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不患寡而患不均是不对的(一起来用典治理篇之十三)

民不患寡而患不均是不对的(一起来用典治理篇之十三)(1)

民不患寡而患不均是不对的(一起来用典治理篇之十三)(2)

民不患寡而患不均是不对的(一起来用典治理篇之十三)(3)

用典[二]

——治理篇(13)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 读

新发展理念中,共享发展的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引用孔子的名言“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孟子的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和《礼记·礼运》中对“小康”“大同”的描述,阐述了中国几干年来的共同理想。

全面小康,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是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绝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当前,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最紧迫的任务,而对1400多万的低保人口、1.5亿多65岁以上的老年人、2亿多在城镇务工的农民工、800多万需要就业的大学毕业生等特定人群,也要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更加注重机会公平,着力保障基本民生,针对他们面临的特定困难,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原 典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日:“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日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

释 义

《论语·季氏》记载:鲁国“三桓”之一的季氏准备讨伐附庸国颛( zhuan)臾。冉有、季路将这一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与他们的一段对话。其间,孔子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意思是:不担心土地人口不足,而担心管治不公平;不担心财富不足,而担心不能安居乐业。

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凭借着手中的权力恣意夺取他人的土地和财产,造成社会贫富分化严重和动荡不安。孔子认为“均”是“安”的基础,“不均”是“不安”的隐患,因此提出“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孔子通过历史经验和现实考察,清醒地意识到民众的普遍社会心理—“不患寡而患不均”。

民不患寡而患不均是不对的(一起来用典治理篇之十三)(4)

一起来用典

【知声】请珍藏!用典大合集

【一起来用典】敬民篇合辑

【一起来用典】治理篇之二

【一起来用典】治理篇之三

【一起来用典】治理篇之四

【一起来用典】治理篇之五

【一起来用典】治理篇之六

【一起来用典】治理篇之七

【一起来用典】治理篇之八

【一起来用典】治理篇之九

【一起来用典】治理篇之十

【一起来用典】治理篇之十一

【一起来用典】治理篇之十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