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满洲人是指哪里(逆向的民族融合)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下诏衣冠如唐,《明实录》中对此事有记载:

其辫发、椎髻、胡服胡语胡姓一切禁止。斟酌损益皆断自圣心,于是百有余年胡俗悉复中国之旧矣。

朱元璋这么做的原因,就是因为当时"胡风盛行",出现了大范围的汉人"蒙古化",比如"军民行礼尚循胡俗,饮宴行酒多以跪拜为礼"、用蒙古姓氏、说蒙古语、穿蒙古衣等现象,忘记了中华传统,于是朱元璋才拨乱反正,力图恢复汉家传统。

相比蒙古百余年江山,清朝不仅延续268年,而且还有明确的剃发易服等(满人同化汉人)举措,那么清朝汉人的逆向民族融合——"满洲化",又将如何?

清朝的满洲人是指哪里(逆向的民族融合)(1)

这个问题需要分为两个部分,即满洲体系内的汉人,与满洲体系外的汉人。

满洲体系内的汉人,包括汉军八旗、包衣旗人、以及地位更低的汉人,这部分数量极为庞大。

1644年之前,后金在辽东和清军五次入关劫掠,除了杀掉的之外,俘虏的人口不下于数百万。1644年之后,清军圈地令、投充法等,又抓了大量汉人成为奴隶,以及战争中的俘获之类。

《清圣祖实录》:诸王将军大臣于攻城克敌之时……多将良民子女,或借名通贼,或将良民庐舍焚毁,子女俘获,财物攘取。

这一部分被俘获的汉人,基本沦为满洲贵族或八旗官佐的包衣,一部分被称为"包衣旗人",一部分成为壮丁、"旗下家人"、"户下人"等。总之,满洲体系内的汉人,数量极为惊人。

清朝的满洲人是指哪里(逆向的民族融合)(2)

因为身处满洲体系之内,所以这一部分汉人非常容易"满洲化",除了剃发易服之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摒弃汉姓,改从满姓,二是学习"国语(满语)骑射",三是风俗习惯满洲化。

中国人讲究"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姓氏是祖先留下的,改了姓氏这是背祖弃宗的大事,但对于满洲体系内的汉人而言,这却是常见现象。

周义强,镶黄旗包衣管领下人,世居集屯地方,来归年分无考。其子噶布拉,原任护军参领;老格,原任主事。孙关保,现任二等侍卫。曾孙平安,现任郎中。玄孙爱星阿,现任护军校。

周义强是《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中记载的一个小人物,但连这样一个小人物,姓氏满洲化了,那么可想而知其他地位高一些的汉人了。更为重要的是,随着二三代人过去之后,这个家族就彻底满洲化了,忘记了曾经的身份。

清朝的满洲人是指哪里(逆向的民族融合)(3)

除了更改姓氏之外,汉人还有在"国语骑射"的满洲化。在这方面,主要是清廷有意推动。

1644年之前,清军入关劫掠时俘虏的汉人,满洲化非常严重。《广阳杂记》中记载:"满洲掠去汉人子女,年幼者习满语纯熟,与真女直无别"。

清军入关之后,更是有意推动"国语骑射",从顺治、康熙到乾隆,都大力推动这一点。

《皇朝文献通考》:汉军子弟学习清书,甚属紧要,令各在本旗就近之地,设立清文义学一所,于每左领下拣选一二人入学,专习清书。《大清会典事例》:其满洲、汉军旗分幼童,教习清书清语……皆教习马步箭。

对于汉军的满语要求,清朝一直有硬性要求,娴熟掌握满语者升官,不掌握者要受到处罚。不说康熙、乾隆年间了,即便光绪年间,还有这样的要求。比如1887年,光绪要求"向来汉军人员引见,应口奏清语(满语)履历"。

满化的前提,就是文化的认同,而语言是文化关键的载体。网络上有人说,清朝不推广满语,其实这是胡说八道,清朝一直在大力推广满语。

清朝的满洲人是指哪里(逆向的民族融合)(4)

如果说更改姓氏、说满语,可能还有一定的功利性质,毕竟这样可以得到荣华富贵,那么移风易俗,这就是典型的骨子里的满洲化了。

在移风易俗方面,出了剃发易服之外,还有两点极为重要:一是祭祀习俗,二是生活方式。

在祭祀习俗上,清朝时期的很多汉人家族,祭祀时出现严重满洲化,比如设香案,烧旗香,跳大神,以及跳大神时的装束和过程,都是满人的风俗习惯。如今,北方很多农村地区,还有满洲祭祀习俗。

在生活方式上,关外汉民谋生方式和满洲、蒙古一样,比如牧马放牛,采参打猎,侍奉家主(犹如沙俄的农奴);关内汉民,军官与满洲八旗一样,设立庄园,役使汉人包衣,几乎与满人没什么区别。尤其是清朝设立"满城",汉八旗与满八旗居住一起,更容易"满洲化"。

因此,到了康熙年间,汉军和汉人包衣已经基本"满洲化"了,与满人没什么太大区别。

清朝的满洲人是指哪里(逆向的民族融合)(5)

满洲体系内的汉人,出现满洲化可以理解,但为何满洲体系外的汉人,又出现大量满洲化呢?

其实不难理解,归纳起来,主要是三点:一者清廷推动,二者旗民有特权,三者这是终南捷径。

清朝建立之后,对于懂满语的汉人,往往会优先提拔,比如清初大臣王熙,就因能"以满语奏对",而深受顺治赏识,后来官路亨通,成为礼部尚书等要职。类似记载非常多,在这种氛围之下,自然会吸引很多汉人"满洲化"。

除了清廷推动之外,还因为旗民有大量政治特权,比如科举考试、为官途径、八旗土地、八旗抚恤,法律上是旗民(旗人与汉民)有别。旗人做官升官都很容易,至少是优先考虑,法律上旗民冲突,旗人是归满人管理,犹如后来租界的"领事裁判权"等,由此吸引了汉人满洲化。

因为前两点,所以加入旗籍(这个前提是必须满洲化),就成了很多汉人的目标。所以,电视剧里清朝皇帝赐给某个汉人旗籍,汉人感动流泪,原因就在于此,因为旗人身份代表大量政治特权。

清朝的满洲人是指哪里(逆向的民族融合)(6)

经过268年的强化,很多汉人已经丧失了本来的民族意识,彻底的满洲化了。清朝灭亡之后,这部分人仍以满人自居,建国后自报满族,成为满族人。如今,这些"新满族人",已经彻底认同自己的民族身份了。

一直以来,人们认为清朝是满人"汉族化",或汉人同化了满人,其实在清朝政治氛围之下,汉人"满洲化"情况更为惊人,只是对于这种逆向的民族融合,如今鲜有研究、鲜为人知罢了。

章太炎认为,普通话是"金元虏语",意思是满洲化的汉语。对于这一点,笔者无法判断对错,但北京话的确存在深度"满洲化"现象。另外还有如今的旗袍唐装,其实也是满洲服装。因此,中国的满洲化现象,比我们大家想象的还要深刻,很多如今已经成了习惯习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