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场逃生的注意事项(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火场逃生的注意事项(明枪易躲暗箭难防)(1)

火场逃生的注意事项(明枪易躲暗箭难防)(2)

火灾非常危险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一谈起火灾中丧生的死难者,很多人就会顺理成章地认为是被大火“烧死”的。然而研究数据表明,直接被火烧死的只占少数,真正的“凶手”,其实是隐藏于火场中的各种“隐身杀手”。

现在消防蜀黍就来讲讲

隐藏于火场中的这些“隐身的杀手”

金牌杀手

——浓烟

火场逃生的注意事项(明枪易躲暗箭难防)(3)

据统计,火灾中丧生的人,超过60%是死于烟雾,它的危害主要集中在毒性和烟雾里面的小粒子烟尘上面。当空气中一氧化碳含量为1.3%时,人呼吸数次便会昏迷,几分钟内便可引起死亡,而常见建筑材料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含量就高达2.5%。况且烟雾无孔不入,蔓延速度超过火的5倍,一楼起火,十几秒钟,十楼就烟雾弥漫,防不胜防,因此,烟雾可以说是火灾第一杀手。

火场逃生的注意事项(明枪易躲暗箭难防)(4)

2014年1月12日4时16分,119接报在三元里大道沙涌北涌南街一栋6层民宅的一楼发生火灾。4时50分,明火被全部扑灭。经初步核查,现场6人均已死亡(43岁的何某某与40岁的妻子卓某某以及4名子女),死亡原因是烟熏致死。

银牌杀手

——高温

火场逃生的注意事项(明枪易躲暗箭难防)(5)

火场中,当温度达到50℃时,我们身体会大量排汗,如果没有水和盐分补充,会导致人体循环系统衰竭。在70℃时,人吸入高温气体会使气管内黏膜充血起水泡,组织坏死,并导致死亡。在100℃环境中,人即会出现虚脱现象,丧失逃生能力。然而,一场火灾中,要达到致人死亡的高温只需短短几分钟,根本就是轻而易举之事。

火场逃生的注意事项(明枪易躲暗箭难防)(6)

2000年12月25日21时35分(圣诞狂欢夜),河南省洛阳市东都商厦发生特大火灾事故,由于高温和浓烟造成309人死亡,7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275万元。 经查,此次火灾是因为经营期间违章动火而掉落的高温物体导致着火。

无形杀手

——黑暗

火场逃生的注意事项(明枪易躲暗箭难防)(7)

严格来讲,黑暗并不会直接致人死,但是在火场之中,它往往会压倒你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建筑物起火后,电力中断,黑暗随之而来。火场中的黑暗,会造成人员慌乱、恐惧,进而迷失方向,以致选择错误的逃生方法——跳楼。我们需记住,不到万不得已,千万不要跳楼,从9米(3层楼左右)以上的高度往下跳,一般情况下死亡率超过95%。而即使高度低于9米,跳楼逃生的时候也应该注意方法,最好先把床垫、棉被等东西扔下去,增加缓冲,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伤害。

火场逃生的注意事项(明枪易躲暗箭难防)(8)

1994年12月8日,新疆克拉玛依市发生恶性火灾事故,造成325人死亡、132人受伤。演出开始后,舞台上方的7号光柱灯突然烤燃了附近的纱幕,接着引燃了大幕。顷刻间,电线短路,灯光熄灭,剧场里一片黑暗。谁也没有料想到火灾来得这么快,这么猛烈。浓烟和黑暗中,教师们嘶哑地叫喊着,组织学生们逃生。但是,他们怎么也没有想到,馆内的8个安全门,只有1个门是开着的。黑暗、烈火、浓烟、毒气以及你踩我挤、东撞西碰,很快地夺去了一个又一个生命。

火场逃生的注意事项(明枪易躲暗箭难防)(9)

面对如此凶狠的“杀手”,

我们该怎么做呢,

下面消防蜀黍就来教你们如何对付这些“杀手”。

火灾中如何躲避浓烟

在浓烟和大火封堵逃生通道时,应留在房间,或到距离着火点有一定距离的房间躲避。如果向门上泼水降温,使用湿毛巾堵塞门缝更好,可以避免烟气进入。

到窗前挥动鲜艳衣服,晚上用手电等方式向外界传达信号,并拨打报警电话告知具体被困位置。

火场逃生的注意事项(明枪易躲暗箭难防)(10)

一发生火灾,我们应该要立即逃生。但是,火势扩大后才发现火灾该怎么办?

比如,我们打开门发现门外和楼梯间充满着浓烟和高热的时候,请一定不要逃生。

这时候可以做一个动作:关门。关门这个动作可以暂时帮你阻挡浓烟,为你争取时间,等待消防队的救援。

火灾中如何躲避高温

火灾现场随着燃烧时间越来越高,如果在火场中还可以逃生,那么我们可以打湿棉被或其它的服饰,披在身上要穿过火场来躲避高温。

如果现场没有棉被或衣服的,紧急情况可以把自己全身打湿,然后再穿过火场来躲避高温。

火场逃生的注意事项(明枪易躲暗箭难防)(11)

如果被困于房间,我们应该隔断高温和烟气进入房间内,可以用湿毛巾把门缝堵上和用水降低门的温度等等办法来隔断高温和烟气,然后等待救援。

火场逃生的注意事项(明枪易躲暗箭难防)(12)

火灾中如何躲避黑暗

在火灾现场中,特别在黑暗的环境中,不要紧张,逃生前一定要带上照明工具,比如手机,电筒等。

火场逃生的注意事项(明枪易躲暗箭难防)(1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