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生态式教育带给孩子(培养传统教育观念中的)

小时候,我们常常听到父母说:“别捣乱!你要乖,要听话。”直至现在,我们身边仍然不乏这样的声音。

在父母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很多行为都可以被归为“不听话”:不好好学习、不按时完成作业是不听话;在家里蹦来跳去、随便涂鸦是不听话;不懂得分享谦让是不听话;不事事服从大人的安排是不听话……这样的孩子,不是“乖孩子”。

只有听话、不给父母惹麻烦的才是“乖孩子”,只有“乖孩子”值得表扬。然而,孩子真的需要听话吗?培养传统教育观念中的“乖孩子”真的好吗?

如何把生态式教育带给孩子(培养传统教育观念中的)(1)

01 为什么孩子需要听话?

要求孩子必须听话的父母,可能源于三种心理:

第一种心理:占有欲心理。父母认为孩子属于自己,应该完全服从自己,按自己的喜好被雕琢成想要的样子。这样的父母喜欢拿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攀比,让孩子苦苦为父母的虚荣心买单,给孩子造成了极大的心理负担。

第二种心理:权威心理。很多父母常说一句话:“我吃过的盐比你走过的路还多。”总认为自己经验丰富,观念是正确的,而孩子阅历太少,所以必须听自己的。

第三种心理:偷懒心理。听话的孩子会减少父母的麻烦,更好带,所以部分父母不断向孩子灌输“要听话”的思想,其实是为了减轻自己的负担。

“不听话”的孩子让人头疼,然而,足够听话、足够乖的孩子就一定让父母满意、省心吗?

如何把生态式教育带给孩子(培养传统教育观念中的)(2)

02 小时候越“乖”的孩子,长大越容易出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很多小时候听话的乖孩子,长大后更容易出现心理上的问题。

  • 缺乏主见,过于依赖他人

从小习惯对父母惟命是从的孩子,往往容易缺乏主见,遇事很少自己拿主意,在做决策时常常陷入自我怀疑:

“这么大的事我能做主吗?”

“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还是听别人安排吧。”

不敢做主,不会做主,最终只能事事顺应他人。这样的孩子即使已经成年,心理年龄却仍然如同孩童。生活中小到增添衣物、收拾房间,大到恋爱结婚,都需要父母操心安排;工作上木讷被动,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缺乏主观能动性,晋升机会渺茫,甚至容易生出“我不行”的消极思想。

过于听话的乖孩子,缺乏“自我”的培养,在独立面对社会时,恐怕会遭遇更多的困难。

  • 不懂拒绝别人、疲惫不堪的烂好人

《孔融让梨》的故事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父母以此告诫孩子,要懂得谦让、分享。然而有多少孩子在“谦让”时是自愿且高兴的呢?我想大概不多。多数孩子只是为了讨得父母、他人的开心,伪装出大度的样子,想得到更多的赞赏和认可。

殊不知,这种把自己的利益“让”出去的行为,会让孩子形成“勉强自己,成全别人,我才能博得好名声”的观念。长此以往,孩子成年后也不懂拒绝他人,容易被道德捆绑,一味承担不属于自己的工作,放弃本该获得的利益。

久而久之,逐渐形成“讨好型人格”,成为疲惫不堪的烂好人,除了好名声却一无所获。甚至因为不敢表露一丝自私和不满,负面情绪积压在心底无法排遣,极易产生心理问题。

  • 更严重的叛逆和冲突

长期压抑自我独特想法的“乖孩子”,因为忽视心理建设,内心情绪得不到疏导,久而久之,积压的负面情绪很容易让他们滋生对环境、父母的不满,从而在进入青春期后爆发出来,产生更严重的叛逆和冲突问题。

父母会惊讶地发现,曾经的“乖孩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我的事你少管”、“别烦我”、“你说什么我都不听”的“小恶魔”。而造成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正是父母自己。

我的一位朋友正是如此,小时候被父母压抑太久,上高中住校后没有了父母的管束,便开始放任天性,放飞自我,抄作业、作弊、逃课、打架都干了个遍,幸而得到了良师的帮助走回正途,但荒废的两年时间也留下了不少遗憾。

如何把生态式教育带给孩子(培养传统教育观念中的)(3)

03 培养健全的人格,比培养“乖孩子”更重要

或许很多父母会说,难道为了不压抑孩子的天性,我们就要反其道而行之,培养“不乖”的孩子吗?

并不是。所谓的“乖”与“不乖”,并不是二元对立的关系。我们不能说“乖孩子”一定就是会失去自我、没有主见的孩子,也不能说每天能自主完成作业、积极学习、不用父母操心的“乖”就不好。

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关注的并不是孩子表面的乖不乖,而是引导孩子摆脱束缚,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

  • 接受孩子的天性,每一种天性都值得被爱

父母需要先想清楚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是真正的爱?我想,真正的爱就是能接纳孩子的与众不同。

每一个孩子的天性是不同的,它可能是害羞胆小的,可能是调皮捣蛋的,可能是随性洒脱的,可能是紧张不安的……天性不分好坏,每一种天性都值得尊重和被爱。作为父母,不要试图去改变孩子的天性,要求它必须做到什么样子,而是接纳它,包容它,给予它温柔和关爱。

接纳孩子的天性,是每位父母的必修课。

  • 尊重孩子,形成良性沟通

纪伯伦曾说:“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父母要给予孩子的是引导、扶持,而不是自私的塑造。

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脱离了父母,成为独立的个人。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我们要学会尊重和倾听。如果觉得孩子的想法不合适,我们可以说明原因,让孩子理解。

比如孩子喜欢看动画片,但时间长了并不好,这时我们要做的并不是说:“不能看了,听话,不可以不乖!”而是说明理由,看动画片太久对眼睛不好,需要适当的休息,并和孩子商量好每天看多久的动画片。这样既给予了孩子充分的尊重,也形成了父母和孩子之间良好的沟通模式。

  • 允许孩子和你的观点不一致

我们不得不承认,丰富的人生经验未必能带来正确的选择。时代发展如此迅速,老一辈的经验并不能套用到当下的社会。多数父母总认为自己的观念是正确的,当孩子与我们的观点不一致时,很容易爆发冲突,认为孩子不听话。但事实上,孩子可能并不是跟我们抬杠,而是他们更懂得当下的趋势与流行。父母的认知并不等于真理。

这一点,我们其实都经历过。比如老一辈认为进入体制内工作稳定,不愁将来,但我们很多人却更愿意追随本心,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这何尝不是一种“叛逆”呢?因此当我们教育孩子时也是一样的,需要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并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敢于表达真实想法的孩子,才能逐渐形成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

所以,请不要再培养传统教育观念中那种听话、不惹麻烦的“乖孩子”,我们要培养的,是独立思考、敢于表达、带有真实天性的孩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