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古诗家长评价(家长国学堂古诗文化)

文/渔歌子

送别古诗家长评价(家长国学堂古诗文化)(1)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王国,古代诗歌堪称国粹。走进美丽的中国古诗,意味着走进了一个美的世界,开启了发现美、欣赏美的心灵之旅。

早晨到门前的公园散步,湖水清冷,寒气微拂。家长国学堂,今天我们学习骆宾王的《易水送别》,感受“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之壮烈情怀。


易水送别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

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

今日水犹寒。


[渔译]

此地别燕丹,

就在此地告别燕太子丹

壮士发冲冠。

壮士荆轲当时怒发冲冠

[解读]

骆宾王是“初唐四杰”之一,也是四人之中人生最跌宕、壮观的一个。他出身寒门,七岁就能做诗,号为“神童”,据说有名的《咏鹅》即其幼年之作。他有多年的从军戍边经历,写过不少边塞诗,开唐朝边塞诗之先声。后进京做到侍御史,因上书获罪而下狱。武则天称帝后,徐敬业在扬州起兵讨伐。骆宾王为其部属,在军中掌管文书,起草了著名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慷慨激昂,气势逼人。据说武则天展此檄文,读至“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皇然问:“谁为之?”或以宾王对,武则天感叹曰:“宰相安得失此人?”徐敬业兵败被杀,骆宾王不知所终,有人说死于军中,有人说投水自杀,还有人说出家做了和尚……

骆宾王不仅军中文书写得好,诗歌写得更佳。其歌中,长篇歌行最有名,绝句等也很出色,《易水送别》就是其五绝杰作。

这首诗名曰送别,实际上开笔即进入怀古,交代荆轲刺秦王这一历史事件的人物和地点。“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当年荆轲出发去行刺秦王,燕太子丹率众送别,就在这易水河边;就是在这个地方,荆轲怒发冲冠,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然后义无反顾地登车而去,西入强秦。一个“发冲冠”的细节,写出了千古壮士荆轲的冲天气概。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从历史回到现实,回到眼前。站在易水河边,当年曾在此处慷慨赴难的荆轲等英雄都已随着流水逝去,但是这易水仍在,依旧寒冷,仿佛壮士的一缕英魂依然长存于天地间……在平淡之中,寄托了诗人对于荆轲的无限崇敬。到这里哪有送别的意味,全是怀古的情怀。

荆轲刺秦王,从国与国之间非对称战争的角度来说,不是一次成功的行动;从燕太子丹策划行刺的动机来说,只是一次复仇的行动;然而从反抗暴虐的秦国、挑战残忍的秦王、捍卫个人的尊严、维护国家的独立,却是可歌可泣的一次壮举。大概就因为此,荆轲才成为古往今来最受尊敬的刺客,“刺秦”才成为后世不愿做亡国奴的华夏好男儿念念不忘的盛举,以及慷慨血性的诗人们反复歌颂的一个题材。反过来,对荆轲刺秦王的态度,也可以作为判断诗人血性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中国历史上最为淡泊的诗人陶渊明,曾写过一首《咏荆轲》,表明其灵魂深处,绝不淡泊,而是充满血性和刚性: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陶渊明说“千载有余情”,至少在骆宾王这里如此;又过了千载之后,我们今日之人,今日之诗人文人,是否仍然“千载有余情”,还有些许陶渊明、骆宾王的血性和刚强吗?


家国天下,家学即国学,国学亦家学。

家长国学堂,与热爱国学的家长朋友一道,每日花几分钟时间,细品国学滋味,同享传统文化,点点滋润,日日更新,并与子女在互动互助中共同提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