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起头晕眼花是什么病(为什么躺着不晕)

头晕和眩晕的区别和联系

站起头晕眼花是什么病(为什么躺着不晕)(1)

图片来自网络

健康的正常人,无论是心脏功能还是神经-血管调节功能都是正常的,所以,上述情况不会特别明显,也就是像本文开始的时候说的那样,长时间蹲坐起身时最多会感觉眼前稍微一模糊或头蒙一下就过去了,但是如果身体状态不正常的人,这个调节的时间就会延长,出现的症状就多,甚至可能引起严重的后果。

打个比方,人体的运行类似于一座城市运转,环节很多也很复杂,并且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实时调整,当一种状态持续较长时间后也容易引起“僵化”,比如一座小城市习惯了低人流、低车流,如果突然要在这里举办一次全国性的盛会,就有可能会出现交通拥堵,治安下降,但是在每天都熙熙攘攘的大都市来讲,这些都不算个事。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一些原本健康的人因为种种原因较长时间卧床后,再起身的时候回引起头晕。如,产妇生完孩子,做个不严重的小手术连续卧床几天后,坐长途卧铺后等情况。因为人体在平卧的时候,心脏和头和脚都在一个平面上,泵血当然相对轻松。一旦站起来,头在上,脚在下,往头上泵血,从脚上回抽血液就要变得明显费力了。长时间的平卧,人体的血液循环处于一种低输出、低张力的状态,并且已经习惯于这种状态,突然改变它,调节时间较正常状态时就会延长。就会出现上述的相应症状。所以医生会给较长时间卧床的病人交待:“不要直接下地行走,可以先在床上坐一坐,不晕了然后把腿放下来坐在床边再习惯一下,然后扶着床头在床边站一站,没有明显的不舒服再试图下床行走”。道理很简单,让已变得“懒惰”的血液循环系统重新兴奋起来,告诉它:“假期结束!赶紧的进入工作状态!”

血流动力性直立性头晕/眩晕(HOD/V)

通过上文,我们可以知道,正常人在长时间蹲坐或卧床后起身有可能会引发头晕眼花的症状,但一般不会出现眩晕,面色苍白、心慌胸闷,更不会晕倒在地。因为我们的调节机制很给力,能在短时间内调整好血液供应和分布问题。

站起头晕眼花是什么病(为什么躺着不晕)(2)

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调节机制发生问题会怎样?

轻则头晕,重则眩晕,心慌胸闷,面色苍白,甚至晕倒在地。

然而,为什么会引发起身头晕?同样是起身头晕,为什么在不同的人身上有着不同的表现?且有着那么大的差异呢?起身后的头晕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各人的起身后头晕都是一回事吗?

这些问题,不仅头晕病人想知道,医生们也希望搞清楚各中原因。

早在100年前,人们就已经认识到了直立会诱发头晕。1925年,Brad⁃bury和Eggleston首先描述了姿势性低血压综合征,他们报道了由于血管神经调节障碍所导致严重头晕以至于失去意识而晕倒的病例(自主神经衰竭患者在站起时出现晕厥)。随着人们研究的深入,发现这是一大类疾病,具体的临床症状很多,具体的原因也有区别(下文会逐一介绍)。为了更好地研究这一大类疾病,发现确切病因,并进一步与其他头晕相区别,以便在诊治上更有针对性。在2016年,在韩国举行的国际顶级的关于头晕的医学大会——巴拉尼全体会议上,巴拉尼前庭疾病分类委员会决定启动血流动力性直立性头晕/眩晕(HOD/V)分类工作,去专门研究这一大类“起身后引起的头晕”,专家组回顾和分析过去90多年全球关于这类疾病的研究成果,在2016-2018年长达两年时间里,广泛听取各国专家意见,最后于2019年3月11日发布了《巴拉尼协会血流动力性直立性头晕/眩晕诊断标准》。这个研究团队包括了韩国、德国和卢森堡的神经科专家以及美国头颈外科-耳鼻喉-精神心理科专家。

也就是说,就在4个多月前,这类困扰人类近百年的“起身后头晕”终于有了一个国际公认的名字——血流动力性直立性头晕/眩晕(HOD/V)。这种头晕或眩晕是指起来过程中出现的头晕/眩晕,特指从坐位到站位,或者从卧位到坐位/站位出现的晕。如果在躺着或坐着的时候本来就晕,起身或活动后仍晕或有所加重就不考虑这个问题了。

站起头晕眼花是什么病(为什么躺着不晕)(3)

图片来自网络

血流动力性直立性头晕/眩晕(HOD/V)有哪些症状?
  1. 起身后出现头晕/眩晕。即从躺到坐/站或者从坐到站立时,短时间内出现的头晕、眩晕或自觉不稳感(用我们当地的俗语叫做“脚不扎根”、“轻飘飘”的感觉),坐下或躺下后症状消失。这个“短时间内”一般是3分钟以内。比如说临床上常常见到的某些病人,坐着看电视,有人敲门,起身走到门口或开完门回来的过程中出现头晕。或者是起夜如厕的过程中出现头晕甚至晕厥。当然还有少数病人的症状出现于3分钟以后(迟发性直立性低血压),有研究认为这个时间最长不超过15分钟。
  2. 起身后出现的视物模糊、心慌、四肢乏力或注意力难以集中等。也是指起身后短时间内眼前发花、发黑,或者感觉虚弱感(四肢乏力,甚至出汗等),心慌,轻微的大脑空白感,觉得难以集中注意力等症状。这个“短时间内”一般也是3分钟以内。
  3. 晕厥。如果在起身后脑部的血液供应在短时间内下降过大,超过脑的自我调节范围,或者脑的主管意识觉醒的中枢(脑干网状上行激活系统)缺血。病人可能会失去意识晕倒在地,出现晕厥

站起头晕眼花是什么病(为什么躺着不晕)(4)

图片来自网络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的症状?

如上文所说的,由于起身后(即“直立性”)出现的血液流动的变化(即“血流动力性”),引起心脏往脑的泵血量的下降,引起脑的“供血不足”所导致的,症状也随血压的波动幅度大小与调节速度快慢而轻重不同。为了调节血液流动,确保脑等重要器官的供血量尽可能的不下降,作为“血泵”的心脏就要“加把劲”了。就会出现心跳的加快,心脏收缩力量的加强。打个比方,汽车爬坡的时候,需要深踩油门加大马力,发动机转速也会加快,即使不会开车的人也会听得到马达轰鸣声明显提高的声音。如果发动机不给力,或者油路不通畅,就有可能会爬不上坡,甚至熄火。从这个角度上看,这两者是类似的。

站起头晕眼花是什么病(为什么躺着不晕)(5)

图片来自网络

血流动力性直立性头晕/眩晕(HOD/V)发病率高吗?什么人容易得?

因为血流动力性直立性头晕/眩晕(HOD/V)这个疾病名称设立仅有几个月,目前尚没有直接的大规模统计资料。结合相关的调查显示,60岁以上人群直立性头晕的发病率约为2%~30%。一项包括各年龄段人群的调查显示,1年内的流行率约为11%,终生发病率约为 12%。总的来说,这种头晕发生率与其他头晕性疾病相比还是比较高的。且老年人多发。

哪些原因引起了血流动力性直立性头晕/眩晕?

1.神经调节功能问题(自主神经功能衰竭)。作者此前的科普曾介绍过,人脑的功能十分强大,控制着全身的生理活动,不仅仅是说话、肢体活动等我们可自由控制的功能,还有一些生理活动,如心脏的跳动,不刻意状态下的呼吸,出汗、肠道的蠕动,包括我们的血压、血糖、心率、脉搏等。这类功能受到“自主神经”调节,即脑一定程度上的“自动调节”。很多时候也被称为“植物神经”调节。如果某些情况下,这种神经调节功能出现了问题,血压、心率出现了调节障碍,就可能会在我们起身等体位变化需要神经调节迅速介入的时候出现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的较大波动,从而产生相应的症状。这种情况常常见于糖尿病、晚期肾病、维生素B12缺乏、帕金森病、某些神经炎症性疾病(如格林巴利综合征等)等疾病,某些肿瘤病人也常会出现。另有少部分为家族遗传性问题(即“胎里带”的毛病)。

2.血容量不足。由上文可知,直立后所导致的心跳加快,头晕/眩晕,甚至晕倒在地,直接原因是体位变化后,全身血液的重新分布,导致了脑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身体没有及时调整所导致的。也就像上文打的比方,汽车爬坡需要加大油门,如果汽车没问题而油箱缺油会怎样?一样会造成“供油不足”甚至“熄火”,特别是需要加大马力的时候。人体内约有4000-6000毫升血液,起身后约有300-1000毫升血液会滞留于下肢和内脏静脉,此时如果身体内的整体血液量较少(血容量不足),加之滞留的血液量,即使调节能力没有问题,脑部血供也会受到影响。这种情况常常见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较大量的失血大量出汗没有及时得到水分补充,饮食、饮水较少等。

站起头晕眼花是什么病(为什么躺着不晕)(6)

图片来自网络

3.局部脑血管变异或狭窄。由上文可知,正常人在起身后,即使可以迅速调节,但是血压也将会有5-10mmHg的下降,心率有10-25次/分的升高。对于这么小幅度的生命体征的变化,正常人一般不会有太大问题。但是,如果有些人的脑部血管本身存在问题,本身脑部的血液供应就不是那么通畅和充足呢?平静状态下还能“凑合着过”,一旦血压波动,就有可能“量变引起质变”引发症状。特别是给小脑和脑干这些掌握平衡和维持意识的脑部功能区供血的血管问题,更容易出现起身后的头晕等症状。并且,但凡脑血管存在狭窄等情况的病人,往往身体的其他血管多多少少也存在问题,在神经-血管调节过程中,作为“被调节者”,带病工作的血管很可能不能很好的完成神经所下达的收缩/扩张的指令。若心脏的血管本身就存在问题,也将会影响其泵血的能力。这种情况比较危险,需要重视,如果血供不能及时回复就会造成脑梗塞。关于动脉硬化、动脉斑块、脑梗塞等相关科普,作者既往的科普有详细介绍。

4.心脏疾病。如果作为“血泵”的心脏泵血的功能出现问题,也容易导致体位变化的过程中出现供血的问题。如风湿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心肌炎、心肌梗塞等常见问题均可导致心脏泵功能异常。

5.内耳前庭系统问题。由文首的《关于头晕和眩晕的区别和联系》这篇科普链接可以知道,我们的耳朵不仅仅有听声音的作用,还是重要的平衡器官。如果平衡功能受损,将会出现“平衡错乱”,平衡错乱引起头晕就不难理解了。

6.小脑病变。有研究证实31%的单纯小脑损害(孤立性小脑损害)病人会出现体位性低血压,特别是某些特殊部位的小脑损害(小脑上半月叶内侧、扁桃体等部位),最主要的症状是起立后出现短暂性头晕/眩晕。

7.某些药物副作用。许多药物通过各种机制,如外周血管扩张、影响自主神经功能和血容量相对不足等引起或加重直立性低血压(OH)。从而可能进一步引起血流动力性直立性头晕。可能引起这类情况的药物有:酒精某些降压药物,如特拉唑嗪等α受体抑制剂,倍他乐克等β受体抑制剂、利尿剂、某某地平等钙通道阻滞剂等;某些血管扩张药物,如硝酸甘油等;某些抗抑郁药物某些抗帕金森药物(左旋多巴、普拉克索等);某些抗精神药物,如奥氮平、利培酮等;肌松药、麻醉药、镇静/催眠药物等。

站起头晕眼花是什么病(为什么躺着不晕)(7)

内耳前庭器官(图片来自网络)

血流动力性直立性头晕/眩晕和哪些其他类型的头晕有联系?

1.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即耳石症。这种头晕性疾病,作者很早之前就详细介绍过,是一种与头的位置变化明显相关的眩晕。这个病引起的晕都是眩晕,是天旋地转的晕,而不是昏昏沉沉的感觉,也不会有意识的丧失(晕厥)。眩晕均出现于头的位置变化之后的数秒之内,如在起床、躺下、翻身、仰头等动作后出现。所以很多病人都在晚上睡觉时、起夜/起床时,夜间翻身时出现症状。眩晕持续时间很短(与直立性头晕不同,这种眩晕不仅仅会出现于起身后,躺下、翻身时都可能会出现),几秒钟到一分钟左右,极个别的会在某一个姿势下较长时间眩晕,但换个姿势(躺平或翻向另外一侧),眩晕会很快消失。眩晕时或后可伴有恶心呕吐、心慌出汗等症状。这类症状叫做自主神经伴随症状

这种疾病眩晕症状后,即使很多病人在耳石复位后,眩晕不再出现。但很多也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数天甚至数周)遗留有头晕昏沉、不清醒感觉。耳石症在眩晕消失后可能在一段时间内遗留有头昏脑胀,不清醒的头晕症状。行走时感觉轻飘飘等“晕乎乎”、“不稳当”的感觉。以往对于这种情况,医生们多猜测是耳石症反复发作造成的神经刺激所带来的“神经损伤”所导致的。而根据本次发布的血流动力性直立性头晕/眩晕的最新研究成果,认为BPPV 成功治疗后,残余症状部分与自主交感神经功能障碍有关。完整的耳石系统在站立时能防止血压不稳。前庭系统似乎也参与心率控制。

关于耳石症的详细科普介绍。可点击蓝字部分查看:关于耳石症的科普文章。

站起头晕眼花是什么病(为什么躺着不晕)(8)

图片来自网络

2.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PPPD)。这种头晕性疾病,作者此前的科普可有详细的介绍。这是一种反反复复出现的“老头晕”。常有的是头晕、昏沉、不稳。且长期存在(每个月最起码有半个月以上都存在)。很多PPPD的病人,在站立、行走时,甚至在坐立时感觉头晕症状会较为明显,躺下后症状明显减轻甚至消失。不过这种晕一般情况下没有天旋地转的眩晕症状,更不会造成晕厥。其病因与耳石症一样。也是前庭功能障碍引起的功能性头晕。有些人行走或站立时仅仅需要轻轻的扶着别人或助步器等支持物就可以明显减轻症状。

关于PPPD的科普可点击蓝字部分查看:关于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的科普文章

站起头晕眼花是什么病(为什么躺着不晕)(9)

图片来自网络

怀疑血流动力性直立性头晕/眩晕(HOD/V)需要做哪些检查?
  1. 卧立位血压。即在平静状态,卧床休息15-20分钟后测量血压,然后起身站立后再次测量血压,若在站立后3分钟内,收缩压下降30mmHg或舒张压下降15mmHg视为有问题。有研究发现,少部分人在3分钟以后会有血压下降(迟发性体位性低血压),但一般不会超过15分钟,这种情况收缩压下降20mmHg或舒张压下降10mmHg即可认为有问题。
  2. 直立倾斜试验。是受试者在特殊的检查台上平卧并连接好心电监测与血压监测设备,再次状态下保持安静,记录心率5-10分钟,并测量血压。然后将检查台升高到60-70°的头高脚底位。然后每3-5分钟记录一次心率、血压和症状,并在整个过程中心电图。在10 分钟内,每分钟心率增加30次以上,或者心率达到120次/分钟以上,视为姿势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若血压变化达到上文卧立位血压相关标准,则视为直立性低血压。有些时候,还需要进一步使用异丙肾上腺素、硝酸甘油等血管活性药物去进一步干预,以进一步判断。
  3. 颅脑CT/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排除小脑特殊部位病变。或局部脑血管的狭窄等病变。
  4. 前庭功能检测。排除内耳前庭系统病变所导致的问题。
血流动力性直立性头晕/眩晕(HOD/V)该如何治疗?

通过上文可以知道,血流动力性直立性头晕/眩晕(HOD/V)是一大类主要表现为起身后头晕,心慌,甚至晕厥的疾病。具体的治疗,需要首先明确诊断相关的问题。寻找到具体的病因,然后予以相应的治疗方案。

站起头晕眼花是什么病(为什么躺着不晕)(10)

为什么要设立血流动力性直立性头晕/眩晕(HOD/V)的诊断呢?

看完本文,很多人可能会问,既然HOD/V是多种可以导致起身后头晕的“大杂烩”,且每种疾病又各自有自己的名称和特点,治疗上也不一样,那为什么要费这个事儿来专门设立这个诊断名词呢?作者个人的理解是:

  • 起身后头晕是一种很常见的症状,因头晕的性质、诱发因素、持续时间、发生频率、伴随症状等多种情况都有很大的差异,根据诱发因素来区分头晕本身也是一种命名的方法。
  • 导致头晕的很多原因至今尚不完全清楚,通过诱发因素与伴随症状来统一一部分类型的头晕性疾病,放在一起探究、分析,有可能指引医生们寻找出新的病理机制,从而尽早的攻克头晕这个“老大难”问题。
  • 确定HOD/V 诊断标准的目的也是为了帮助临床医师理解直立性头晕/眩晕相关术语,并与其他原因引起的全脑低灌注所导致的直立性头晕/眩晕进行鉴别。能更快、更准确的帮助头晕病人找到“病根”所在。

参考文献:

1.姜树军,孙勍,陈宏义,李伟强,单希征.巴拉尼协会血流动力性直立性头晕/眩晕诊断标准解读[J/OL].北京医学,2019(09):1-3.

2.姜树军,单希征.巴拉尼协会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诊断标准解读[J].北京医学,2018,40(01):69-72.

3.Kim JS, Zee DS. Clinical practice.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N Engl J Med 2014; 370:113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