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运行评价指标标准(首个大型公共建筑全面执行绿建三星级标准地区出现了)

北京向东25公里,京杭大运河悠悠流淌。运河两岸,一处处重大工程落地,一幢幢楼宇拔地而起。短短数年,北京城市副中心拉开城市框架。这些新建建筑有一个共同点——全都是绿色建筑。

北京城市副中心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建管局局长、通州区副区长卢庆雷今日在副中心发布会上介绍,2021年5月起,副中心范围新建民用建筑100%执行绿建二星级以上标准,新建大型公共建筑100%执行绿建三星级标准。北京城市副中心由此成为国内首个大型公共建筑全面执行绿建三星级标准的地区。截至目前,副中心67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标识,建筑总面积达1005万平方米。

建造方式更加环保

北京有条六环路,在城市副中心地区,这条路由北向南贯穿。为缝合城市空间、优化城市布局,北京开展了东六环入地工程,将部分路段改为地下隧道。

如何挖掘隧道?在项目设计阶段,存在长盾构、短盾构、全明挖三种方案。建设单位进行了反复研究和论证,比较了隧道内交通服务水平、缝合城市效果、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工期、造价等多个方面。最终,确定了长盾构方案。好处显而易见——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长盾构方案可节约占地约600亩,减少树木伐移约4.7万棵。

绿色建筑运行评价指标标准(首个大型公共建筑全面执行绿建三星级标准地区出现了)(1)

隧道方案对比图。

装配式建筑全面应用。行政办公区二期工程全部采用钢结构装配式体系,与传统装修方式相比,缩短工期30%、减少建筑垃圾90%。副中心住房项目实施装配式建筑和装配式装修,降低建设过程中碳排放,采用供热分户计量和末端智能化控制,切实减少供暖能耗。

绿色建材广泛应用

运河悠悠,绿木掩映,造型各异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剧院、图书馆、博物馆“三大建筑”,成为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独特地标。“三大建筑”造型飘逸独特、建筑材料种类繁杂,大面积引入了可循环再生建筑材料。

剧院项目部分地上钢结构、轻钢龙骨石膏板隔墙、精装修木材采用可再生建筑材料,共采用可再生建材重约4.58万吨,利用率约10.46%。图书馆项目部分钢材、玻璃、铝合金型材、石膏制品、木材采用可再生建筑材料,共采用可再生建材重约2.8万吨,利用率约15.78%。博物馆项目部分钢材、木材、门窗玻璃、石膏制品等采用可再生建筑材料,共采用可再循环建材重约3.36万吨,利用率约10.48%。

“三大建筑”外,还有北京建院总部大楼项目,绿色建材和本地建材的使用比例达到50%以上,利用固体废弃物生产的新型墙材料、再生骨砌块。以建筑垃圾处理和再利用为重点,有效减少建筑材料生产、运输、消纳环节的碳排放。环球影城北交通枢纽项目,则选用预拌砂浆和预拌混凝土、卫生洁具、防水材料、密封材料、内墙涂料、光伏组件等绿色建材,加快绿色建材落地推广。

广泛应用可再生能源

在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主要枢纽功能建设在地下。地上则建设了标志性建筑——“京帆”屋盖。屋盖通过设置穿孔遮阳板,平衡冷热负荷,合理化控制室内光热环境。经测算,每年可减少热负荷520万千瓦时,相当于3200台家用空调夏季制冷量;每年可节约照明用电约48.6万度。

绿色建筑运行评价指标标准(首个大型公共建筑全面执行绿建三星级标准地区出现了)(2)

副中心枢纽工程“京帆”示意图。

副中心站交通枢纽还广泛应用中深层地热能源,在北京地区首次成功建成中深层地热(井下换热)热泵供暖系统试验井。该技术可为副中心站枢纽约189万平方米建筑提供冬季供热,占副中心站枢纽冬季总供热负荷约60%。与传统燃煤供热方式相比,每年可减少8000吨标煤消耗量。

副中心住房项目(0701街区)采用“中深层地热 市政集中热网保障调峰”供暖模式,计划供热面积34.9万平方米。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开发利用地热资源7.16万吉焦,折合标煤2445吨,替代天然气量216万方,减排二氧化碳7650吨。

近零、双零建筑涌现

城市副中心规划展览馆充分利用建筑本体和周边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最大限度减少建筑对采暖、制冷的能源需求,项目节能率达到81.2%。通过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优先使用光伏绿电,年发电量90万千瓦时,全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43.6吨,实现建筑“零能耗 零碳排”的“双零”目标。

清华大学金融人才基地项目计划在千人报告厅8200平方米屋面安装680kWp(千瓦峰)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实现年发电量约88万千瓦时,可以满足建筑的年用电需求,多余电量可供给周边建筑,年减排二氧化碳约246吨,打造示范性近零能耗建筑。

开展海绵城市设计

城市副中心多个项目建设中,开展了“海绵城市”设计。安贞医院的建设主导“海绵城市”设计思路,结合园林景观,利用植草沟、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思路,同时注重医疗污水处理特殊装置设计,走在了全市新建医院的前列。

绿色建筑运行评价指标标准(首个大型公共建筑全面执行绿建三星级标准地区出现了)(3)

“海绵城市”地面水系效果图。

“三大建筑”将本区域划分为剧院分区、图书馆-博物馆分区和地铁前广场分区三个汇水分区,通过设置下沉式绿地、铺设透水铺装、设置与绿心公园连通的运河故道景观水系等,建成了一套滞蓄消纳、生态排水的雨水排除系统和自然河道系统,可达到50年一遇雨水不外排的设计目标。据测算,可调蓄水量约4.6万立方米,雨水每年回用量达约3万立方米,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约93%。

栏目主编:樊江洪 文字编辑:樊江洪 题图来源:来自受访者

题图为“三大建筑”一体化建设整体效果图 文内图来自受访者

来源:作者:肖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