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真实现象(宋朝人的那些奇闻异事)

一个不应该被埋没的奇男子--张詠(4),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宋朝的真实现象?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宋朝的真实现象(宋朝人的那些奇闻异事)

宋朝的真实现象

一个不应该被埋没的奇男子--张詠(4)

张詠一生,有许多具有神秘和宿命论色彩的传奇经历。

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张詠参加了科考。并在考试中作《不阵成功赋》,赋中有“包戈卧鼓,岂烦师旅之威;雷动风行,举顺乾坤之德”之句。作赋后自己认为非常好,应该得到非常好的名次。可谁知考官以他的赋中对偶有明显错误而没有录取他。这使张詠勃然大怒,甚至愤然毁裂儒服,跑去终南山豹林谷找到道教宗师陈搏,要“以弟子事之。”陈搏,字希夷,是北宋道家著名的代表人物,善于相人。当他见到张詠后,就对他说,“你这一生,当贵为公卿,一生辛苦,譬如有人家里设席请客,方笙歌鼎沸,忽然厨中起火,席中众人都没有办法,只能靠你去灭火。你后年就可以走上仕途,我这里不是你呆的地方。”后二年,张詠果然科举得中。期间,陈搏赠给张詠一首诗,写道“征吴入蜀是寻常,鼎沸笙歌救火忙。乞得江南佳丽地,都应多谢脑边疮。”这首诗,事后看来,是一首偈子,说尽了张詠一生的主要经历。其中,“征吴入蜀”,是说张詠任益州知州时,平定王小波、李顺之乱,后又任杭州知州,剪除左道妖僧之乱。这也应验了他到处救火的谶语。后来,张詠年纪大了,向皇帝请求一个清闲的职位,但皇帝不准,因为他脑疮发作,皇帝才同意他到金陵(今南京)去休息养病。这是“都应多谢脑边疮”之验。

张詠年少时,有一次,游历到河南,住在封丘的一个旅店里。有一个道士与他邻房而居,熟悉之后,两人经常常会一起饮酒闲聊。有一次张詠问道士:“我与道长一遇,也不知道你究竟是何人,分别之后,也不知什么时候还能再见?”道士说,“我是神和子。将来与你再见,应该是在成都了。”直到张詠后来真的入蜀,作成都太守,才开始对道士的话感到奇异。于是很留心地到处寻找道士,但一直没有道士的音信。后来,张詠主持修葺天庆观,命人专门修建一小阁,名之为“望仙,”希望能够与道士再见。二年后,张詠在成都任满将要离开,有一天他再次来到天庆观,于日暮时通过东庑的一条小径,来到一个厅堂,见墙壁上挂了很多古人画像。其中一幅,画着一个道人,题曰“神和子。”张詠见后,怅然若失。

张詠最后一次离开成都之前,把一只密封很严的纸轴交给和尚文鉴大师,上面写道“请于乙卯岁五月二十一日开。”祥符八年,时间到了,这时候,成都知州已经是凌策了。于是,文鉴大师就带着张詠留下的纸轴去见凌策,说,“这个纸轴是张知州交给我保管已经很长时间了。不知道里面封存的是什么。现在,约定打开的时间到了,还请知州亲手打开。”装饰知州于是打开了纸轴,见只有一幅张詠的画像,旁有题云:“乖则违众,崖不得物,乖崖之名,聊以表德。徒劳丹青,绘写凡质。”又云:“依此样写于仙游阁上。”凌策尽管不明所以,还是按照张詠的意思做了。后来他才知道,原来张詠死于祥符七年甲寅五月二十一日。而打开纸轴的那一天,正是张詠去世后一年的祭日。奇怪也哉!张詠居然提前知道自己的死期!

据说,张詠还发明了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被称为纸币之父。在我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发展史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痕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