仓面积之和是固定的,如果把前店和后仓的面积加起来构建一个和销售额的曲线,会得到如图3.1-16所示的曲线。当前店和后仓面积的分配沿着这个曲线滑动时,销售额会随之变化,这个曲线的顶点就是最佳分配比例。可以通过数学模型来测算和模拟各种比例下销售额的变化,进而得到这样的一条曲线,进而指导合理的门店面积分配。

如何统计门店数量(门店面积怎么分配)(4)

图3.1-16 前店后仓面积分配与销售额的关系

门店面积选择是艺术和科学的结合,一方面,市面上可选的门店是有限的,经过精准测算出来的门店面积,在市面并不一定能找到,除非自己买地建设。另外一方面,零售商一般对每个门店有明确的业绩目标要求,可以按照业绩目标测算出具体的前店和后仓面积大小。实践中,往往是把定性和定量的方法结合起来使用。

· 定性分析

根据零售商在类似商圈里的门店面积,得出面积的区间范围,然后看市面上有什么选择。在面积分配这件事儿上,因为现实的多变性,量化模型无法反应所有的情况,也未必能得出最合理、可解释的结果,这时候定性分析反而更实用。比如参照类似门店的前店后仓面积配比,把它用到新店上。假如在同一个商圈里,已经有了1家店,这家店业绩稳定,前店不拥挤也没什么断货,后仓能够很好的支撑前店的业务,那也可以参考这个比例用到新店上。假如同样的商圈有一家店总面积800平,后仓200平,前店后仓的比例是3:1。如果要在该商圈开一家600平的门店,后仓可以设置为150平。

在核心商圈开店,租金非常高,可谓寸土寸金,零售商往往更倾向于扩大销售面积,最小化后仓甚至不要后仓,通过高频次的补货来满足门店对有货率的要求。这种方式更多的把货品放到仓库,同样的面积仓库的租金肯定比门店低,同时仓储物流的员工的工资相对比门店店员也更低些。

· 定量计算

零售商决定明年销售额增长2个亿,将该目标分解到各个区域,华东区分得了1个亿,该区域去年平均的坪效2万/平米(销售额除以总销售面积),那么华东区总共需要新开5000平米销售面积的门店(1亿/2万 = 5000平)。

得到了销售面积,接下来需要继续用定量的方法来测算后仓的大小。前店除了客户可以走动之外,还需要陈列各种道具和商品。陈列的太多会导致门店拥挤,太少了会显得商品不够丰富。到底多少是合适,这个大概也是零售人一直在探索的。有的人说不缺货就好了,有的人说要琳琅满目。说不缺货就好的人往往是供应链思维,考虑的是服务水平和库存周转,说琳琅满目的人往往是“视觉陈列”的思维,希望通过饱满丰富的视觉陈列刺激客户,使其产生购买的冲动。

从库存控制的角度来分析,超市前店的商品库存一般用Min-Max最大最小库存控制,最小量由货架的最小陈列量决定,比如一个商品有三个陈列面,每个面放一个,最小陈列量就是3个;最大陈列是由陈列面和陈列深度决定,比如3个陈列面,陈列深度是3,那最大陈列量就是9。前店一天的销售发生完成后,从9个变成了5个,店员在晚上补充陈列面,从5个补满到9个。后仓是前店的供应来源,前店是Min-Max拉动后仓补货。假设门店每天卖200个,表3.1-10展示了为期两周的前店后仓的库存动态变化过程。

Day1

Day2

Day3

Day4

Day5

Day6

Day7

Day1

Day2

Day3

Day4

Day5

Day6

Day7

前店

日初库存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销售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后仓补充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日末库存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后仓

日初库存

1400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1400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转移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总仓补货

0

0

0

0

0

0

1400

0

0

0

0

0

0

0

日末库存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1400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0

3- 前店后仓库存变化示意

后仓每周从总仓获得一次补货,补货量1400。这样来看,后仓至少需要能够容纳1400的货量。如果每天补一次,那后仓就只需要能接受200个就够了。上表是用平均数进行分析的,还需要把每个月的峰值、大型节假日、活动的峰值的数据也拿出来分析一下,后仓不可能按照峰值的吞吐设计,但也不能不考虑峰值带来的爆仓风险。通过这样的测算,把各类商品的吞吐量测算出来,进行加总就能得到后仓总体的吞吐量要求。

  • 运筹优化与仿真

上文所述的定量计算,是线性运算,也就是加减乘除就能算出来的。实际上门店面积、销售额和面积的关系并不是一条直线的关系。面积的分配也类似,扩大前店面积会带来后仓面积缩减,进而导致总仓往门店补货频次的增多,带来补货成本的升高,频繁补货也带来门店里货品上架成本的升高,但是后仓的库存持有成本却下降了;扩大后仓导致补货频次降低,补货成本降低,前店上架成本降低,但是后仓库存持有成本上升,同时销售面积减少了,会导致销售下降。在这些有升有降的因素里,为了找到最合理的配置,就需要在其中找到一个最优的组合,这正是运筹优化方法能解决的问题。运筹学是关于如何更优化分配资源,获得最大化效益的学科,田忌赛马就是经典的例子了。如果放到供应链里面,经济订货批量就是经典的运筹学理论模型,一次补很多的货,补货频次低成本就低,但库存持有成本升高,;一次补很少的货,补货很频繁,补货成本就高,但库存持有成本低。

为了用运筹学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定义问题的优化目标,比如在门店面积分配这个问题上,优化的目标是毛利最大化,也就是“销售收入-成本”的最大化。其次是约束条件,为了最大化毛利,把销售收入做到最大,那后仓什么都不放不就成本最低了嘛,也不是的。现实世界是有约束条件的,比如销售额受制于进店客流、转化、平均客单价,进店客流又受到前店大小的影响;成本也是有约束的,库存不可能小到零,至少还是要满足服务水平的,同时前店、后仓的总面积加起来也不能超过门店总面积,这些就是约束条件。最后就是决策变量,它是指在围绕优化目标在寻找最优解的过程中,哪些因素是可以变动的,为了找到最佳的面积分配比例,此处面积的比例就是决策变量。为了找到最优解,决策变量在约束条件的范围内连续变动,每个面积比例下的毛利都被测算出来,直至找到最优解,优化算法的公式示意如下。

TS = total space 代表门店总面积

TSS = total sales space,代表销售面积

PD = population density,代表目标市场人口密度

Rev = revenue,销售额函数,与TS,TSS,PD,Ctsr有关

BS = Backroom space,代表后仓面积,是决策变量,也可以用TSS做决策变量,这两个是互换的

FS = Front of House Space,代表前店面积

Cst-IH = Inventory holding cost,库存持有成本函数

Cst-OD = Ordering Cost,订货成本函数

Ctsr = COGS to sales ratio,货物成本占销售的比例

Profit 毛利

Profit = Rev(TS, BS, PD, Ctsr) – Cst-IH(BS, rev) – Cst-OD(Tss, BS, rev)

也有不少公司采用门店空间优化软件,将上述的优化算法包含在内,并结合所经营的商品品类、门店面积、结合总仓补货的频次,门店的销售目标、服务水平、库存周转目标等,来测算最优的门店面积配比,包含门店内货架在不同品类之间如何分配。

下一篇,我们来介绍线上和线下联动(所谓全渠道或者新零售模式)下的门店面积如何进行分配。

新书在京东和当当上架,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微信扫码查看、购买。

如何统计门店数量(门店面积怎么分配)(5)

如何统计门店数量(门店面积怎么分配)(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