徕卡m6 胶片相机复刻版(经典的徕卡M6相机)

照片即历史

胶卷迷俱乐部快速关注

我希望有一天可以为我的偶像毛晓彤拍一套照片,感谢各位新朋友的加入,更感谢各位老朋友多年的支持

徕卡m6 胶片相机复刻版(经典的徕卡M6相机)(1)

M6

1981年徕卡推出M4P相机,加入了6条框线,并且在M相机上第一次出现红点商标。然而,徕卡M4P依然是纯机械相机,面对80年代全面自动曝光的日本相机,技术差距进一步拉大。另一方面,徕卡M相机用户已经发生较大变化,重新推出TTL测光相机再次提上议事日程。

10年前,徕卡曾经推出M5相机追赶技术,然而M5市场反响不佳,徕茨家族都难以为继。70年代徕茨家族出售了大部分股份,之后徕卡在加拿大工厂生产M4-2和M4-P相机,加拿大时代还生产了许多经典镜头,包括早期的50/1.0。

1984年徕茨在M4-P的机身基础上加入了一套TTL测光系统,推出M6相机。由于1986年徕茨公司将照相机业务分离出来专门成立了一家公司,因此M6早期红点在1984年-1987年是LEITZ标,1987年之后是LEICA标。

徕卡m6 胶片相机复刻版(经典的徕卡M6相机)(2)

徕卡m6 胶片相机复刻版(经典的徕卡M6相机)(3)

M6相机的左肩则是刻有LEICA M6字样,徕卡M6换了LEICA标后,有一段时间出现了只有M6字样的机器,叫做大字机,但很快又改回了本来的LEICA M6。

徕卡m6 胶片相机复刻版(经典的徕卡M6相机)(4)

此外,1990年到1993年有一批银色机身使用了一些黑色部件,被叫做熊猫机。

徕卡m6 胶片相机复刻版(经典的徕卡M6相机)(5)

这些都是比较常见的M6版本,用料略有不同,功能都是一样的。最早的M6使用了一些M4-P的材料。最老的M6距离现在已经快40年了,也是很老的机器了。

除此之外,徕卡M6有数量惊人的限量版,有几十种,我会在结尾的时候给大家整理一些。

徕卡M6从1984年开始生产,到1998年进行了一次调整,加入了机身直接TTL闪光功能。这种新的M6体型比老M6略大,快门盘也增大,所以俗称“大盘机”,为了对照会把原来的M6叫做小盘机。今天文中M6就是小盘,大盘会专门指出。M6相机整体在2002年前后停产,被MP相机所替代。

根据徕卡公司的说法,徕卡M6的总产量是17.5万台,如果加上大盘机超过20万台,是徕卡M3之后徕卡产量最大的M相机。

徕卡m6 胶片相机复刻版(经典的徕卡M6相机)(6)

大盘机顶

徕卡m6 胶片相机复刻版(经典的徕卡M6相机)(7)

小盘机顶

整体性能

快门:快门使用B,1秒-1/1000秒机械横走布制快门,闪光同步速度1/50秒,有一个专门的半档。大盘机的快门盘更大,调整也更顺手,徕卡的小盘调整快门比较吃力。

测光:相机使用中央重点TTL测光,小盘机身本身没有开关,快门上弦状态下测光系统就启动了,使用一个SPD测光器。

M6的测光指示只有两个箭头,两边一样亮就是曝光正常。只亮一边说明过或者欠。但是M6还会出现两边都亮,但是一边亮一边暗的情况来提示过一点,欠一点(官方提示欠半档)。

大盘机指示要更清楚,是两个箭头加一个红点。红点亮起说明曝光准确,只有箭头说明过和欠。然后用箭头 红点表示过一点,欠一点,替代过去练眼神。

小盘取景情况:

徕卡m6 胶片相机复刻版(经典的徕卡M6相机)(8)

徕卡m6 胶片相机复刻版(经典的徕卡M6相机)(9)

大盘取景情况:

徕卡m6 胶片相机复刻版(经典的徕卡M6相机)(10)

徕卡m6 胶片相机复刻版(经典的徕卡M6相机)(11)

框线和取景倍率:徕卡M6的取景倍率依然是0.72。

这里稍微解释一下。旁轴相机的取景器角度是固定的,不像单反能够看到什么拍什么,因此一些旁轴取景器本身也是有角度的,我们用取景倍率的说法来提示。取景倍率1,说明看到的就是实际大小。取景倍率0.72,说明看到的东西是原本72%大,取景器相当于广角。取景倍率0.5,说明看到的东西只有原本的50%大,取景器相当于超广角。

0.72倍率能够更好地使用35mm镜头。

M6一共有3组6条框线,亮线框技术,带有一定视差修正功能。

框线分别是28/90,50/75,35/135。

M6的测距基线长69mm,由于有0.72的倍率,所以实际测距基线49.9mm。旁轴相机实际测距基线越长,对焦越准确。

大盘机后期出现了0.85和0.58两种新倍率取景器,前者适合50,75,90头使用,后者适合广角和超广角。两种新倍率各少一条框,0.85的没有28mm,0.58的没有135mm。

此外,徕卡说明书提示,M6的0.72的平视的大取景范围可以当24mm理解,全部取景范围可以当21mm理解。

0.72倍率是最便于使用的,也是最常见的。一般情况下,用户会在第二台,或者第三台徕卡时才换倍率,而且0.58和0.85倍率机主要集中在MP上。

徕卡m6 胶片相机复刻版(经典的徕卡M6相机)(12)

徕卡m6 胶片相机复刻版(经典的徕卡M6相机)(13)

操作:M6使用的依然是传统手动曝光流程,没有自动档。装片,过片和倒片都延续M4的模式,整体依然是开底盖,如果习惯熟练掌握,的确可以比大开门的装片更快一些。

在加速过片方面,可以通用手动快速过片器和电动过片器,但现在的大部分徕卡M用户都只使用过片扳手,使用手动快速过片器的都很少。(也就是LEICAVIT,贵得吓死人!)

操作与一些问题

从操作来看徕卡M6就是那种70,80年代手动相机的感觉,手动曝光,旁轴框线取景,黄斑对焦。如果熟练掌握那么一张照片拍起来是很快的。

如果要使用闪光,那么只需要使用那种单点手动曝光的闪光灯就能轻松使用。

徕卡M6也有一些操作不太方便的地方。

它的背盘调感光度,那个转盘是按压后才可以旋转,而且还精确到了1/3档,用起来有点吃力。

徕卡m6 胶片相机复刻版(经典的徕卡M6相机)(14)

然后就是那个电池盖了。徕卡M6机身正面那个圆圈就是电池仓,拧下来需要一定的功夫。也有当中有一个一字的盖子,但那种盖子严重破坏了机身的美感。

跳框是自动的,上什么镜头会自动跳框,由于这个部件使用非常少,所以故障率也比较高,如果是35和50头需要切换的用户,这个故障是一定要修的。

此外,有一批M6因为涂装问题会出现机顶起泡的情况,虽然不影响功能,但是样子非常难看(图就不上了,很密集恐惧),有一阵子这种起泡机的价格会低不少。但这并不是黑色M6的通病,我的M6是1995年产的,就没有这个毛病。不过如果实在看不下去,现在可以取找人给相机重新涂装,上个黑漆什么的。

M6整体还是相当耐用的,我因为拍照特别多,一般快门2万次左右保养调整一次。不过,就算整体把M6的快门换掉,其实也没多少钱。

徕卡m6 胶片相机复刻版(经典的徕卡M6相机)(15)

我个人认为,如果你第一次玩徕卡,那么M6是最合适的相机,既能够体会到徕卡旁轴相机的操作和各类M口镜头的魅力,在操作上也相对便利。特别是测光功能,大大简化了操作。

尽管徕卡说M6是M的标志,但我觉得如果徕卡复刻M3也会说M3是徕卡的标志的。

对比M6和M3:M3可以在熟悉M系统后再玩,且不说测光,M3相比M6有2大困难,其一是M3的装片较为麻烦,还不是爪式快速装片,倒片也需要搓搓搓。但真正的问题是M3的取景倍率比较大,有0.92,自带3条框线50,90,135,对旁轴镜头的绝对大户35mm不太友好。

对比M6和M7:其实第一台玩M7也可以,但M7毕竟是电子程度很高的相机,它的快门只有2档机械档,多少缺失了一点徕卡机味儿。

对比M6和MP:东西其实一样,但是MP比M6贵。初玩徕卡就是玩个红点,大佬才低调。

等M6用多了,熟悉了系统,再用M3,M2,能更好体会老徕卡的风味和乐趣。或者觉得懒了,搞一台M7用用,那样能体会到M7的方便。

徕卡m6 胶片相机复刻版(经典的徕卡M6相机)(16)

其实徕卡机身真没什么好说的,就是看个样子,整体机能简单而成熟,操作也算便捷。徕卡真正的奥妙是隐藏在徕卡镜头里,M6推出后,特别是徕卡相机公司独立之后,他们开始进行一系列非球面镜头研发工作,夯实了自身在135镜头领域的强大优势。

最后我们聊聊M6的限量版。

M6的限量版是徕卡相机里最多的,基本就是换皮刻字之类的,有一些是专门定制的,也有徕卡自己搞的。

各类限量人气不同,有的限量像模仿M3造型的M6J,后期的黑漆大盘机人气都比较高,而一般刻字相机就一般了。

此外,M6也有金色,甚至是镶钻的纪念版本,都是土豪用的。

反正各种都放一点,大家看个乐。

徕卡m6 胶片相机复刻版(经典的徕卡M6相机)(17)

徕卡m6 胶片相机复刻版(经典的徕卡M6相机)(18)

徕卡m6 胶片相机复刻版(经典的徕卡M6相机)(19)

徕卡m6 胶片相机复刻版(经典的徕卡M6相机)(20)

徕卡m6 胶片相机复刻版(经典的徕卡M6相机)(21)

徕卡m6 胶片相机复刻版(经典的徕卡M6相机)(22)

徕卡m6 胶片相机复刻版(经典的徕卡M6相机)(23)

徕卡m6 胶片相机复刻版(经典的徕卡M6相机)(24)

徕卡m6 胶片相机复刻版(经典的徕卡M6相机)(25)

徕卡m6 胶片相机复刻版(经典的徕卡M6相机)(26)

徕卡m6 胶片相机复刻版(经典的徕卡M6相机)(27)

徕卡m6 胶片相机复刻版(经典的徕卡M6相机)(28)

徕卡m6 胶片相机复刻版(经典的徕卡M6相机)(29)

徕卡m6 胶片相机复刻版(经典的徕卡M6相机)(30)

徕卡m6 胶片相机复刻版(经典的徕卡M6相机)(31)

徕卡m6 胶片相机复刻版(经典的徕卡M6相机)(32)

徕卡m6 胶片相机复刻版(经典的徕卡M6相机)(3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