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润墓碑完整(陈景润已离开23年)

2019年9月25日,陈景润入选“最美奋斗者”个人名单。

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他。

陈景润墓碑完整(陈景润已离开23年)(1)

陈景润(1933-1996)

他因成功证明哥德巴赫猜想中“1 2”而享誉世界,在逆境中的奋斗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陈景润的夫人由昆说他是累死的,即便生病卧床,也不放下手里的工作。

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惜时如命”,或者说,命在他眼里还不如时间宝贵。

“先生走的时候,留下两个遗憾。一是他艰辛拼搏多年的“1 1”最终没有实现;二是他不能够陪伴自己的儿子长大成人。”由昆说。

01

1933年5月出生在福建福州。

陈景润幼年丧母,跟随哥哥和姐姐生活。长的瘦瘦小小,体弱多病,但成绩优异,尚未高中毕业,就提前报考了厦门大学,成为厦大数理系1950届学生。

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四中,但刚教了没多久,就被停职了。

原来,南方长大的他,普通话不标准,加上不擅表达,学生们意见大,反映到学校,最终以“口齿不清”为由,停职回乡养病,刚走上工作岗位就遭沉重打击。

数学天才不一定是好的数学老师,这点不奇怪。

回到厦门的陈景润,没有生计,只好在街上摆摊出租小人书,也赚不了几个钱,连吃饭都成了问题。

幸好有位厦门大学的老师看到,介绍他回母校做了数学系资料员,一年之后,校长王亚南推荐他做数学系助教。

陈景润能够得到这个机会,一方面是校长惜才,另一方面与当时国家科学发展的远景规划有关。

1954年,厦门大学数学系提出要在12年内赶上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口号喊出来了,需要人才来落实。

领导看重陈景润在数学方面的天赋和钻研精神,让他一边工作,一边研究。

陈景润墓碑完整(陈景润已离开23年)(2)

23岁的陈景润在幽静的厦门大学如鱼得水,眼中只有数学,每天只要眼睛睁着,就不停的演算、思考,成了不折不扣的“数学狂魔”。

陈景润虽然苦读书,却不是书呆子,他有自己的方法。

他把大部头的数学著作,一页一页地拆下来,方便携带和做笔记,走到哪读到哪。有人发现后,以为他把资料室的书“破坏”了,被告发,经过检查才知道,这些书都是陈景润靠着微薄的工资买下来的。

后来,他说:“我就像玩钟表那样,白天把它拆开,晚上再一个原件一个原件地装回去,装上了,才懂了。我读书不只满足于读懂,而是要把读懂的东西背得滚瓜烂熟,熟能生巧嘛。”

02

虽然广泛涉猎数学著作,也把数论作为主要研究课题,但陈景润始终没有大的突破。

同校老师李文清给他支了一招:要研究数论,华罗庚的《堆垒素数论》一定要读,这本书全面论述了三角和估计及其在华林—哥德巴赫问题上的应用。

陈景润墓碑完整(陈景润已离开23年)(3)

华罗庚(1910-1985)

其他老师也建议他挑战数学大师华罗庚,把华罗庚的成果向前推进一步。如果大师的成果不能向前推进,数学还怎么向前发展呢?

这个建议打动了陈景润。

华先生的书,他本来就非常感兴趣,特别是《堆垒素数论》读了不下20遍,重要章节读了40遍。

虽然厦大校外就是大海,但陈景润从来不去。6平米的小房间是他的战场和实验室,到处堆满了演算的稿纸。他几乎不睡觉,说“失眠”意味着不需要睡觉,那就爬起来工作吧!

没有太多时间去和别人交流。眼里只有数学。他被学生和老师称为“怪人”,甚至专门来到他的小屋参观,床上、地上、书桌上全堆着草稿纸。也不知道他算了多少题目,读了多少书。

陈景润墓碑完整(陈景润已离开23年)(4)

那时候,厦门处于对台前沿,常有敌机骚扰和炮击的风险,即便是躲在防空洞里,陈景润也不耽误读书做题。

别人看起来苦,但陈景润不觉得。数学研究让他兴奋,虽然身体累,但心不累,比干干巴巴的讲课快乐多了。

这人一快乐,就容易出成果。

他把华罗庚在《堆垒素数论》里谈到的“他利问题”尚未获得的“至善的指数”给攻克了,偷偷写成了一篇论文,但一直不敢发表,总觉得信心不足。

还是李文清老师,得知后把论文辗转寄给了华罗庚先生。没想到,华罗庚组织一批年轻人按照陈景润的演算过程进行审核,结果证明陈景润是对的。华罗庚非常惊喜,没想到这个“远在天边”的青年数学老师竟然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向前推进了一步。

很快,这个消息震惊了中国数学界。陈景润被邀请到北京做报告,华罗庚点的将。

报告会前,陈景润又担心起自己蹩脚的普通话来,把自己的论文一遍遍地背诵,目的是在会上可以流畅清晰的朗读出来。这个古怪的行为,被来自全国的数学家们传为笑谈。

华罗庚非常认可陈景润的才华,也注意到了陈景润的表达弱点,在会上帮助他进一步讲解和补充,积极肯定了陈景润的研究成果。

大学毕业仅3年的陈景润,用2年的业余时间将数学大师华罗庚的研究成果向前推进,非常了不起。

这个小牛犊,接下来会不会给人们更大的惊喜?

03

陈景润能够最终摘下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华罗庚这个伯乐功劳很大。

自从认识了陈景润,华罗庚总是考虑把他从信息闭塞的厦门调到身边,中科院数学研究所工作。经过初步沟通,厦门大学不放人,理由是陈景润的工作无人接替。

明眼人都明白,厦大也是爱才,毕竟是自己培养出来的。

华罗庚二度邀请,表达了充分地诚意,厦门大学经过研究,认为研究工作更适合他,为了陈景润能取得更大的成果,最终同意了。

1957年9月,陈景润正式成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一名实习研究员,拥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见到华罗庚,他紧张地不知说啥,只会重复:“谢谢华老师,谢谢华老师”。

中科院数学所是“国家队”,资源配备充足。陈景润看到很多没有见过的外版数学专著,就打算自学外语,一点点地啃。英语、德语、日语还有法语,继续他在厦门大学时的读书方法,一页页的拆开读、背,在理发排队间歇大声忘我的诵读,在北京中关村一带又被称为“怪人”。

他被分配到四人一间的宿舍,室友晚上的鼾声让他无法静心研究。申请单独的宿舍呢,数学所又没有这个条件。怎么办呢?

陈景润盯上了厕所,他和领导说:“我要搬到厕所去住!”领导懵了,他赶忙解释,自己并不是不合群,而是不想打扰室友休息。

经过协商,陈景润“如愿以偿”地搬进了3平米的厕所,室友们从此只能去对面单元方便了。

厕所里摆下一张单人床,床头骑在马桶上,他只能在床上趴着工作。可他不在乎,有什么比拥有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更方便研究的呢?

北京的冬天冷,厕所里又没有暖气,他又想出一个主意:装上一只100瓦的大灯泡,既照明又取暖,整夜不熄,陈景润更废寝忘食了。

这样的环境,陈景润呆了2年。

他不舍昼夜的工作,让他本就衰弱的身体变得更差。不修边幅,看起来就像一个流浪汉。功夫不负有心人,陈景润在这间厕所里写出了多篇有影响的论文,自己也成了数学所的名人。

04

从1964年起,已经在华林问题、院内整点问题上有很大突破的陈景润,决定向哥德巴赫猜想进军。

什么是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因为其证明的艰难,被誉为数学皇冠上的明珠。

1742年,德国数学老师哥德巴赫提出了以下猜想:任一大于2的整数都可写成三个质数之和。但哥德巴赫自己无法证明它,于是就写信请教大数学家欧拉帮忙证明,但是一直到死,欧拉也无法证明。

说起来,华罗庚是中国最早研究哥德巴赫的数学家。从1930年代起,开始研究并有了一定成果,但他没想到最终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人,竟然是自己身边的青年人。

在数学所,华罗庚组织研究员研究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先后证明了“3 4”、“2 3”、“1 4”,外国数学家又证明了“1 3”,美国空军和海军用高薪聘请数学家来研究这个问题。

只剩1 2和1 1,世界上的数学家在比赛,陈景润待不住了。

他对自己更加苛刻,拿命来拼,有时为了证明一个题目,他要用10种途径,也就是说他要付出至少10倍于他人的心血。

这样的结果是,他的身体几乎垮掉了。只要能握住笔,陈景润毫不在乎。

1966年,陈景润发表《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也就是“1 2”,引发国际数学界轰动。

但外国数学家提出质疑,不相信一个中国人能做到。陈景润为了简化和完善论文,又做了大量研究。

外国人靠着电子计算机演算,而陈景润只有一支笔和一双手,还有一间6平米的锅炉房,这是他的新家。

草稿纸一天天地变厚,身体一天天单薄。为了节约时间和生活费,他平时不吃菜,只用酱油泡水喝。

1972年,陈景润改进了筛法,科学完整地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 2),他的成果毫无争议地被国际数学界命名为“陈氏定理”,写入美国、日本等多个国家的教科书中。他也因此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陈景润墓碑完整(陈景润已离开23年)(5)

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恒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被称为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

05

陈景润的夫人由昆说,这些成就都是他拿命换来的。

1977年,因为患有严重腹膜结核,病情危急,他不得不住进医院,认识了医生由昆。

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发表后,陈景润成了家喻户晓的名人。年过四十的陈景润是个大龄单身汉,埋首于数学海洋中,不善交际,一直没处对象。

陈景润墓碑完整(陈景润已离开23年)(6)

夫人由昆

不知怎么回事,一向对女人不感冒的陈景润见到由昆后,竟然话多了起来,二人倒是投缘,一来二去,情愫渐生,1980年8月,年龄相差18岁的双方在北京结婚,有了儿子陈由伟,名字中有二人的姓。

夫人去老家休养和带孩子,陈景润留在北京。平时靠鸿雁传书,由昆了解丈夫惜时如命的脾性,信封都是替他提前贴好邮票,连寄送的地址和名字也代劳了。

有消息说,外国已经攻克了“1 1”,后来被证明是谣言,但陈景润心里头比谁都着急。他希望自己能更快一点。可越接近,难度越大。

1984年春天,陈景润遭遇车祸,本来身子骨就弱,这下只能躺在医院里。

世上的事情真的奇怪,每当你以为这已经是生命中最难的槛,殊不知,接下来命运会告诉你,还可以更糟。

他被确诊为帕金森综合症,全身肌肉不听使唤,嘴巴关的紧,吃饭难度不亚于证明“1 1”。

夫人只能用压舌板打开一道小缝,牙撬开,把饭一点点顺进去,陈景润的牙全都卧倒了。

每顿饭需要吃一个多小时,平日里雷厉风行的妻子变得格外温柔,其实不管吃饭的人还是喂饭的人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

人说夫妻老来伴,陈景润中年结婚,老年得子。本来事业有成,家庭和睦,但病痛却将这份安宁袭击的七零八落。

陈景润墓碑完整(陈景润已离开23年)(7)

陈景润全家福

可陈景润闲不住啊!一直念叨——“真正的高峰还没有攀上去,还要继续努力”。

对他来讲,医院只不过是另外一个办公室。

大夫护士都纷纷跟由昆告状,说从来没有见过这样一个拼命的人。由昆没办法,趁他没注意,偷偷把厚重的资料搬回家,结果被陈景润发现后,生平第一次对她发了脾气。

“一定要给我送回来,我要工作,要是没有工作,我什么都不是了。”

一语成谶,临终前两个月,陈景润没有工作,因为他也没办法工作了,全身插满管子,气管也被切开。

一个对时间看得比命还重要的人,命运决定实施最终的报复了。

1996年3月19日,数学天才陈景润病逝,年仅63岁。他远去的背影非常不甘,留下两个遗憾:几代数学家的梦想的“1 1”再没有机会由自己证明了,更令人遗憾的是,不能亲自陪着儿子长大。

对于一个男人来讲,事业和家庭永远都是两根支撑自己的柱子,但要说哪根柱子更粗,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家庭。

男人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外表刚强,内心柔软。

在陈景润死后,有国际上的拍卖公司看中了他生前的手稿,但被夫人和孩子拒绝了。

“这是他用命换来的成果”,陈景润是国家培养的科学家,母子一致决定将手稿捐给国家,目前被完好保存在中国国家博物馆。

06

1999年,中国发行陈景润纪念邮票。紫金山天文台也将一颗行星命名为“陈景润星”。

在那个年代,学生们追的是陈景润这样的大科学家,那股劲头比如今的粉流量明星还要疯狂。

优秀的科学家本来就应该是超级明星,但他们往往很低调,只愿意用成果说话。

但他们不经常说,人们就会慢慢遗忘,甚至出现误解。

陈景润在生活上是“怪人”,更准确的是“痴人”。对待业务痴,带来技艺精。

陈景润留下的两个遗憾中,儿子陈由伟“子承父业”学了数学,从事金融工作,老陈泉下应该会很欣慰;另外一个遗憾“1 1”还无人能够证明,下一个陈景润在哪里?中国还能不能出?

我相信会出的,研究条件有了天壤之别,但前提是具有陈景润这份钻研的精神,精神一变天地宽。

中国要是有1000个陈景润,那我们得强大到什么地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