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融号火星探测器怎样着陆(着陆区曾存在水活动)

据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消息

截至目前,天问一号环绕器

已在轨运行780多天

火星车累计行驶1921米

完成既定科学探测任务

获取原始科学探测数据1480GB

我国科学家团队依托获取的一手科学数据

取得一批原创性科学成果

“祝融号”着陆区曾存在水活动

“祝融号”火星车的着陆区

位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

经过一年多的巡视探测

“祝融号”火星车获取了大量科学探测信息

其中导航与地形相机的图像数据显示

在着陆区存在富含含水矿物的板状岩石

这些岩石与水活动紧密相关

祝融号火星探测器怎样着陆(着陆区曾存在水活动)(1)

△“祝融号”在着陆区发现的富含含水矿物的板状硬壳岩石及其在地下水作用下的形成过程示意图

通过对岩石的进一步研究

科研团队推测出了水活动的大概时间范围

也就是火星亚马逊纪晚期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研究员刘洋介绍

既然有水,我们就认为火星近10亿年来

可能还有一些适宜生命起源

或是存在这样的气候条件

这些气候条件很可能是在地下的

一个相对温和的空间当中

形成着陆区基础地图

为后续探测提供支撑

我国火星探测任务中

取得的另一项成果

是形成了着陆区的基础地图

地图涵盖了着陆区的

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等信息

这将为后续着陆区的精细探测

以及科学探测规划提供很好的数据支撑

着陆区基础地图的数据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主要由环绕器携带的

高分辨率相机获取的图像制作而成

第二部分数据则来自“祝融号”火星车

通过对着陆区的地表进行详细探测和成像

进一步丰富基础地图数据

为后续开展精细探测

以及科学规划提供更加精细有效的信息

高质量数据解析

助力获取多项科研成果

截至目前,天问一号任务

已经获取原始科学探测数据1480GB

但取得的所有科研成果

并不直接来自这些原始数据

而是源自它们形成的数据产品

天问一号任务中

回传的原始数据包含的内容很多

地面科研人员在收到这些数据后

首先要进行解码

从复杂的原始数据中提取不同类型的信息

形成标准的数据产品

之后再提供给科学家团队进行研究

在此之前,我们想要了解火星

只能依靠外国的数据

而这些并不是一手数据

因此很难有更多新的、重大发现

祝融号火星探测器怎样着陆(着陆区曾存在水活动)(2)

天问一号任务

科学应用首席科学家潘永信表示

天问一号给中国科学家提供了第一手的数据

数据的自主性,预示着

我们在科学发现上更高的主动性

通过天问一号任务

我们不仅实现了

数亿公里的长距离数据传输

同时还掌握了

如何有效提取科学数据的方法

为后续我国的行星际探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祝融号”火星车自主唤醒后

将继续向南行进

“祝融号”火星车目前处于休眠状态

预计在年底待火星环境条件转好后自主唤醒

在确认工作状态正常之后

“祝融号”将继续向南行进

获取更多巡视探测数据

此外,科学研究团队

还利用天问一号探测数据

在火星地下浅层结构

火星空间环境中

磁场、离子与中性粒子分布情况

以及火星重力场等方面

获得了一批优秀的科学成果

综合《朝闻天下》、“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

来源: 央视一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