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版三年级第一单元习作指导,写作论坛

三年级上册习作单元教什么,怎么教(下)

宋道晔

(李沧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

四、习作例文,提炼写作方法

新部编版三年级第一单元习作指导,写作论坛(1)

习作“写什么”至关重要。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深入发掘,帮学生开拓思路。也可以联系习作例文,联系本单元精读课文,让学生明白:习作就是写身边熟悉的事物,一点儿也不难。在交流讨论后,让学生明白:每个人感兴趣的事物是不同的,人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

本单元编排了《我家的小狗》《我爱故乡的杨梅》两篇习作例文,观察的对象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小狗和杨梅。单元习作《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要求学生写自己观察的一种事物或一处场景,并向同学展示自己的观察所得。

《我家的小狗》一文,“我”经过细致观察,发现了小狗“王子”淘气又可爱的特点,比如,学念“狗”时,叫得最欢;能用叫声表示不同意思;敢同火车赛跑。课文的旁批和课后题提示学生,读这篇例文时要关注小狗的不同表现,还要关注作者在细致观察时想到了什么。正是因为作者留心观察了小狗的种种表现,并由此想到了许多事情,抓住小狗的外形、动作、叫声,选取典型事例才将小狗的淘气可爱写得活灵活现。

《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第一至三自然段写了作者对故乡杨梅的喜爱和杨梅树的样子,第四至六自然段写了作者观察到的杨梅外形、颜色、味道的特点。课文的旁批提示学生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和这样观察的好处,课后题以表格的形式引导学生梳理作者对杨梅多角度、多感官的观察所得。

例如有老师在《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一课中,帮助学生厘清两篇例文的写作顺序,指导学生在充分阅读习作例文的基础上梳理思维导图,提炼方法。学生在读、圈、理、议中,学习组织材料、细致地观察,为小组合作、讨论研读习作例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单元习作的第一部分呈现了三幅插图。第一幅图中有绿地、房屋、树木、小鸟等生活中最常见的事物,形成了一处美丽的风景;第二幅图展现的是早晨街道的一处场景,有去上学的学生、去上班的成年人、打扫街道的环卫工人、报刊亭中的售货员等,都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人物;第三幅图展现的是一处学校教室课间场景,一位教师正在辅导一个学生,其他学生有的在看书,有的在讨论,还有的在擦黑板。这三幅插图从不同角度提示学生可以观察的对象,激发学生仔细观察周围事物或场景的愿望,进一步拓宽学生习作的选材思路。

如:《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一课中的板块四:细致观察,梳理导图。

1. 出示书上三幅插图,你发现了什么?用一句话简单说说。

学生交流,教师指导。

图一:秋天的发现——秋天的景色、温暖的鸟巢、勤劳的鸟儿……

图二:身边的发现——道路旁的书报亭、报亭周围的环境、打扫卫生的环卫工人……

图三:教室里的新发现——擦黑板的男孩、一个女孩正在向老师请教问题、三个同学在辩论……

2. 如果让你来写图中的内容,你会怎样写?和小组同学一起交流,梳理补充写话导图吧。

新部编版三年级第一单元习作指导,写作论坛(2)

在例文的指引下,学生明白观察要讲究方法,只有细致的观察才能使习作生动、具体。如此一来学生“写什么”“怎么写”的困惑就迎刃而解了。指导学生梳理导图时,穿插使用习作例文,反复研读,不但增强了学生表达的欲望,而且使他们获得了习作方法,增强了他们写作的自信。在研读例文中,学生掌握习作方法,外化习作行为,内化言语素养,习作就会水到渠成。

习作教学应尊重学生的学段水平,尊重学生真实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说话、说真话的热情。借助习作例文,挖掘可用的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让学生既会模仿又能个性表达。

五、习作练笔,灵活迁移运用

新部编版三年级第一单元习作指导,写作论坛(3)

第二部分提出了本次习作的任务——把最近观察时印象最深的一种事物或一处场景写下来。学生在此前已经开始进行观察了,在单元习作中要把新的发现写下来。教材还提出了习作的要求:一是写完后小组展示观察所得,旨在通过展示交流,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留心观察的好处,相互启发,开拓思路;二是试着和同学分享最近的观察感受,养成留心观察、细致观察的习惯。

1. 构思起草,完成初稿。

在习作指导环节,指导学生借助表格,编写提纲:结合上节课所学例文及绘制的思维导图,构思自己观察到的事物或场景,编写自己的提纲。

例:

新部编版三年级第一单元习作指导,写作论坛(4)

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个体,他们有思想,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表达、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为他们的自主习作提供条件和空间,减少习作束缚。

敢写能写是起步作文的要求,如果一开始就要求把观察到的写生动、写具体就有些拔高要求。一定要抓住学生观察写作的兴趣点,让学生乐于习作,想要把观察所得写下来。

2. 借助例文,指导作中改。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纵观历史,无论古今中外,大凡文章写得好的人,都在修改上下过功夫。老舍先生说过:“文章不厌百回改。”鲁迅先生曾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这些话都表明了修改的重要性。在学生习作起步阶段,加强作中改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借助例文,对照修改。

在完成《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习作后,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法修改自己的习作,提升习作质量,完善语言表达。当学生不知如何修改的时候,教师再次出示例文,引导学生在对比鉴赏中领悟语言表达的技巧, 感受语言的魅力。例如《搭船的鸟》中有两个语段描写值得学习。其一:“我看见一只彩色的小鸟站在船头……比鹦鹉还漂亮。它还有一张红色的长嘴。”作者抓住翠鸟艳丽的色彩,用简短的几句话把翠鸟的美丽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其二:“我正想着,它一下子冲进水里……它站在船头,一口把小鱼吞了下去。”作者抓住动作描写,把翠鸟捕食的过程写得很具体。出示语段让学生读一读,体会作者的语言表达,修改相应的语段,提升语言的表达效果。正如有老师在习作指导第二课时中提供的学生例文《我的发现》,就鹦鹉鱼的颜色、动作、特点等进行评价,感受语言表达的特点。

如此一来,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但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习作鉴赏能力。

3. 作后修改,以评促写。

俗话说,“三分文,七分改”。这句话点明了作文修改的重要性,那么作文修改什么?怎样修改?可从语言文字是否规范,标点格式是否正确,主题题材是否统一,结构布局是否合理,逻辑修辞是否妥当等几个方面指导学生注意对照修改。

习作评价时以鼓励为主,形式多元。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优秀习作、片段,组织学生评析赏读,随后组织学生分组交流自评,说一说习作收获,分享习作成功的乐趣。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编排体例、学生的学情分析等方面,综合考虑,精准确定每一次习作训练的教学目标,并与阅读教学有机融合,读中学写,强化以目标引领习作、指导习作、评价习作,循环往复,循序渐进,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总之,教师要准确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用好教材,帮助学生迈好习作的第一步。

(本文选自《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19年7-8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