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大臣官职对照表(位列三公)

一品大臣官职对照表(位列三公)(1)

从历史书上学到过,秦朝的中央官制为三公九卿制度,“三公”分别是指分别是御史大夫,丞相,太尉。分别主管监察,政务和军事。但是书上也提到过,三公多为虚职,往往不授官,那么在历史上这么个顶级的“三公”虚衔是怎么发展的?

“三公”之说起源于周朝,《公羊传》载:天子三公者何?天子之相也。天子之相则何以三?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一相处乎内。这里也就规定了三公应该是天子的三个副手,两个主外一个主内,而位列“三公”也是中国文人一个最高的追求。

一品大臣官职对照表(位列三公)(2)

汉朝初期承秦朝之制,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汉武帝时期,设立大司马取代了太尉的位置,但是大司马多为加衔,如:卫青即为大司马大将军,位列三公之上,也就是说大司马大将军一职已经取代了三公的最高地位。汉平帝时,设置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取消了之前的三公之说。

一品大臣官职对照表(位列三公)(3)

新朝时,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

东汉光武帝时期,废除大司马,重置太尉一职。此后,太尉,大司空,大司徒为三公。汉献帝时期,仍然以太尉,大司空,大司徒为三公,但是增设大司马一职,位在三公之上。

一品大臣官职对照表(位列三公)(4)

三国曹魏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师、太傅、太保称三师。并且规定了有才有德之人才能担任这些职位,如果没有人能够担任,就空着。

晋朝时期沿用曹魏的制度。

隋朝时期,杨坚没有改变三公的称谓,但是三公之职从来不设,都是以宗室内部的王子王孙加封所用。

一品大臣官职对照表(位列三公)(5)

唐朝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也可称为三公,中书令,侍中,尚书令。而太尉等之前的官名,全都废除。

一品大臣官职对照表(位列三公)(6)

宋朝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师,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宋徽宗时,改三公为太师、太傅、太保,废除了太尉等三公的地位。当时蔡京为太宰,加尊太师,而高俅的太尉为殿前太尉,东京禁军的长官。

一品大臣官职对照表(位列三公)(7)

元朝时“三公”的称号已经泛滥,因此到了中后期就废除了,仅仅设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以为尊。

明清两代,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但是从来不设官职。

一品大臣官职对照表(位列三公)(8)

”三公“是古时候官职上的最高荣誉,但是大部分都是没有实权的。如果皇帝跟一个身为宰执的官说:”我看你干得不错,宰相的地位不符合你的气质,明天改封你个太尉做一做!“那么这个宰相肯定是不开心的,从一个拥有实权的大官,升为没有权力的虚衔,是明升暗降,就好比上头给马云封个”中国第一富“的称号,却让他把钱交出来,马云肯定不是傻二愣子。但是如果皇帝说:”我看你干得不错,明天加封你为太尉!“那么肯定是开心的。

一品大臣官职对照表(位列三公)(9)

位列”三公“是一种莫大的荣誉,但是”三公“也通常只是对功臣没法再提升的一种奖励方法,对于位极人臣的人来说,只能在荣誉上提升自己的成就感,但是对于那些想要权力却没有权力的人来说,”三公“这种虚衔没有任何意义。如果公司老板经常说你干得好,看好你之类的话,却不给你升职加薪的时候,也就知道无权的”三公“是什么滋味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