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论坛全球年会开幕(稳中求进方法论)

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李愿 北京报道

12月20日,第十七届亚洲金融年会主论坛隆重举行,主题为“稳中求进方法论:责任金融久久为功”。银保监会首席检查官王朝弟,郑州市委副书记、市长何雄,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党委书记、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曹德云,工商银行副行长王景武,兴业银行行长陶以平,民生银行行长郑万春,邮储银行首席信息官牛新庄,蓝海银行副行长王业方,爱康集团资深副总裁周晓江等嘉宾受邀出席并作主旨演讲,天津银行副行长郑可、北京银行行长助理戴炜参与“构建敢贷愿贷长效机制 银行如何发力稳经济”对话环节。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副总编辑,21世纪报系党委书记、总编辑邓红辉代表主办方致辞时表示,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主要目标任务第一条就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呼唤高质量的金融。这需要金融业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大对小微、绿色、养老等薄弱环节的支持,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

此次论坛上,《中国金融行业发展趋势报告(2022)》、《2022年度21世纪金融竞争力研究》案例、《2022中国金融高净值客户健康绿皮书》等重磅发布。

不断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王朝弟表示,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是做好经济金融工作的方法论,金融工作运用好这个方法论,必须正确把握四个关系:一是把握好长期大势和当前形势的关系;二是把握好经济发展稳和进的关系;三是把握好金融发展和防范风险的关系;四是把握好对外开放和金融安全的关系。

“明年做好经济金融工作至关重要,银保监会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字当头,将稳中求进总基调贯穿于金融工作各方面,引导银行保险机构切实担负起新时代金融职责使命,不断增强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王朝弟表示,一是发挥金融逆周期调节作用,支持经济持续恢复;二是扛起高质量发展的金融使命,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三是切实履行金融安全责任,持之以恒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四是强化金融改革开放的担当,不断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何雄介绍称,近年来,郑州牢牢把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把构建良好金融生态、畅通政银企对接渠道作为重中之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迈上了新台阶:一是加快建设国家区域金融中心;二是持续深化“引金入郑”工程;三是大力开展“基金入郑”行动;四是全面做好普惠金融。

就市场较为关注的房地产市场问题,何雄表示,为破解该市房地产企业资金链偏紧、项目已售逾期难交付等现象,郑州多措并举、综合施策,用足用好国家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全力稳民生稳预期,确保房地产市场回归良性健康发展轨道。在各项金融政策的共同作用下,全市保交楼项目实质性复工95%以上,新增建成安置房2426万平方米,15万群众回迁新居;前9个月,全市商品房累计销售916万平方米,9月当月商品房销售103万平方米,环比增长24.7%;二手房交易面积53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85%,9月当月二手房交易面积7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3.46%。

曹德云表示,作为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责无旁贷。保险负债端、资产端和实体经济三者之间实现良性互动,为保险业全方位服务实体经济构筑了根本逻辑支撑。

“资金端,保险资管公司受托管理保险资金,通过资产配置投向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为保险资金创造长期稳定的投资回报;负债端,保险公司通过提供保险产品,为经济社会民生提供全方位风险保障,帮助实体经济防范风险、减少损失,提供有力支撑。”曹德云表示。

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王景武介绍,工商银行努力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贯彻落实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决策部署,坚决履行好国有大行的责任担当。如,近年来围绕“制造强国”战略,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制造业综合能力,有效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制造业贷款余额已突破3万亿元;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积极服务实体经济绿色转型,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绿色贷款余额达3.7万亿元,绿色贷款每年可支持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1亿吨。

陶以平表示,坚持稳中求进,必须与实践结合,落实到具体工作中、落实在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过程之中。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服务的主要供给者,如何在这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值得探讨。“研究、科技、风险、协同‘四个赋能’是兴业银行提升金融供给能力的有力法宝,也是兴业银行促进高质量发展需要长期坚持的方法论。”

“作为国内19家系统重要性银行之一,民生银行始终秉持‘服务大众、情系民生’的企业使命,坚持将服务实体经济、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主动融入服务国家战略,强化优质金融服务供给,不断加大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着力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郑万春强调。

牛新庄认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关键变量”,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对于金融业来说,发展金融科技有助于金融服务的重塑升级,也能进一步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近三年,邮储银行科技投入累计超过272亿元,占营业收入的3%以上,不断强化科技助推能力建设,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王业方表示,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银行业特别是民营银行,更应当响应国家号召,践行使命担当,发挥科技金融优势,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己任。当下,该行已经把支持实体经济、服务社会民生、践行社会责任贯穿于各个环节,深入践行国家普惠金融战略,为实体经济持续注入强劲动力,为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蓝海”力量。

构建敢贷愿贷长效机制

在“构建敢贷愿贷长效机制 银行如何发力稳经济”对话环节,郑可表示,要建立小微企业敢贷能贷愿贷的长效机制,首先要解决贷款难、贷款贵与贷款慢问题。之所以贷款难,是因为小微企业众多,但对众多银行而言,要获取他们的财务数据的成本并不低;之所以贷款贵,是因为小微企业缺乏足够的抵押物,因为适度调高贷款利率或许有助于通过贷款审核;之所以贷款慢,是因为银行需要更多数据维度评估小微企业经营状况与成长空间。

“为了解决贷款难贷款贵贷款慢问题,天津银行也采取多项工作,一是引导员工做到勤勉尽职,二是优化考核机制,比如加大对小微企业信贷的信贷考核权重,三是积极结合地方政府的扶持小微发展措施,提供更多元化的小微金融服务,四是强化金融科技运用,解决小微信贷的‘最后一公里’问题。”郑可介绍。

戴炜表示,为了构建敢贷愿贷长效机制,北京银行采取了众多措施,概括而言,一是积极发挥自身主体责任与国有企业担当,结合市场化原则,对具有市场发展前景与经济效益的优质项目提供金融服务支持,二是与特殊时期遭遇经营困难的企业共同携手渡过难关。

“在企业急需帮助的时候,我们提供雪中送炭般的金融服务,这不仅是在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也是在帮助银行自身稳健发展。”他强调。比如北京银行积极参与北京市相关部门推出的“金融纾困直通车”等政策措施,为遭遇经营困难的小微企业提供延长还贷与减免利率等举措,有效助力这些企业尽早摆脱疫情冲击恢复成长。

探索稳中求进方法论的同时,本次会议另有三项重磅发布,即《中国金融行业发展趋势报告(2022)》、《2022年度21世纪金融竞争力研究》案例、《2022中国金融高净值客户健康绿皮书》。

其中,21世纪经济报道高级记者杨志锦代表21世纪金融研究院发布《中国金融行业发展趋势报告(2022)》,报告指出,银行业发展正面临十大趋势,包括:营收、利润增速放缓;中收占比下降;代收业务生变;普惠金融减速提质等。

爱康国宾的周晓江发布并详细解读了《2022中国金融高净值客户健康绿皮书》,唤醒国内金融高净值人群对健康管理与疾病预防的重视,力争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真正实现健康与财富“同行”。

《2022年度21世纪金融竞争力研究》案例显示,工商银行获2022年度亚洲最佳商业银行、中国人寿保险公司获2022年度亚洲最佳寿险公司、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获2022年度亚洲最佳财险公司、微众银行行长李南青获2022年度银行家,农业银行、中国银行、邮储银行、兴业银行、星展(中国)银行获2022年度亚洲卓越商业银行。

更多结果请关注第十七届亚洲金融年会专题内容。

国际金融论坛全球年会开幕(稳中求进方法论)(1)

点击图片查看榜单↑↑↑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