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翰墨名家(在当代生命中流香)

对传统文化应是一个活态的传承,在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进程里。

新华社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岁月长河中激荡、奔流,每个人的人生如何从中汲取力量?

更多年轻人参与,更多好奇、了解与热爱,是传承活化的基础。

鲁迅先生曾说:“我国的书法艺术是东方的明珠瑰宝,它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

我们截取三段不同的书法人生,见微知著;并与历史、文化领域两位学者交流,听听他们的欣喜与隐忧。

培育兴趣,推动感知,激发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书法,如何在更多生命中流香?人们在不同的瞬间,与笔墨结缘。

当不成王羲之

那就每年写出更好看的春联

中华翰墨名家(在当代生命中流香)(1)

“和顺一门生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今年春节是许亦衡帮家里写春联的第五个年头,红纸金字,悬腕走笔,读初二的他,写得有模有样,抬笔细细端详,自己也美滋滋。

这也是国学书法班老师王景布置给他的寒假功课。跟着王老师学了五年书法,小衡几乎忘了当初刚进教室时小萝卜头一样的自己有多抵触——

害怕、陌生、笔不听话,真的不懂,妈妈为什么非让他来写这个软软的笔,明明学校做功课都用铅笔。墨汁也有怪味道。可如今,墨汁好像越闻越香了。

小衡还记得,刚开始时第一次成功写一横前,王老师的指点:“这一笔分三步,起笔、行笔、收笔,就像小朋友在操场跑步一样,从起跑到坚持再到终点缓一缓,过程是一一对应的。”脑子里想着操场跑步,不知不觉一道漂亮的横在笔下诞生,成就感好像比做对一组数学四则运算更爆棚。

送娃娃学书法,是许多家长的选择,如何让懵懂小人感受笔尖之趣,老师们动了许多脑筋。

小衡每周去王景老师那里上课,发现有点特别。原来,在别家学书法的邻居小哥哥每天都要练习好多字,但王老师这里布置的作业特别少——

用来习字的十八宫格宣纸,每周写一张,但是写法有要求,不求量,重质。每写完一张,可以自己批改,觉得写得好的,字边画个红圈,一张大纸画满六个红圈,就可以休息。但若没达到,就得再写一张,达标为止。

在王老师看来,让孩子更加认真地按要求写,主动花功夫,比按着脑袋胡写几百个字有用。小衡觉得,练字好像不那么枯燥,对照着字帖自己批改,等于心里又默默写了一遍。

也是在王老师这里,许亦衡第一次听到了“王羲之吃馍”的小故事。原来,书圣也有小孩时。王羲之小的时候,练字十分刻苦。据说他练字用坏的毛笔,堆在一起成了一座小山,人们叫它“笔山”。他家的旁边有一个小水池,他常在这水池里洗毛笔和砚台,后来小水池的水都变黑了,人们就把这个小水池叫作“墨池”。长大以后,王羲之的字写得相当好了,还是坚持每天苦练。有一天,他聚精会神地在书房练字,连吃饭都忘了。夫人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催着他吃,他好像没听见一样还是埋头写。夫人没有办法,只好去告诉他的妈妈。两人来到书房的时候,看见王羲之正拿着一个蘸满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她们忍不住笑出了声。

班上还有个规矩,每五节练习课,要正式完成一件作品,或是两句对联,或是七言绝句,无论初学或精通,都得按照格式,正文、落款、年月等一个不落。捧着像模像样的尺幅回家,再小的孩子都昂首挺胸,真实的创作的快乐无与伦比。每当这时,许亦衡会想,隔着一千多年,跟王羲之做一样的事,写一样的字,似乎也很神奇。

这件神奇的事做到第五年,好像他的字还是没有王羲之写得好,但是五年级写字等级考拿到了A。考完等级许亦衡不顾妈妈反对,还是每周去王老师那里学习、练字,哪怕初二课业学习比较紧张了,依然要去。有时候为了挤出时间,不得不延后半小时睡觉,来完成语数外科目的家庭练习。虽然累,但是喜欢。他希望在今后的每一年大年三十,自己都能写出更好看的春联,贴在家门两边,迎来新年。

年轻女检察官

人生随书法进阶而推进

中华翰墨名家(在当代生命中流香)(2)

学书法的人中,或许“许亦衡”们是最大的那个人群,体味着书法之乐。拜入沪上著名书法家徐铁君先生门下的金玮菁,似已慢慢向书法之道靠近。

在笔墨间学习了二十九载的她说,太老师胡问遂求索六十余年,周慧珺先生六十年书道不辍;自己还是学步者,仍要坚持以前辈为榜样,将书法艺术视为生命中重要组成部分,无怨无悔。

金玮菁如今在宝山区检察院工作,当初学写字,实属被“忽悠”——一生热爱书法的爸爸告诉她,女孩子可以在琴棋书画上有点特长,结果说到琴,不放琴曲只讲五线谱,说到棋,上来就是繁复的象棋规则,最后对已经晕头转向的女儿说,看来你只能向书画发展了。

小金那时就读宝山区大场中心小学,书法是学校特色。二年级时,她报名校内书法兴趣班,正式开始学习。班上张老师,教法有一套,一边教写字,一边教千字文、百家姓,如此一来,写得有意思,背得不枯燥。学校还有个大阵仗:每到书法展示时,操场上几十张方桌排开,整齐列队,几十位小“书法家”桌前一一站定,悬腕挥毫,气势宛如沙场点兵。“特别有派头,写的时候特别有功架。”金玮菁记忆犹新。

小学四年级那年,她师从沪上著名书法家徐铁君先生;楷书主攻欧阳询、苏轼诸帖,行书学习“二王”系统法帖。六年级时,在学校的支持下,12岁的金玮菁在上海陶行知纪念馆举办了个人书法展,展出作品共计60幅。

中华翰墨名家(在当代生命中流香)(3)

小学同学们参观其个人书法展

光准备这60幅作品,就花了整整三个月,从榜书大字,到行书、楷书、草书,每幅作品都起码打上十幅“草稿”。她还记得,榜书大字,是在长138厘米、宽69厘米的巨大宣纸上完成的。写字时家里空间太小施展不开,自己是到学校体育馆里练的。比她人还“高”的大宣纸上写的是大大的“虎”,当时精益求精,足足写了25张,优中选优,写到后来体力不支,写不动了。

“到正式展出那天,虽然很累,还有点蒙,但是心里很激动。”金玮菁说,这里面有些小孩子的“虚荣心”,但更多的是感到一种神圣。

而师从徐铁君先生后,她便步入了海派书法从沈尹默到胡问遂到其传人的书道脉络,渐渐地从想写好字,到想成为一名书法艺术的传承者。对于练字,金玮菁的体会是:先生平时教诲,初学时以古代碑帖为楷模,持之以恒、孜孜以求,力争形神兼备,遇浮躁之境而不变。

2010年9月刚进入检察院工作时,她是检察官助理,一线办案的部门工作十分紧张,但每周三下班后,她依然公交转地铁行程两小时,赶往龙柏地区的徐先生家中,交作业、上课。下课后,再乘一个半小时公交车回家。

金玮菁难忘,老师要求临完帖后迎着阳光比对两者,看能否完全重合。严格要求,力求境界从“像”到“不像”,再回到新的“像”。“我很喜欢研究临摹古人的字。”她说,经过时间长河的洗礼,留下的都是精华,可以一遍遍汲取。结合对当时历史人文知识的上溯,这位年轻女检察官的人生,随着书法进阶而推进。

细看金玮菁书写的一幅幅大字,笔沉墨浓、顶天立地、点画跌宕、荡气回肠,挺难想象都出自这样一位温文尔雅的女性之手。

2012年,金玮菁终于正式成为徐先生的弟子,了了自小学四年级就有的夙愿。“从学生到弟子是不一样的,需要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在书法上奉献更多心力。”她说。当年自己刚提出拜师时,徐先生言道:“等你工作后再说。”原因有二,一是看看能不能坚持,二是要有自己良好的职业,才能在书法传习上更加纯粹。金玮菁忘不了,那天拜师给师母敬茶时,她说:“玮菁啊,那么多年,我当你像女儿一样。”一时间,脑海里响起小小的自己当年在徐老师家练字时,师母在旁的一声声叮咛:“背挺直”“头抬起来”……

中华翰墨名家(在当代生命中流香)(4)

与徐铁君先生合影

现在的她已是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练习之余还与许多书友交流。2021年,宝山区检察院正式成立了书画社团,同事们工作闲暇时一起学习、切磋,甚至办起了作品展。以前社团以年纪较长的同事为主,金玮菁曾担心他们退休了会不会社团没人了,如今惊喜地发现,一拨拨年轻人加入,热情高涨。

多年前被爸爸轻轻推入的这个书法世界,如今已是她生活的一部分。

前几天,三岁的女儿牙牙学语给全家表演背古文,奶声奶气背一段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后,突然迸出七个字:十三岁金玮菁书。原来那“教材”正是她旧日习作,女儿背的时候连落款都没落下。

每次带女儿回娘家,外公摆出的玩具中总有一支笔、一方水写布。金玮菁看着幼儿在长辈指点下歪七扭八写一个“米”,一如当年的自己,眼前重叠出生命的轮回。

我对它好,它对我好

一生要跑的“马拉松”

中华翰墨名家(在当代生命中流香)(5)

上周日上午,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工会书法篆刻内训主讲人姚为新老师正与友人一起刻印,“茶人”“梦里茶香”,笔笔见真章。

对他来说,书法研习却是一生要跑的“马拉松”。刚出发时,这场“马拉松”就遇上了堵路石。

从小对书画艺术充满兴趣的他,高中时省吃俭用攒零用钱买了一堆字帖和《芥子园画谱》,被爸爸发现后锁进五斗橱,“这不务正业的东西,考得好才能看!”

还好姚为新争气考上了大专——原上海化工高等专科学校,这才救回了心爱的字帖。留校任教后,他依然到处求学,一边自己学书法,一边教人书法。跟着交大机械系的周仁老师学方法,结合自己的感悟,以理工科思维解析艺术创造。

首先是法度分析,也就是定性分析。教学先教口诀。写横是:逆锋起笔,连按带转,调整笔锋到笔画当中,向右铺毫运笔,提笔上靠,连按带转,调整笔锋,回锋。写撇:逆锋起笔,连按带转,调整笔锋到笔画当中,向下铺毫运笔,过中线以后向左下方运笔并渐渐提笔,出锋时往右上缩锋。

背口诀解决“什么是什么”的问题,属于定性。接下来还要解决“什么是多少”的问题,即定量分析,通过“手把手”,帮助学生感知施力轻重、回笔节奏。自己也从这一独特视角中,进一步感受古人留在方寸间的韵律。

“老话说:画画十年,基本可以卖钱;写字十年,可能自己都不一定要看。”姚为新说,自己在高强度练习之余,也兼顾美学和书法史领域的学习,如同向古人交作业,越是临习,越感叹古代在艺术审美和情感融入创作方面的水平,由衷地对这一优秀传统文化一躬到底。

几十年来,他既是循循善诱的书法老师,也是上下求索的书法行路人,对书法研究和实践的理解是简单八个字:我对它好,它对我好。

这一过程中,越来越多教学相长,推着他在艺术道路上一路向前。

例如,此前,因书法大家赵孟頫在历史上的一些争议,姚为新有些排斥对其字体的研究。有一个学期,同样擅长书法的妻子带教函授班,由于教材原因,学生交来的作业都临赵孟頫帖。为了帮助妻子完成批改工作,他认真比对这不熟悉的字帖和作业,刚开始时批阅每份作业要花上半小时,用笔一一圈出不一致处。半年下来他越来越熟悉,有一天顿悟,赵孟頫帖有啥不能练的?做人要堂堂正正,但搞艺术,为了“打通”,就连狗洞都可以钻,钻出去就通了,就是一片新天。

有位来自西安的老师,曾跟着他学书法,可是写常规的字体怎么都找不到感觉,入不了门。姚为新想了想,推荐他临习汉碑,因为那是西安常见的风物,来自家乡的文化认同无形中可以带着这位老师突破障碍。结果如姚为新所料,老师入门后,再回过头来学习其他字体,事半功倍。

“这件事告诉我,人生跟书法一样,要顺势而为,不能犟头倔脑。”姚为新说,自己也因此在为人处世上进行微调,年纪大了,一通百通。有时候看看过去写的字,看看现在写的字,好像能看出很多做人的道理。

在他心中,纸上落笔是平面的,书法却是三维立体,甚至四维的,因为其中蕴含历史时空的印象,层层累积。

专家观点

接住这份“兴致盎然”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传承过程中,如何激发兴趣、激发热爱?我们请来历史和文化领域的两位学者,稍稍“站开”几步,就三个问题,同题异答。或许适当的距离与交错,可以擦出新的火花。

记者首先想问一个比较大的题目。您如何理解“以时代精神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这一表述?能否结合具体实际,谈谈看法?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

胡建君:

4个月前国内发布的一张专辑,或许可以很生动地阐扬我的理解。2022年10月,新古典音乐作品《戏韵文音》系列作品之《胡笳十八拍》数字音乐专辑在国内外各大音乐平台上线。它由音乐人窦唯、朝简乐队和京剧名家史依弘共同完成。

东汉末年千古绝唱《胡笳十八拍》出自蔡文姬,篇幅长、内容多,如何吸引大众尤其年轻人深入其乐境,是一大挑战。此次窦唯的音乐作品以前者词文为本,吉他、古琴和鼓为主要演奏乐器,人声由史依弘和他共同完成。前十一拍以史依弘的京剧青衣念白和唱腔为底色,糅合对汉语音韵和音律的理解,演绎主人公情感波澜和故国相思;后七拍内容描写蔡文姬归汉,由窦唯演唱。整部作品时长56分56秒。在新创作与跨界发展中,戏曲艺术遇到更多厚重且极富生命力的内容,激发听众的自我再创作。由此,文化经典不断注入新鲜血液,触及听众内心深刻的共鸣。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仇鹿鸣:

21世纪以来,我国出现传统文化复兴及国学热等现象。随着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对本国文化有了“重新进入”的需求,最近十多年来尤为明显。这是正常现象,也是积极的。

但不可否认的是,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理应是建立在现代意识上的判断,评估其优缺点,继承发扬优点,避免缺点。在各种场合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应是更为开放的,而非封闭的,应是拥抱世界的,以科学精神和唯物史观进行度量,而非盲目追求文明的优越感。

当下“国学”“国潮”兴起,深层次原因包括寻求文化上的自豪感,中华传统文化在课内教育的分量有所增加,《中华诗词大会》等以此为核心内容的综艺热播,也在一定程度上聚焦了年轻一代的关注度。

记者传统文化教育从青少年开始培育。您认为,在教学基本技术以外,如何能更好地激发青少年的兴趣和爱?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

胡建君:

把教室延伸到整个校园,甚至社会大课堂,提升年轻人的参与度。鼓励青年在忙碌的课业之外,记得生活比学识更重要,多关心身边的同学和朋友,关心自然万物,关心四季流转,多识草木鸟兽之名。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的一技之长和长期阅读习惯。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仇鹿鸣:

第一,应该承认,某个个体传统文化项目,可以有人喜欢,也可以有人不喜欢,不喜欢也不要紧。

第二,如今许多“国潮”项目大热,怎样“接住”这份短暂的兴致盎然,将其转化为长期了解的意愿?需要在社会的公共自我学习平台上及时及充分建设,并使之常态化。

第三,可以营造多角度认知传统文化的社会氛围。例如,相关展览应摆脱策展时的猎奇视野,不能过度迎合大众,而应曲不怕高,探索主动塑造、引领受众。

记者在当今社会,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进程中,面临哪些误区或您觉得应该关注并改变的现状?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

胡建君:

首先是应该认识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接受,应该是站在了解的基础上,不应是仰视的,对其切勿盲目神化。在此基础上,不要将优秀传统文化复兴与某些旧道德、旧观念复兴画等号。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仇鹿鸣:

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找到自己的特长,循兴趣而为。不需要全民跟风。有人擅长手工,有人擅长笔墨,有人对文字有感觉,但不一定什么都学,追求热门,追求附庸风雅的多才多艺,结果一无所成。

中华翰墨名家(在当代生命中流香)(6)

专注于直抵人心的一件事做到底。有一技之长伴随终身,很幸福。如果实在培养不出特长,做个平平淡淡的普通人就很好。不要浪费太多时间在自己完全不擅长的事情上。不需要自己出现在聚光灯下的舞台上,做个观众能够欣赏传统文化之美的境界,也很充实幸福。

同时,对传统文化应是一个活态的传承,一直在时代当中,在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进程里。我们既要向古人致敬,又要直面当下,追求平淡天真、蕴藉文雅的传统审美,让心情沉淀下来,借助各种艺术形式,古为今用,让生活更美好。

中华翰墨名家(在当代生命中流香)(7)

来源 | 解放日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