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哈佛29岁教授(11岁进哈佛21岁被关疗养院)

不知道是网络越来越透明化的原因,还是现在的人越来越脆弱,各种自杀的新闻最近几年总是屡见不鲜。

有的孩子因为遇到校园欺凌放弃了生命,有的孩子因为父母不让玩游戏放弃了生命,有的孩子因为在大学里处理不好同学师生关系放弃了生命,有的孩子因为迟迟拿不到学位证放弃生命,还有的年轻人因为婚姻不幸带着孩子一起离开人世……

每一次看到这样的新闻,我都会心里一颤。

回望我们养育孩子的过程,我们聚焦的点都是什么?

  • 孩子应该上哪个特长班、辅导班?
  • 要不要买学区房?要不要报私立学校?
  • 孩子考试成绩如何?排名如何?是否需要增加作业量?按照这个成绩能考上哪类学校?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父母越来越焦虑孩子的学习、排名以及将来可能获得的财富和社会地位,却忽视了一个比“智商”、“分数”更加重要的影响孩子一生的能力。很多父母把教育孩子的“终点”定在了考大学。仿佛大学考上了,一切就都高枕无忧了。

可是,现实有的时候很打脸。

  • 有的孩子本有考学的能力,却因为父母高压逼迫导致逆反,主动休学放弃学业;
  • 有的孩子考上了大学,却没有能力毕业;
  • 有的孩子顺利毕业了,却因为惧怕社会,为了逃避工作不断地读研读博,甚至干脆在家抱着学位证书啃老;
  • 有的孩子有了高薪高职,却拒绝谈恋爱、结婚……

这些都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吗?

17岁哈佛29岁教授(11岁进哈佛21岁被关疗养院)(1)

如果不是,我们除了在意分数之外,还需要关注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力

这个能力很多父母不知道,不重视。可是,这项能力却伴随着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并决定着我们这一生过得成功与否,幸福与否。除非你要一个人隐居森林,否则“社会关系”这一课必不可少,这一项能力的强弱决定了我们能走多高多远。

有一个美国神童,就因为缺少这项能力,注定了很难有所成就,当他46岁去世的时候,不但事业上毫无所处,而且一贫如洗。

美国神童7岁通过哈佛入学测试,21岁被关进养老院

他叫威廉·詹姆斯·席德斯,拥有极高数学和语言天赋。

他的父母都是犹太人。父亲在哈佛大学研究心理学及哲学,并取得四个学位。母亲则在波士顿大学取得医学博士学位。

威廉在2岁时自学拉丁文,3岁时自学希腊文,,6岁的时候开始学解剖学、逻辑学,7岁的时候通过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入学测试,9岁就在哈佛大学做四维空间的讲座。11岁正式入学哈佛,16岁学士毕业。

17岁哈佛29岁教授(11岁进哈佛21岁被关疗养院)(2)

后来,威廉留在哈佛任教,但是由于他不擅长处理和同事、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关系,使得他在哈佛的工作生活并不顺利,周围人都在有意无意的排挤和为难他。

一年之后,威廉彻底对哈佛失望,选择辞职并回到了老家,极少和父母联系,仅从事一些低端的体力活来养活自己。

21岁时,他曾因为参加游行被逮捕,并被判入狱18月,基于之前的社会名气,引起轰动。他父母送他去疗养院,着手“改造”他,并以送他去精神病院威胁他。

17岁哈佛29岁教授(11岁进哈佛21岁被关疗养院)(3)

他的父亲是20世纪幼教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在威廉身上做实验,以验证他的幼教理论。纽约时报曾将其事迹刊登,并称为“一次成功的强迫式科学实验”。

不能说“没有社会关系能力”是造成威廉的悲剧的唯一原因,但是可以说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如果他能处理好与父母、与同学、与同事、与学校之间的关系,他便不会在哈佛处处受排挤,不会远离父母,一个人独居,直到凄惨去世。

个体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说:“没有学会直面困难的孩子,最终会想要逃避一切困难。”

社会关系,包括各种关系:亲子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同事关系、婚姻关系、婆媳关系……

想想这些年的亲子冲突、看看几千年来的婆媳大战,我们就应该明白处理社会关系能力的重要性。

妈妈决定着孩子的“社会关系能力”

在大多数家庭中,妈妈都是孩子的直接监护人。所以,妈妈的所作所为直接影响着孩子的“社会关系能力”。

妈妈在这方面对孩子的引导,共包括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要做好,孩子才能形成健康完整的社会关系,拥有良好的社会关系能力。

(1)妈妈与孩子建立好“亲子关系”

这个阶段,妈妈只需要和孩子建立好互动关系即可。孩子哭了,要及时给孩子反馈,经常与孩子说话,对他微笑,用爱来养育他,让他懂得“妈妈”意味着什么。

如果妈妈给了孩子足够的爱与安全感,那么孩子才会有足够的力量离开妈妈的怀抱,去迎接其他的家人。

如果妈妈对孩子很冷漠,孩子便感受不到爱。一个内心没有得到过爱的孩子,当然没有能力去爱别人。

17岁哈佛29岁教授(11岁进哈佛21岁被关疗养院)(4)

(2)妈妈鼓励孩子与其他家人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

网络上偶尔会看到婆婆帮忙带孩子的时候,会和妈妈抢夺养育权,更有甚者会阻止儿媳妇去抱孩子。这对孩子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这样的奶奶最终害得不只是儿媳妇,更是她的孙子孙女。

但是反过来,如果一个妈妈对孩子的占有欲太强,阻止其他人靠近、关爱孩子的话,对孩子的发展同样是非常不利的。

我们千万不要以“我老公不会带孩子”这个作为借口,让爸爸变成“父爱如山”杵在那儿,然后自己累个半死。

不会的东西可以学,学一次学不会可以学两次……只要我们肯给爸爸们提供锻炼的机会,爸爸就有可能越来越多的参与到育儿当中。

无论如何,作为妈妈,都要端正态度,要努力帮助孩子与爸爸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这是孩子获得“社会关系能力”的关键一步。

千万不要像只老母鸡一样,24小时把孩子放在自己眼皮底下,黏在自己身上,然后还对外宣称自己多么伟大。真没必要。这样的伟大,会让你的孩子越来越狭隘的。

鼓励孩子和爸爸玩,鼓励孩子和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姑姑舅舅玩。

孩子和其他人玩得越嗨,我们越应该为他高兴。

而且,附带一个额外收获,那就是我们的自由时间变多了,我们可以更好的拥抱我们自己的世界。和闺蜜喝喝咖啡逛逛街,自己看看书追追剧,不美吗?

千万别用“自我牺牲式”的看娃方式,除了感动自己之外别人都没感动。何必呢?

17岁哈佛29岁教授(11岁进哈佛21岁被关疗养院)(5)

(3)妈妈带着孩子走出家门,支持孩子发展“社会关系能力”

孩子两三岁了,妈妈就可以带着孩子出去多玩玩了。无论是亲戚家的孩子,还是邻居家的小朋友,都可以一起玩一玩。

但是,说到这里不得不提醒一点:这个时候不要心急,孩子的发展程度不一样,不可强迫孩子。

如果孩子躲在我们身后不敢走出第一步,我们要帮着他带着他走出第一步。我们走到别的小朋友跟前,和那个小朋友聊聊天,玩一会,孩子没准就能放松下来了。

千万不要在这个时候,不但不去帮助孩子,还在那里责备他:“怎么这么胆小?”你越责备,孩子越惶恐越自卑。孩子还没有做好准备的时候,我们除了给孩子做示范、提供接触机会之外,就是“静待花开”。

17岁哈佛29岁教授(11岁进哈佛21岁被关疗养院)(6)

我儿子小的时候就躲在我身后,见人不说话,也不和小朋友一起玩。有的邻居会直接说他胆小,我每次都会说:“他不是胆小,他就是还没准备好呢。等他准备好了,他就会了。”

我从没有因此责备过他,就是引导加耐心等待。

结果,到了四岁多的时候,儿子突然到了“花开”阶段。见谁都主动问好,和小朋友们玩得不亦乐乎。后来带着他出去旅游,在火车上能和前座后座的叔叔阿姨聊起来,还能和乘务员聊几句。

我当时笑着对老公说:“谁能想到小时候那么沉默的孩子,现在能这么健谈。”

但是,如果我在他不敢说话的阶段反复不停责备他,他或许永远也积蓄不到这么多的能量。因为我每一句责备,都在把他的能量往外倒。

17岁哈佛29岁教授(11岁进哈佛21岁被关疗养院)(7)

当孩子上学以后,遇到同学冲突、师生矛盾的时候,我们要给孩子正确的引导。

千万不要说什么“你到学校是去学习了,其他都不要在意”这样的话。这句话没有任何帮助,只会让孩子逃避这些困难,缩进课本和题海当中,只顾着学习,社会关系能力会越来越弱的。

成绩是提高了,可是以后的人生还很长,孩子们不能靠着分数去过人生,还是要靠良好的社会关系能力处理好不同阶段的各种关系,从而才能实现工作顺利、婚姻如意的美满人生。

——END——

作者:皓月长歌正面管教,家庭教育讲师。家有两只神兽,挑战不断,成长不息。所写文字皆出自个人学习实践,或有局限性,请建设性参考。如果你喜欢,欢迎关注我@皓月长歌正面管教,让我们一起拥有更好的亲子关系,成为更好的自己。

原创作品,抄袭必究。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