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解封正文(解封重返武汉)

上海开往汉口的动车上,提示牌标注的时速是240公里,乘客却没感到颠簸。他们稀疏地散坐于车厢各个角落,或刷手机,或闭目养神,只有那桌边等待放凉的开水偶兴波澜⋯⋯2020年4月8日,遭受新冠肺炎疫情攻击的武汉重开城门,无数人奔向远方,也有无数人回到暌违已久的故乡。无论出城进城,目的只有一个——去接续一度断裂的生活。

为隔离凶猛的新冠病毒,1月23日10时到4月8日0时,得“中”独厚、素有“九省通衢”美誉的武汉毅然关闭所有离汉通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76天艰苦卓绝的战“疫”,以武汉市为主战场的全国本土疫情传播被基本阻断,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效。从雨雪纷飞的寒冬,到樱花绽放的暖春,这座在病毒攻击下巍然屹立的英雄城市迎来了重启与复苏。

路通了,更要让人心通,武汉战“疫”取得阶段性成果,靠的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靠的是“民心相通、万众一心”。艰难复苏的日子里,武汉人记住了疾病带来的伤痛,更记住“和衷共济、患难与共”的美好,他们相信人间温暖终将消除疫魔带来的隔膜,让心与心的沟通变成恢复生产生活的助推器。

正是乘着前文提到的那趟动车,新民晚报记者第一时间抵达武汉,走近那一个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市民,探寻他们执着前行的心路历程。

如果要用一段话来提纲挈领,那么下面这些文字或许是贴切的:

与其自怨自艾,就此消沉,不如现在上路。

不管有多大苦难,都要不断朝前走,

唯有不断前进,才能摆脱困境。

记住,翻越苦难的山,前方就是壮丽的明天。

武汉如斯,中国亦如斯!

武汉解封正文(解封重返武汉)(1)

01

踏进武汉城,记者的感受是“谨慎的放松”:一度清冷的街道上人气旺了,外卖骑手穿梭不停,车辆开始堵车,店铺门前排起长队。与此同时,严格的小区出入管理,进出要扫的健康码(有的要持通行证和复工证明),逐渐恢复的堂食,必备的口罩和测温枪……这些熟悉和不熟悉的生活片段,渐渐拼接起武汉之前的繁盛。虽不热烈,但足以唤起人们对生活的信心。

渐隐的痛楚

一度清冷的街道上人气旺了

熟悉和不熟悉的生活片段

正拼接起武汉之前的繁盛

步入武汉普通市民中间,记者的心情难以平复:他们经受过巨大痛苦,挺过最艰难的时刻,面对重新展开的正常生活画轴,所有人却善良地少谈个人痛楚,多讲感恩与奉献。“适当的哀伤是正确的,武汉人有哀伤的权利,”一位武汉医生告诉记者,“但我们更清楚,生命的主线是成长,而不是创伤,毕竟任何灾难是以人类的进步为结束,我们相信这一点。”

武汉解封正文(解封重返武汉)(2)

公交地铁重出江湖

哪天703路车又人满为患,又遇见桥上堵车,或许是另类的安慰。

为做好解除离汉通道管控后的交通运输保障,4月8日起,武汉恢复346条公交运营线路(航线)及若干条地铁线路。4月22日起,武汉公交集团所属的517条公交线路全部恢复运营。

武汉解封正文(解封重返武汉)(3)

▲ 4月15日,武汉公交703路司机李涛回想起疫情的日日夜夜,感慨万千 

在汉口火车站广场,记者完成扫健康码和测体温程序后,登上一辆703路车,车上只有四五个乘客,坐上去挺宽敞的。开车的司机叫李涛,他有着15年驾龄,“您开公交车,天天见这么多陌生人,加上可能有无症状感染者存在,怕吗?”到达终点站后,记者总算有机会提问,“怕么事咧,大家都按防控制度走就问题不大,没人坐车,我才怕!”在李涛眼里,哪天703路车又人满为患,又遇见桥上堵车,或许是另类的安慰,“这些平时心烦的情况,现在倒觉得好亲切哟”。

尽管是位有些粗线条的司机,但不经意间的刺激,却能打开李涛的记忆匣子。“现在公交车上,是一名司机加一名安全员的配置,确保扫码乘车。”李涛说,4月12日早上,车进站后开门,有位老婆婆冲上来,她既无手机,又无健康证明,只是反复求司机帮忙,把她送回去,李涛一下子蒙了,按照规定,这是不允许的,况且车上还有十来个急着上班的乘客,他和安全员苦口婆心地交涉了5分钟,才算让阿婆回心转意,自行离去。望着老人的背影,李涛的思绪已无法停留在当下。

703路是武汉十条通宵公交班线之一,穿梭于汉口火车站和武昌珞喻东路高坡店之间,“单程1小时16分,32站”,在李涛眼里,路上哪里有沟,哪里有坑,“闭着眼就知道”。新冠肺炎疫情袭来,李涛的工作受到剧烈冲击。1月23日封城,703路车入库收线,“我一开始有点意外,多少年了,终于碰到不出车的春节。过去大年三十去出车,全是中班,整整要12小时,现在可要放松放松”。

身体的放松,却伴随着内心的波动。各种疫情消息传来,特别是当医生的妻姐说“我已经一个月没下火线了。”李涛的心不安起来。“拉开窗帘,看到街上、江上、天上没有交通工具了,说无所谓,那真是假话。”那一刻,他开始盼望重摸公交车方向盘。“我开703路都成职业病了,交班后开私家车回去,总是不自觉把车往右靠,还学着公交车靠边停站。”

703路F1是这样开出来的

公交车上了高速,时速抬到80公里,谁叫我接的是‘最美逆行者’呢!

1月30日,有些忐忑的李涛接到单位通知,要他进备勤组,每天早班和中班各两人,“其实,路上已没有乘客可拉,我们还好奇备班去拉什么?”李涛对记者说,“最冷的那几个晚上,在起点站值班室里,偌大的火车站广场上,掉根针都听得见,我从没见过这种样子,说不伤心是不可能的。”

2月4日晚,期盼的任务来了,李涛连开两趟703路车去天河机场,“那真是逆天的路线,公交车上了高速,时速抬到惊人的80公里,这才是名副其实的公交F1,”提及这一平日里“自找罚单”的开法,李涛自己都觉得诧异,“谁叫我接的是‘最美逆行者’呢!第一趟接的是呼和浩特援鄂医疗队,把他们送到亚朵酒店,然后再返回去接海南医疗队,送到市委党校。公交车和正宗机场大巴排成一溜,好不壮观。”原来,在武汉交通工具最紧张的时刻,公交车也被用去接运援鄂队员和医用物资,“这些外地医护人员走得急,有个海南女护士一上车就问,‘师傅,武汉哪有卖厚衣服的,我没带。’我当时语塞了,这时候武汉哪有开门的服装店哟。”但李涛相信,这绝不是无法解决的问题,整个国家都动员了。

武汉解封正文(解封重返武汉)(4)

▲4月22日,武汉公交、轨交全线恢复运营

相比武汉私家车主,公交车司机从最初的忧虑到后来的“心气足”,其实也折射出武汉抗疫形势总体向好。“3月25日,我被车队叫回去,继续开703路,只不过以前司售一人的安排调整为司机、安全员各一名。”李涛说,“武汉抗疫成果来之不易,保持它不受影响,就是对我们在封城中付出的努力负责。”这位司机还表示,挺爱看徐峥拍的那部有武汉镜头的电影《人在囧途》,但就刚过去的日子而言,“回首不是囧途,向前全是征途”!

“灵芝大夫”再见了

现在都不敢随便上网,最大的遗憾是自己没能和爱妻多拍些合影。

同样是车,两岁多的小家宝随时可以把玩具车搂在怀里,可他总有个疑问,给自己买了这么多玩具、总陪自己玩的妈妈为什么还没回来。面对孩子的提问,父亲吴石磊的心总会揪起来,因为母亲夏思思已牺牲在抗疫斗争中。“我到现在都不敢随便上网,每每出现‘夏思思’的名字,心里就痛一次。”吴石磊说,最大的遗憾是自己没能和爱妻多拍些合影,“我们总觉得自己年轻,人生还很长,要把镜头多留给亲人和风景,自己拍照还有很多机会。”

这对医生夫妻相识于大学,2014年喜结连理。两人举案齐眉,却聚少离多,用夏思思同事的话说:“医生两口子,见面的时间比同事见面都少。”所以,他们非常看重周末和节假日,那是“生活里的钻石”。

“我至今忘不了思思身上那伟大的母爱。”看着活泼的小家宝,吴石磊忆起夏思思怀孕27周时发生破水,面对医生给出的建议,她选择了痛苦的保胎——躺在床上十天纹丝不动,避免因腹压造成新的羊水破裂,让胎儿继续发育。“这种爱不止于家人,还有那些不相识的人。”吴石磊说,在蔡甸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当医生的夏思思主要接待老年病患,经济条件一般,膝下子女多在外打工,“他们把思思当亲人,甚至成了粉丝,没别的,思思看病认真,又关心病人,碰上住院的老人,跑个手续,协助打饭,分享点水果零食,是常有的事,就像对待自家人”。久而久之,不少老病患都不把夏思思当内科大夫,干脆当成“灵芝大夫”,什么毛病都找她,但她依然耐心地把患者引到专科去诊治,“夏医生,你真好。”朴素语言里,其实蕴含着深深的信赖,也是扎根在每个人的心中。

治疗痛苦的是温情

等孩子长大,我会告诉他母亲是因为大爱离开的,是值得传承的东西。

今年春节前,吴石磊本打算带上妻儿回沧州老家看望父母,没想到情况有变,1月中旬的一天,刚到家的夏思思接到电话,得马上赶回医院,“新增病人很多,科室要去增援”。此时,发热咳嗽的病人越来越多,医护人手紧张,无论夏思思还是吴石磊所在的医院都承受巨大压力,在不同医院的休息间里,两人只能偶尔语音聊天,第一聊的是孩子,哪怕再累,夏思思只要一说到家宝,言语中就流露出开心,“我们也谈到个人防护,但不多,也比较泛泛,毕竟大家都是医生。”吴石磊说。

武汉解封正文(解封重返武汉)(5)

▲4月15日,和记者谈起爱妻夏思思,吴石磊流露出许多不舍

那段时间,医院超负荷运转,发热病人持续涌来,“发热门诊的留观室已经饱和,医院里戴口罩的人也变多了”。1月19日,吴石磊一上班,突然接到妻子的信息,说她发烧39℃,因与发热病人有接触史,被立即安排住院,初步检查反映疑似感染新冠肺炎。2月6日,吴石磊准备上抗疫一线,和妻子通了话,已不能下床的夏思思提醒他注意防护,加强营养,“我嘱咐思思要配合治疗,心情乐观些,身体会好起来的”。

吴石磊回忆,那一天,妻子的情况比较稳定,认为能挺过这一关。万万没想到,2月7日,夏思思病情急转直下,出现昏迷情况,经多方全力救治,但仍无法挽回,23日,年仅29岁的夏思思停止了呼吸。“她走的时候,我们实在接受不了,思思基本没留下什么话,而家人又没能来照顾,也没能见到最后一面。”好长时间,吴石磊和家中老人陷入无尽的悲痛中,只有小家宝好奇地望着大人,“到底怎么了”。

武汉解封正文(解封重返武汉)(6)

▲ 吴石磊与夏思思的合影

失去亲人的痛苦,真正的治疗不是药品,而是温情的介入。妻子的照片、遗物让吴石磊陷入对过去的追思,无法释怀,后来在援鄂医疗队心理干预下,吴石磊努力把注意力放到孩子身上,多让孩子的纯真弥补妻子逝去的伤痛。夏思思牺牲后,从医院到省里都给予吴石磊一家巨大的关怀与帮助,“省妇联主席来到我们家,她真诚地说自己也是母亲,我们不会让英雄寒心”。在物资那么紧张的条件下,吴石磊所在的武汉第四人民医院工会千方百计给孩子弄来两箱奶粉,当年的大学同学也纷纷给予帮助,吴石磊没有感到孤独,更没有从社会孤立出去。“我会在孩子长大后告诉他一切,告诉他母亲是因为一种大爱离开我们的,这是生命最可贵的地方,是值得你传承的东西。”

“距离中的美”让人动容

大年夜本来亲友都要过来守夜烧香,都没能来。父亲说,没事,都能过去,只要自己的精神不垮。

猖狂的疫毒面前,武汉人确曾有过紧张,但没有吓倒,无论医生还是普通市民,“绝望”二字很少被提及。

美丽的东湖之畔,有座宜读宜茶宜餐的欢喜小院书吧,那是“60后”朱卫红的杰作,“关于店名,闺蜜帮我出主意,叫‘欢喜’,意思要‘悦人也悦己’。她们知道我经过很多风雨,还生过一场大病,许多都看淡了,那就多做点‘众乐乐’的事”。很快,小院为朱卫红结下许多善缘,附近医院的医生来这里聚会,“当时开玩笑,‘来小院吃道菜,就离医院远条路。’这是祝福健康的意思”。

2019年,朱卫红的生活还是被打破了,先是母亲离世,让她更关切父亲的情绪,店里的事管少了,还没到年根就早早歇业,以便安排家人过个祥和年。但新冠肺炎疫情出现,武汉进入“非常时期”,“望着空荡荡的街面和远处浩瀚的东湖,心里挺不是滋味。”忆起封城最初两天,朱卫红有点失落。按照本地习俗,作为母亲故去后的头一个新年,大年夜是要烧新香的,且新香不能断,要烧过深夜24点,“本来亲友都要过来守夜烧香,但为了避免风险,大家都没能来,微信成了寄托思念的途径。当晚,我陪父亲喝了点小酒,他说,没事,都能过去,只要自己精神不垮!”

“父亲是个大喜大悲都能保持平静的人,而且他经常说,多帮助别人,能得到更大的快乐。”朱卫红通过电视和手机了解抗疫进展,而朋友圈里不断刷着谁到了前线,谁当起物资保障的“哆啦A梦”,一种做点什么的欲望充斥全身。“电视里,武汉的医生已处于体力精力极限,而从外地赶来的医生连饭都顾不上吃,你能坐得住吗?”1月25日(大年初一),她加了好几个为医服务的志愿者群,“武昌黄鹂路上的欢喜小院,就是东湖边上,我们有人有东西,给哪个医院做盒饭方便呀?”这种大喇叭式的广播,很快得到回应,餐饮同行“秒转”中南医院科室的需求,朱卫红很激动,“我们离得最近,这样饭菜制作有时间,而且路上暴露也少,更重要的是,那里的医生是我的熟客,很信任欢喜小院”。

从1月26日开始义务送餐,欢喜小院呈现出别样节奏。基于每顿“两荤一素一水果”的标准,朱卫红团队变着法地搭配菜式,“我先拿出家里囤的土肥肠应急,后来买到羊肉,就做羊肉烧胡萝卜,买到牛肉,就弄洋葱烧牛肉块,”至于资金投入,朱卫红觉得这时候该洒脱些,“我们尽自己的心,改变不了大局面,就做好自己的事情。”

出于安全起见,中南医院派车来取餐。大家“口罩以对”,也不去握手,但“距离中的美”却让人动容。朱卫红展示了自己给医生的留言,“饭吃不好,你们哪有多大劲去治病啊。你们莫放心上,你们只要需要,我就继续送”。有个医生幽她一默:“朱老板,这么好吃的饭,等疫情过去后,我们还想长期订,价钱莫样算啊?”

“你觉得多少钱?”

“你看着办。”

“哈哈!”

忙碌的日子里,朱卫红偶尔在饭店员工群晒些送餐的画面,放上几句肺腑之言。“今后日子里,我们要珍惜缘分,大家都开开心心地生活。”在朱卫红的留言后面,出现一个员工的话:“想想和你吵过的架,很后悔,等再见到你,我要好好抱抱你,朱姐。”朱卫红相信,疫情过后,人和人交往的心态会发生微妙的“化学反应”,“传递爱,比什么都重要”。关于大年夜没能与亲友一起给母亲烧上新香,朱卫红觉得自己得到了更值得珍惜的“心香”。

武汉解封正文(解封重返武汉)(7)

▲4月24日,汉口江滩,一对戴口罩的夫妻走过雕塑,圆圈后面在建的高楼是武汉绿地中心

记者手记

深沉·深爱

走出“封城时光”的武汉,在原本美丽的容貌之外,还多了一份深沉。

其实,记者抵达时,不少媒体同行已离开武汉,或正打点行装,奔赴新的热点。这是信息无处不在的时代,关于武汉抗疫的报道不少。可或许,诉说“武汉英雄之城”的故事才刚有头绪。

登上703路公交车,坐到援鄂医疗队员坐过的位置上;见到抗疫牺牲烈士的丈夫,在他们家小区院子里坦诚交流;来到欢喜小院,把采访笔记放在曾摆满支援医院的餐食的桌上;乘着地铁奔赴远郊的佛祖岭,聆听居民在那“不平凡的76天”里的付出……真实而全面的武汉人形象让你无法自持,不仅有“痛失亲人”的哀伤,更有“生命战胜死亡”的史诗,缺少哪一部分,讲述都是不完整的。就像欢喜小院店主朱卫红对记者说,“谢谢你们在此时能来武汉,愿意花这么长时间听我说过去发生的事,武汉不容易,这个国家更不容易”。

《世界是平的》一书的作者弗里德曼去年提出了一个新概念,当世界因信息技术变得“越来越平”后,下一个阶段是“越来越深”,希望用更深度的观察和报道,来更接近事实原貌与本真。

与刹那烟火相比,头顶温婉而长明的月光,会让人觉得更自然而然。

02

武汉发生过“战争”吗?若狭义地把人对人的进攻视为战争,那么城市景观、主体居民构成大体未变的武汉确实不算,这场因新冠病毒在人际间传播所形成的进攻,科学的定义叫作疾病。可如果对两者进行比较,不难发现有太多类似性,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就是一场前所未见、全民动员的“生物界战争”,而其中那些与生命根基、集体记忆、城市命运等建立关联的故事,终会让尘埃落定,让事实还原,让历史定格!

武汉解封正文(解封重返武汉)(8)

▲ 一件满是上海医护人员签名的防护服

难忘的战斗

踏上曾经封闭的离汉通道

共同的战疫记忆浮现眼前

救治!救治!

血液透析治疗是延续生命的“加油站”,透析患者必须每周两三次来医院,风雨无阻。“在交通不便,物资紧缺的时刻,我们体会到什么叫洪峰叠加。”

4月24日中午,阳光透过窗台,洒进同济医院血液透析中心的休息室,刚送走头一班透析病人的医护们高兴地拿起点好的饮料,护士左梅迎洗净双手,摘下口罩,喝了一口喜欢的蜜桃乌龙奶茶。“我们不是因为渴去点饮料,而是感受久违的放松,”说着,左梅迎笑着晃了晃茶杯,“消失了好些天的下午茶时光能回来了,安逸而美好。”就在数小时后,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副司长米锋宣布,随着最后一例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治愈,武汉重症病例实现了清零。

纵观抗疫期间的武汉医护力量,不能简单地把针对新冠肺炎患者的急诊科、感染科、呼吸与重症、ICU、影像科、麻醉科室视作一线,其他战友同样承受巨大负荷,他们犹如“鸟之两翼”,竭力守住所有防线。封城期间,50多人的同济血透中心团队承担了双重责任,为门诊维持性透析患者服务,并成立了新冠救治护肾分队,给危重新冠肺炎患者提供特殊血液净化治疗。体重才90斤的黎双双,得知护肾分队急需人手,遂于1月28日要求上火线,童辉护士长考虑到她身体较单薄并未立即批准,“护士长,我身体可以的,请相信我可以完成任务。”看着黎双双坚定的眼神,童护士长说:“安全回来!”“直到现在,双双仍坚持在一线,我们等她回来一起喝奶茶!”左梅迎说。

血液透析治疗是延续生命的“加油站”,透析患者必须每周两三次来医院,风雨无阻。“在交通不便、物资紧缺的时刻,我们体会到什么叫洪峰叠加。”护士长童辉告诉记者,大年初一和正月十五,同济中法、光谷两大院区相继变为新冠肺炎定点医院,那里的透析病人要转到本部来,而兄弟医院的患者也要过来,透析人数增至300余人,是平时的三倍,“每个透析患者几乎都有家属陪同,等于额外人员也翻了三倍,他们往返于医院和住家,不确定因素增多,血透中心的感染控制变得严峻”。童辉知道,面对传播途径不明的病毒,血透中心要形成“全金属外壳”,“中心每个人,从医护到保洁,从患者到家属,都要成为‘战士’!”

武汉解封正文(解封重返武汉)(9)

▲ 2月2日,雷神山施工现场,东方装饰指挥员用简易喇叭指挥施工

1月的最后一周,血透中心竖起三道防线。第一关在候诊大厅,核对患者及家属身份信息,测量体温,中心要求陪同家属要固定。第二关是门口预检室,所有设施都要先用紫外线照射一小时,确保完整消杀。第三关,当病人进入透析室,治疗中还要巡回测量体温,医生会再次确认病人的接触史、近期家居史,有没有发烧、腹泻。童辉介绍:“我们不断改进防控细节,停掉中央空调,定时开窗通风都是常规操作。根据最新防控指南,我们不断完善人员管理流程,新的制度出来,不仅工作人员要统一调控,病人和家属也须按令行动!”“当时天气较冷,没有中央空调不说,还要开窗!我们可为病人保暖想尽了法子,令人高兴的是,患者没有一个感冒发热,要知道他们都属于易感人群!”左梅迎说。

作为慢性病患者,血透患者的口服及注射用药也不能停,但他们去门诊拿药,会增添感染几率。童护士长和大家研究后,决定代为患者拿药,然后一一消毒装好发给患者。有些老龄患者的药一次记不清,要拿两三次,一位阿姨不好意思地跟拿药的护士杨瑞说,“杨老师,给您添麻烦了,您都五十多岁的人了,为我们一天跑两三次,真是特别感谢!”“大家平安,才是我们最想看到的!”

有段时间,武汉最难买的是N95口罩。普通市民没有口罩,可以呆在家中,但透析患者不行,他们没有口罩怎么出门?很幸运,同济血透中心收到捐赠的口罩,防护效果等同于N95,“我们给每位患者发一盒(20个),勉强够这段疫情严峻时期的出行,”左梅迎说:“按常理,患者会乐于接受,可偏偏碰到一位‘怪阿姨’。”原来,阿姨得知这属于高级防护口罩,又不勒耳朵,戴着舒服,她便急着推辞。

“您为么事不要?这是最好的,比我们用的还好!”左梅迎解释着。

“这么好的口罩你们用沙!我一个老太婆,随便用个口罩就够了!”

话刚出口,左梅迎和同事一下子竟无语凝噎。“你知道吗,聋哑的患者给我们写下‘感谢你,新年快乐’;中午透析的患者吃不上饭,旁边病友会主动送饭照应;收入不高的保安师傅、护工师傅、保洁员阿姨一天不落地跟我们共守阵地……这一切,不正是人性光辉在闪耀吗?这次抗疫,中心所有医护全员加班,虽然抱怨过累,可没人去请假,因为让我们坚持的,就是我们最爱的病人!”望着那杯奶茶,左梅迎说:“我们是平凡的,因为职业,让我们在特殊时刻显得不那么平凡。但我们更感谢病人,是你们让我们看到生命里最璀璨的光芒,更教会了我们人世间的美好!”

病床!病床!

十个昼夜,火神山、雷神山双双落成。建设者说:“那些直播机器就架在工地旁,清晨经过时,我们偶尔朝摄像机吼几嗓子,既透透气,又露露脸。”

武汉抗疫最初阶段,解决病床缺口是首要问题,与日俱增的感染者、重症病人,像“堰塞湖”一样悬在城市头顶,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危难时刻,武汉动员,全国动员——十个昼夜,火神山、雷神山定点收治医院双双落成;一个月内,80多家定点医院完成改造,16家方舱医院完成改建,增加6万多张床位,满足了不同时段患者救治床位的需求。曾经最高峰一天新增13436例确诊病例的武汉实现了“应收尽收、应治尽治”。

已回到中建东方装饰武汉办公室的彭中飞、陈向军和廖军辉,难得一起吃午饭。说是一起吃,其实三个人隔得老远,要靠大声喊着才能对话,“我们在雷神山就是这样吃饭,避免飞沫传播。”

武汉解封正文(解封重返武汉)(10)

▲ 4月14日,武汉雷神山医院患者清零

忆起当初,三个人都用了“十万火急”这个词。在雷神山医院,东方装饰负责室内装修,“我们需要架空地板8000平方米,PVC地胶近3万平方米,瓷砖5000平方米,即便没有疫情,武汉本地储量也不够。更棘手的是,因为过年不少施工工具都找不到。”陈向军提到,上海总部直接拉起线上保障群,“让所有供货商和仓库报数字,谁有现货?谁能立即发货?不许讲条件!”1月29日接到入场装修任务,总部30日发货,31日到位,“雷神山医院的首批PVC和架空地板里,一半是靠上海和江苏支援的”。

物资紧张到何等程度?项目负责人彭中飞说,连进工地必备的安全马甲、安全帽都不够。公司先拿自有项目开刀,把物资转往雷神山,同时联系供应商调剂,“这些老板没一个打磕巴的,甚至因保管员出不来,直接陪建设者去自家仓库撬大门拉东西”。

“你看过直播吗?”陈向军问,他指的是雷神山建设直播,记者点头。“那里面就有我们。”陈向军自豪地说,当吊车吊装模块化板房时,内饰施工队正趟着泥路奔向工地,“那些直播机器就架在工地旁,清晨经过时,我们偶尔朝摄像机吼几嗓子,既透透气,又露露脸。”曾有网民对人工扛运东西进工地不解,“什么年代了,难道汽车不够用”?作为现场施工指挥员,廖军辉解释,“外面运来的建材,还要经过堆场到工地的过程,单程就4公里,而施工区域及运输通道是有限的,得先满足板房安装,别的材料只能以‘二次转运、灵活穿插’方式来满足施工进度,况且路面又没硬化,只能靠人力搬运”。

雷神山医院是特别的,2月8日还没弄完就进病人了,意味着现场出现“污染区”。“工人中确实有紧张情绪,”彭中飞没有回避这一点,作为党员,他带领突击队担起冲锋责任,“这时候,自己的生命已不光属于自己”。但抢工期不等于蛮干,“所有区域都有测温、勤洗手、勤消毒、戴口罩”。他把突击队分成几个小组,一个组长只盯相应区域的施工人员,“点对点”统一管理。交付医技楼前最后三天,彭中飞指挥屋顶、地面、墙壁交叉施工,饭直接送工地,晚上带头值班,最终啃下“硬骨头”。

陈向军告诉记者,“以往按图施工,门窗都是标准化的。可现在有什么装什么,后方拿什么规格的门来,我就得现场按规格变更设计。更重要的是,必须严防交叉感染,我发现原方案里的卫生间不太合理,经沟通决定把沐浴区与洗手盆换个位置,避免洗澡时水溅到门后,流进病房里。”

2月20日,雷神山医院整体交付,彭中飞带着满身征尘的同事步出大门,刚好遇见成群的外地援鄂医护进院。不知是谁先喊了一嗓子:“你们是哪里来的?”“我们从辽宁来的!”“我们从广东来!”“我们从上海来!”“你们辛苦了!”“你们也辛苦了!”……南腔北调,爱尽在其中!

驰援!驰援!

酒店整整为四支援鄂医疗队服务了83天,主人、客人已分不太清,“我想,用家人来称呼更准确。”采访中,一位酒店工作人员这样说。

采访中,记者遇到的驰援者也好,受助者也好,都有一颗感恩的心,从哲学意义上说,他们都抛弃了“我”的概念,取而代之的是“我们”。“所有做的一切,是为了我们!”参加上海第一批援鄂医疗队的呼吸内科医生、周浦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李晓宁便如是说。

大年三十,才下班的李晓宁就接到通知,从医院直奔武汉,“离开上海有点匆忙,但我不慌,我把这当成换个地方工作,就像士兵去打仗。当然,我对家里是有些牵挂,孩子今年要中考,家里事也多,现在只好让老公(也是医生)多承担些。”她所在的医疗队是去支援收治新冠患者较多的武汉金银潭医院。“路上,大家心里确实有些忐忑,因为那里传言情况挺严峻,”等到了那儿,大家明白,眼前的确是场硬仗,“光该院负责重症患者的北三病区,六个医生、二十几个护士工作到了极限,外科医生都顶上去了。”根据安排,上海医疗队负责北二、北三病区,而解放军医疗队承担南楼几个病区的任务,与当地医护人员构成“战疫联合部队”,“我们不仅来了呼吸科、重症等专家,还来了感染控制医生,在医务人员防护方面有了加强”。

李晓宁自己的排班基本是六天一轮,包括一个4小时的早班,一个10小时的日班,一个将近15小时的夜班。“尽管人手增加了,但要做的事还是太多了”。她描述了一个早班标准作业流程(SOP):上午8时前,穿戴一切内层工作服(包括口罩帽子),到办公室让他人交班给自己,先了解本病区病人特别是危重病人情况,传达精神,总结治疗经验。交班后便是查房,医护人员穿戴好隔离衣、防护服、护目镜、手套、鞋套等,经半污染区、污染区进入病房,因为是重症病区,多数患者用了无创呼吸机,医生仔细地查看病人,并根据情况调整呼吸机。完成查房后,先到污染区脱掉外层防护衣,再在半污染区脱掉内层防护,消毒洗手(整个路线都是单行道)。回到办公室,大家分组讨论病情,开医嘱,写病程录,收治新病人,并且挨个给病人家属打电话,介绍治疗情况,最后是和夜班同事交班。

直到3月31日离汉前,李晓宁和同事随时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因为设备器材增加,处置临时情况(如抢救危重病人)给力多了。“北三病区有30张病床,少数患者是30岁左右,七八十岁的较多,患者中昏迷的占少数,哪怕接着呼吸机的人大多也能说话,再不济就打手势,”李晓宁强调,“武汉话好懂,沟通没有障碍,上海专家在抢救危重症患者时进行气管插管,甚至使用了ECMO(体外膜肺氧合)。”

李晓宁不想多谈工作的劳累,但每每说起武汉人民的恩惠则意犹未尽。“常有陌生人给我们送东西,酒店里留守的几个服务员什么事都抢着做,让我们一门心思去治病。”有个菜农秦师傅,经常冒着寒风,骑了40公里的电动车,把自家蔬菜送到酒店,“希望我们吃到湖北特色菜,更有劲去救人!”

记者找到李晓宁下榻过的武汉卓尔万豪酒店,在公关经理许舒娟指引下,来到她住过的房间。“那些天里,援鄂医生最盼望的是睡觉。”当时,医护人员两人一间,而他们在同一班次的情况又少,和李晓宁住一起的护士就经常上夜班,她很照顾李医生,每次回来都轻手轻脚,而且只开卫生间的灯,生怕打扰。“有位客服人员打扫房间时,意外发现正熟睡的医生,他还穿着外套,连手套都没脱。这位大姐悄悄退出来,她后来说,看到这些为武汉拼命的人,自己再累也要服务好!”

据统计,酒店整整为四支援鄂医疗队服务了83天,主人、客人已分不太清,“我想用家人来称呼更准确。”采访中,一位酒店工作人员这样说。酒店餐厅副经理姚喆远提供了细节:他发现每天都有上海女医护人员拿几颗糖走,以为她们是自己吃,可后来聊天才晓得她们是给病人带一点,因为病人老觉得嘴巴苦,吃了点糖后,不仅胃口好些,精神也强些。于是,每当有医护用纸巾包糖时,姚喆远都会主动拿盒子给她们打包,多带点给金银潭医院的患者去。住这里的医疗专家也很关心酒店员工的健康,好几次用餐,多位专家放下筷子,不厌其烦地教酒店员工如何正确放置口罩。正是这样专业的意见,有效保证了用餐及服务人员的健康安全。

上海医疗队离开时,酒店同事依依惜别,他们不仅感佩医疗队员的奉献,也为他们平安凯旋感到高兴。酒店也收到特殊礼物——一件上海医疗队员签名的防护服,这件礼物将始终为酒店带去力量和温暖。

社区!社区!

已回到原工作岗位的梁海斌相信,“一个社区常态化防控机制和队伍正在形成,我们有充分把握巩固疫情防控战果,确保不反弹、不逆转。”

众所周知,防治传染病三大原则——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都与社区管理相关。在疫情防控另一个前线,武汉广大社区工作者同参与社区防控的下沉党员、志愿者一道,形成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强大力量,彰显了人民战争的伟力。记者接触到湖北省人大代表梁海斌,从2月11日到3月27日的46天里,他带领下沉党员突击队进驻张北社区,从事疫情监测、出入管理、宣传教育、环境整治、困难帮扶等工作,为遏制疫情扩散蔓延、保障群众生活作出贡献。

“我的家在武汉最繁华的江汉路,当封城所带来的安静降临时,其实内心很受打击。”梁海斌叙述着心境的变迁,来到张北社区时,巨大的难题陡然摆到面前,“社区才成立,社区主任和管理人员不足十人,可社区有24栋楼,4000多户,万余人,人员组成多为拆迁户、公租户,老龄化明显。这个社区通道多,流动量大,要管理社区,首先是控制人员流动”。没有工具,梁海斌就配合社区、物业人员,用路牌、栏杆、自行车围起来,“当然,最有效的是派人坐在板凳上,拿着旗子把住路口”。那时候,自称“蓝衣卫士”(穿着一次性蓝色雨衣)的工作人员反复劝阻居民不要随意外出,“可老年人防护意识差,又有侥幸心理。平日路都走不动的婆婆,拄着拐杖去搬自行车,好出去遛弯,我们拦下来,她却说生命在于运动,出来转转难道能把命丢了……”这一切,直到2月14日把简易阻拦物换成蓝色围板才有改观。

武汉解封正文(解封重返武汉)(11)

▲ 4月14日,楚河汉街汉秀剧场会打出“白衣执甲”“逆行者出征”

面对疫情,社区工作不能光是简单的“堵”,更需要科学的“疏”。根据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的规定,再结合社区自身情况,张北社区形成“一家一户三天可派一人出门购物”的方案,要做到这一点,须先采集居民数据信息,上楼逐户排查人员信息,从而做到心里有数。“我们是每天按照五百户的进度登记,那时候物资紧张,防护服就那么几套,而作为党员,大家都争着穿这套防护服上门登记,为的是把安全留给战友。”直到现在,梁海斌都非常感激队友努力,更赞叹社区居民态度的转变,“有户聋哑人,我们怎么敲门都不开,好不容易才弄到他的手机发信息才联系上。为防止别的工作人员遗漏这户人家,我们特意在其房门上贴上‘此房间居住聋哑人,请多敲一下门’的字条”。

正是在社区干部、下沉党员和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张北社区管理有了显著变化,居民足不出户,就能通过网上登记、打电话等方式实现团购,“3月1日下午,兄弟省市支援的蔬菜瓜果整整运来七车,卸、分、送全是社区服务团队来搞,居民老远看见了,就在阳台上给我们鼓掌,说辛苦了。哎呀,那一刻,我们心里全是暖流”。

把真心掏给居民,得到的也是真心。好多次,蹲守楼栋口的工作者碰到“高空抛物”,有个下沉党员听见头上喊‘师傅,接着’,哗地掉下一包东西,里面却装着面包牛奶。志愿者李昆伦的经历更奇特:那天中午,他正在10栋1单元驻守,突然楼里来了对小夫妻,他们说,看着志愿者为大家搬菜、代购日用品、买药,自己也想不出什么致谢的,就把家里舍不得用的三个医用口罩和一个N95口罩送来。当时居民有普通口罩就不错了,却有人把最好的口罩给自己,李昆伦想拒绝,可人家塞过来就跑上楼了,他都没跟上,不知道是楼上哪一户送的。

截至4月19日16时,武汉市无疫情小区累计7076个,占比99.6%;无疫情社区累计1379个,占比98.1%;无疫情村(大队)累计1943个,占比100%。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社区防控组相关负责人指出,武汉疫情防控正从应急向常态化转变,社区仍是疫情防控的重要防线。已回到原工作岗位的梁海斌相信,“一个社区常态化防控机制和队伍正在形成,我们有充分把握巩固疫情防控战果,确保不反弹、不逆转”。

03

饮食,一种通过舌尖传递的文化,既普通,又率真,更动情。这些天,记者穿过鄂A牌照的车阵,听着此起彼伏的汉腔,闻着苦辣酸甜的味道——这是烟火气在封闭了76天的武汉逐渐铺陈,它的“生活大秀”正细腻而优雅地呈现出来,告诉所有人——这是一座不可战胜的城市!

不冷的炉膛

餐饮小吃重燃烟火

武汉人“熟悉的味道”都回来了

武汉解封正文(解封重返武汉)(12)

▲ 4月18日,武汉粮道街上的一家热气腾腾的早点店

“面窝婆婆”她没有走

网红“面窝婆婆”据说是因新冠肺炎去世。可只要街头的炉膛不冷,“面窝婆婆”就不会走,只要炸面窝的吱吱声不停,那就是熊阿姨在跟我们聊天。

武汉人的一天,得从“过早”算起。

4月中下旬,记者尽可能让“过早半径”覆盖到武汉三镇,热干面、面窝、烧麦、豆皮……反正想得到的花样确实都见到了,可只有你排起“准北欧式”的长队,拎着本该堂食才过瘾的早点,着急忙慌地找个僻静地才能塞进嘴,你才会明白,总在味道世界里“劲舞”的武汉饮食圈,正以不熟悉的“慢舞”迈开生活的新一步。

一个落雨的早晨,记者来到沈阳路,路边的早餐店如珍珠般点缀于某个不经意的角落。记者不停与行人错身而过,只为快点找到熊阿姨的早点摊。

其实,这个网红“面窝婆婆”据说因新冠肺炎去世,可人们不会忘记她。

熊阿姨的面窝摊,原来摆在小中元面馆外头,曾几何时,两家堪称“绝配”——刚端出热干面的顾客喊一声“夹一个”,炸得金灿灿的面窝就被火钳送入碗里。记者过去的时候,包括面馆在内的区域还被围板拦着。在旁边的早餐店买了点烧麦,记者走到拐角屋檐下边吃边和身边过早的食客搭讪。“武汉做过早的人都蛮要好,因为冇得一家花样做全,需要别的摊子补台,这样才吸引人,所以不大有抢生意一说。”有一位食客对熊阿姨印象挺深,他告诉记者:熊阿姨靠着炸面窝的收入,贴补并不宽裕的家庭,她的面窝分厚软、薄脆两种,嚼起来很够劲,尤其配着热干面吃,葱油香伴着芝麻香,让人欲罢不能。“好可惜啊。”那位食客没吃完,就支起伞,带着半碗面走了……

“你觉得‘面窝婆婆’走了吗?”记者的脑海里始终萦绕着这个问题,以至于潜意识里把问题抛给后面的采访对象,但答案全是肯定的——“没有。”

位于“大武汉1911”商圈的粥员外店,是“90后”创业者徐冬的舞台,开张才15天就碰上封城,一直忍到4月8日解封当天才重启。“我知道‘面窝婆婆’,还经常跑去尝。我觉得,只要炉膛不冷,‘面窝婆婆’就不会走,只要炸面窝的吱吱声不停,那就是熊阿姨跟我们聊天。”

徐冬这样说,也这样做。吃粥讲究的是新鲜,可由于人流不多,销售处于低位,造成成品粥的损耗。“煲粥机的最低用米量是15斤,因为才开张,知名度不高吧,每天卖出去的粥只占一多半,剩下的就不能隔天再卖,必须处理掉,”徐冬说,“为保质保鲜,当天熬煮是先决条件。我们为什么爱熊阿姨的面窝,道理也在这里——新鲜。”

这家“粥员外”,犹如微观的“城市晴雨表”。随着不远处的协和医院恢复正常接诊,小店外卖开始增多。“医院的客人很有特点,总希望粥稀一些,应该水汪汪的,大概是医护或患者觉得好消化。而几个小区的订单则基本要稠粥,并且要加不少配料”。徐冬说,虽然自己名字里有“冬”,创业恰好遇到“冬天”,可心情“并不在冬天”。“武汉是不错的城市,疫情发生后,国家、政府、老百姓都做出了努力和牺牲,我们在一条船上。像现在,政府给创业者提供各种便利,房东、物业都减免了费用,创业的艰辛感,被人间的温暖大大冲淡了。”

正说着,来了几位赶去上班的女白领,他们不约而同地点了桂圆红枣粥带走。“我的粥店,七成客户是女性,而且她们非常偏好甜粥,众所周知,甜能激发人的快乐感。”徐冬招呼完,再回头跟记者说上一句。

“徐老板,那你觉得武汉的明天是什么味道?”记者跟他打趣。

“会慢慢变甜。”徐冬坚定地说。

遇见现实版“来双扬”

她照应着从厨房到前台的运转,应对着顾客的呼叫,不时俯身搬运厨房急需的原料……犹如是个不讲究套路的现场管理者,亲力亲为,指挥着一场“锅碗瓢盆交响曲”。

武汉美食的万千滋味后面,真正打动人的是那份情意。

接连多日“扫街”后,记者来到余记精粉世家所在的马场角横路,不用去找,老远就听到河东狮吼般的声音:“98号,98号在不在?”这是店员呼喊已不知何处的顾客取货,也难怪,保持安全距离的队伍太长了,加上等待是以半小时计,“溜号”的事常有。当记者提起这个细节,刚知天命的女老板余艳梅哈哈一笑:“这一吼,其实有点释放情绪的意思,想想看,我们可在家关了70多天呀。”

对这家开了12年的网红店而言,停业两个半月是从未有过的事情。“我们这些‘4050’人员要吃饭,就需要店开下去。晓得能重新开业后,我们都觉得像从悬崖边拉回来。”记者看过池莉的《生活秀》,对坚强泼辣的主人公来双扬印象深刻。眼前的余艳梅,活脱脱就是“来双扬第二”:她照应着从厨房到前台的运转,应对着顾客的呼叫,不时俯身搬运厨房急需的原料……犹如是个不讲究套路的现场管理者,亲力亲为,指挥着一场“锅碗瓢盆交响曲”,有着直截了当的硬朗与干练。

盼到她喘口气的机会,记者抛出了问题。余艳梅回的头一句是:“我们复工,是为了吃饭。”这家店铺,以“麻牛拌面 面窝”闻名江城。“可我带的队伍,那叫一个弱!要么是家里没了(丈夫)顶梁柱,要么伢们要上学,非得出来做事。说个俏皮话,我这里的人都是开‘建设银行’的。”她想表达的意思是——这里的职工,有不少是养两个男孩,从抚养成人到成家立业都要开销,不干怎么行。“当年我是一万八千元买断工龄后出来闯,做过服装,当过旅馆服务员,到后来盘了铺子,还一个人带伢。做到今天,我跟类似经历的员工已不是上下级关系,而是姊妹兄弟的关系,”余艳梅说,“灾难面前,自己顾自己,既做不到,心里也过不去。”

的确,1月22日歇业,接着是封城,余艳梅和工友的微信群就是拿来数日头的,“大家盼着早复工,哪怕卖不了面窝拌面,搭卖些青菜鸡蛋都行。”余艳梅回忆,“我想得清楚,压力应该是我当头的来背,员工是背责任,这样才不压抑。”她告诉大家,不管关门多久,至少工资照常发,“再不济就当我投资了,赚不赚钱都是以后的事。”对未来抱有信心,是余记精粉世家撑下来的头号因素。

云开雾散,3月中旬,随着抗疫形势向好,武汉有序复工复产逐步提上议事日程。4月8日,余艳梅带着首批6名员工拉开卷帘门,全面洗消。邻居们沸腾了:“太好了!太好了!”他们像被憋坏的运动员,使出浑身力气,“我们用碱水清洗每个角落,用的劲就像恨不得把病毒剐了,我们真是被害苦了。”面对部分外地员工的畏难情绪,余艳梅也不勉强,她在群里强调了安全纪律,介绍防护用品准备情况,但把选择权交给员工自己——“我们既可以躲,也可以有作为”。最终,没有一个人掉链子。余艳梅在心里感激大家,悄悄地给每位员工买了针对新冠肺炎的保险,“我要对他们负责”。

一句“负责”,把所有情感都包含了。“这个世家为什么牛?大疫之后,你们这么多人开车跑来,只为那碗面?”记者问路边的食客。“天底下哪有吃不腻的东西,但有吃了后过几天就想念的东西。我不为别的,就为这个味道。”一个穿着时尚、正靠着宝马后备箱吃面的司机如是说。而余艳梅的回答是:“做菜跟做人一样,得走心,得负责!你把做给自己吃的跟做给别人吃的当一回事,就能让人舒服。这就叫讲究,才弄得出名堂。”在这里,熬48小时的高汤,不能少一分一秒;新鲜劲道的拌面里,没有味精的位置,提味全用糖浆大葱;而炸面窝的面粉,是拒用泡打粉的,结果一斤面只能炸出11个,市面上不少是15个……“你用心做吃的,顾客咽在嘴里,难道不记在心里吗?”望着窗外排队的客人,余艳梅甩了甩有点酸的胳膊。

“经过这场疫情,我们更明白一个道理”,刚和家里有事请假的孝感籍女工交待完,余艳梅就喘着气告诉记者:“每个人背后都是一个家庭。你顾及别人,别人也会顾及你。就像今天的世家店,我不用操心员工偷不偷懒,因为所有人都把工作当本分,谁都挖不走他们。而且他们和我一样,也冇得不切实际的想法,只想把店子搞好,渡过难关,让明天比今天好。”

临走时,记者得知一个细节:因为防疫和忙店铺的缘故,余艳梅近来很少去附近的儿子家,儿媳妇又怀有身孕。这位风风火火的婆婆,给儿媳妇发了一条“生活总要继续,人生在世,不能一遇到风险就去躲,怎么躲得完咧!”后面的回复是一连串点赞!

每天捐献1万只汤包

听说一些医护吃汤包被烫了嘴唇,四季美汤包非遗传承人徐家莹,专门让店里送来介绍小册子,还亲自示范诀窍——汤包顶端有个“鲫鱼嘴”,可用勺子往里浇醋,从而提鲜降温。

随着采访深入,记者意识到,武汉餐饮界与全市的抗疫斗争,不是简单的“交集”,而是真正的“合体”。

还是受小说《生活秀》的影响,记者来到以小吃闻名的吉庆街。4月11日前后,随着多家汉味小吃店复工营业,这条街重现旺盛的人气。按规定,武汉市将逐渐恢复堂食,也有很多食客将小吃打包带走。

武汉解封正文(解封重返武汉)(13)

▲3月13日,徐家莹指导四季美师傅为上海医护人员做汤包。受访者供图

记者来到其中一家汤包馆,它叫四季美,武汉四大名小吃之一,也是湖北省非遗企业。古香古色的堂食大厅虽然空着,但整理得非常干净,洋溢着重返辉煌的气息。而出货窗口飘出的蒸汽和汤包香味,坚定着客人排队的决心。

“欢迎你,来自上海的记者”,四季美总经理张德隽用地道的武汉话,讲述着自家汤包与上海的渊源。“我们的汤包,源于淮扬汤包,口味偏甜,价格也偏上。民国时期,四季美主要服务在汉口的江浙人士,也包括上海人。”随着时间推移,这个“小吃贵族”实现本土化,汉化的“咸鲜感”渗入汤包内馅——“现代人讲究健康养生,吃肉倒不主要,而是希望里面的汤多些。”

随着2017年四季美旧貌换新颜,推出新菜单,围绕经典汤包还生出一段小插曲:作为四季美汤包非遗传人,徐家莹坚持老配方不可改;作为儿子,张德隽怎么解释年轻顾客“多吸汤”的需求都不行,只好“不做减法做加法”:汤包从老版的25克重增肥到33克——“原来的肉不能少,而多出来的分量留给肉冻,也就是形成汤汁的原料。”

火爆的四季美汤包,从吉庆街出发,3年间开出多家门店,各地食客慕名而来。不料,喜人的景象在今年初遭受疫情“狙击”,四季美遇到本地企业相同的困难——长时间歇业后的员工管理和物资保障难题。“当时,我被困在外地,只好托付副总孙超做好安置工作。”张德隽回忆,庆幸的是,四季美在封城前储备有一定食品和防护物资,加上自己在郊区有蔬菜基地,保障留汉的40多名员工问题不大。“员工的自律让我很感动,四五十人分散在长江两岸,大家都严守规定,不出门或少出门,做好个人卫生。疫情期间,我们没有一人被感染。”

“宅”是为武汉抗疫做贡献,但如果有条件,“出”能做更大贡献。武汉封城之初,朋友圈传出大量需求信息,尤其医护人员的求助,让四季美人揪心。在1月27日到2月底(武汉物资较紧张的时段),四季美向各家医院捐献价值160万元的汤包烧麦,大概数量有36万只,“平均每天1万只。要知道,平日里,四季美的产能是2万只,而我们以只占总数三分之一的留汉员工,干出二分之一的产量。”孙超说。

“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张德隽加重了语气:“更何况是家乡!我们没大本事,但至少不能当逃兵。”他告诉记者,四季美向同济、协和、红十字等医院支援汤包时,一度陷入“泡沫箱荒”——“到后来,我们只能拿100元一个的保温箱去送汤包。由于医院接收新冠肺炎患者的特殊情况,这些本该反复使用的箱子,就只能一次性消耗了。即便如此,我们也坚持不了多久。”此时,国家文化部得知作为非遗企业的四季美有难处,立即协调从江苏运来三大卡车泡沫箱——“这是把当地仓库搬空后拿来的呀,而且政府想得真周到,每个箱子都做了内外抑菌涂层,给汤包‘穿’上防护服,解了燃眉之急。”武汉各级政府也在车辆通行、人员出入证明等方面给予诸多支持。

“国家不容易啊,那么短的时间,给湖北调来4万多援军,再加上武汉6万名医护,十来万人啊,绝对是大兵团作战。”张德隽说:“统筹全局,动员生产,调配物资……这局面不是我们能够想象的。这时候,我们不要说啥大话空话,努力把自己该做能做的做好。大将指挥大的战斗,小兵填补小的空白,这就叫尽了爱国爱乡爱家的本分。”

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武汉乃至中国不会被打倒的精神内核。进入3月,各地援鄂医疗队纷至沓来,武汉医疗资源紧张的形势有所好转,如何让这些“恩人”吃得好些,体力恢复得快些,成了东道主的心愿。经江汉区文化局安排,四季美获得为6支援鄂医疗队提供早餐的机会。“从上到下都兴奋异常。”孙超说:“我们派出的,都是好马好刀枪。”不需要动员,连早就退休的老法师徐家莹也披挂上阵,到定点酒店里做汤包。

武汉解封正文(解封重返武汉)(14)

▲ 4月20日,四季美在武汉解封后复业,不少食客甚至冒雨前来打包外卖

“给新民晚报透露一个小秘密,”张德隽给记者卖起关子:“我妈妈是上海人,这次她服务的柏曼酒店,正好住有上海非公援鄂医疗队,哎呀,那个亲切!在第二故乡见到第一故乡的恩亲,老妈拿出了看家绝活。她回来说,我给上海医生做的汤包,比给你做的都好吃。”张德隽还告诉记者,听说一些医护吃汤包被烫了嘴唇,徐家莹专门让店里送来介绍小册子,还亲自示范诀窍——汤包顶端有个“鲫鱼嘴”,可用勺子往里浇醋,从而提鲜降温。有个上海医生告诉徐家莹:“徐妈妈,您做的汤包真好吃,不像上海汤包那么甜,还带着一种咸的回味。”那一刻,徐家莹理解了什么叫“沪汉一家亲”!“那次为上海医疗队服务后,老妈回到家,开心得不得了,连看我的眼神、评价我的话,都舒服多了。”张德隽露出孩子般的畅快笑声。

“小胡子”在诱惑我们

宅家歇业的日子,趁着给同小区的父母送饭的机会,夫妻俩偶尔跑回店铺,把半成品的串串搬回家里,就着电烤炉“自给自足”,可那些食客们只能望眼欲穿了。

经历过磨难的人,会更加珍惜生活。随着武汉解封推进,在家里蹲了太久的人有了更多出门的机会,他们尽情呼吸着新鲜空气,寻找久违的味道。

在离开武汉前夕,记者在资深饕客带领下,进入当地较早封闭的北湖正街,那里已是春意盎然,尽管沿线的老社区还留有蓝色隔离围栏,但沿街商铺大多开门营业。尤其站在路口位置,能闻到空气里弥漫着一丝丝烤肉味道,“那是‘小胡子’在诱惑我们。”朋友开玩笑说。

原来,这里藏着武汉人公认的“烤界隐士”——开了30年的“小胡子”烧烤店。它就在某小区门房边上,路口还封着,老板不紧不慢地烤着东西,店员高扬着双手,把串串递给外面的人。“这是一家夫妻店,超级有脾气,瞧!你看上面写着什么?”顺着等了一小时的食客的指引,记者才发现,院墙上有幅字:“点单不催,催单不点。”好吧,牛人牛店。

店主叫曾祥彪,早年在北京学的烧烤手艺,从家门口摆摊开始,30年干成武汉小吃一绝。尽管开了加盟店,接受别人来学3个月,还提供全套主辅料,可总店和分店味道终究有差异。“没办法,这就是心气的差别,”老板娘袁娟麻利地翻转着烤炉上脆骨串,“食材、调味、火候,一个掉链子,马上味道不一样。”这个刚从宅家70多天状态下走出来的女性,毫不掩饰开店的喜悦:“从腌制到烤制,你不能三心二意,像切肉,厚了不入味,薄了太咸,撒料怎么均匀,烤串怎么‘察颜观色’,全是名堂。”

30年的打磨,让曾祥彪夫妻烧烤时有“炉火纯青”的轻松感,也让广大食客产生不可动摇的“黏性”。这个“挺佛系”的小店,哪怕以前正常状态下也只是早上八九点开张,干了9个多小时便收工,不在乎额外的生意。即便这样,袁娟手机里自建的“小胡子”粉丝群,人数数以千计,里面全是“追串”的粉丝——“认你30年,就认小胡子”。袁娟只给群里发两类信息,一是啥时开工,二是何时休息。还专门强调,周末不确定哪一天不营业——“那是留给我们过家庭日的”!

武汉解封正文(解封重返武汉)(15)

▲ 4月17日,开了30年的“小胡子”烧烤店员工正忙着烤肉串

这样的潇洒态度,没有让店长夫妻忘记曾经“宅家抗疫”的日子。“我们往年歇业,也就一个来月。”袁娟坦言:“被病毒折腾的那些天,我们把精力放到给孩子上网课,可烤串的香味却总是舍不得。”有段时间,趁着给同小区的父母送饭的机会,夫妻俩偶尔跑回店铺,把半成品的串串搬回家里,就着电烤炉“自给自足”。可那些食客们只能望眼欲穿了,直到3月,才等来这家店能做团购生意的消息。有个在武昌光谷的居民,为了把300多元的烤串拿到手,不惜再付80元的跑腿费,让快递小哥送货上门。“吃串是有记忆点的,”刚“撸”完一串烤藕的美女指着取串的人说:“这种味觉记忆,会随着正常生活的恢复而愈发强烈,因为武汉就是个有味道的城市”。

“等到疫情结束后,你想不想把店开到上海去?”记者问。

“那是大码头,高人太多,暂时不奢望。但我会把上海客人当上帝一样珍惜。”袁娟爽朗地答道。

武汉解封正文(解封重返武汉)(16)

▲ 4月26日,在吉庆街过早的武汉市民

记者手记

好吃的武汉

“做好(hǎo)吃的,给好(hào)吃的。”这是记者采访武汉饮食圈时听到的一句话。商家与顾客,是一对欢喜冤家,打不断,扯不断。随着城市解封,食客们不辞辛劳,跨江过桥,只为那心爱的味道。

在武汉较早封闭管理的北湖正街,“小胡子”烧烤再度出山,尽管经营氛围略显疫情淡去之际的奇特感——大块围板之外,骑在车上、蹲在台阶、坐在板凳上的大嘴们,正陶醉于美味之中。“这种味觉记忆,会随着正常生活的恢复而愈发强烈,因为武汉就是个有味道的城市。”一个认真排队的美女如是说。

就全国而言,出自武汉的美食确实不少,热干面、豆皮、鸭脖、小龙虾……而且这些带“武汉地理标志”的食物,是“自带流量”的,许多和武汉没什么关系的店铺,也做起“武汉美食”来。但是,当新冠肺炎疫情把武汉当成“攻击点”后,一些商家怕被“牵连”,悄然拿掉“武汉”字样,似乎唯恐避之不及。

可不管你挂还是不挂,武汉就在那里,武汉的美食就在那里。那种“好吃”的味道里,透着就是那股子韧劲和脾气。记者曾采访到武汉公交集团的志愿者孙建,这位山东小伙子,就为了内蒙古援鄂医疗队员一句想吃“武汉热干面”,和妻子把家里的电饭煲、电磁炉全搬到酒店去,把家里酱油醋都弄过去,烧水、卤面、掸面,尽管弄出来的面没那么地道,可尝过的外地医护们都直喊:“就是这个味!就是这个味!”谁都明白,这种评价是超越味道本身的。

当记者即将返沪,打算带点当地特色食品给同事分享时,代买的武汉朋友开玩笑说:“你想好啊,这可是从‘(疫情)震中’带货哟。”记者想都没想,回了一句:“为什么不好带?武汉的东西就是好吃嘛!”

04

“2020年一季度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为6379.3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下降39.2%。”这是4月21日湖北省统计局发布的数据,“若是悲观的人,看到这些,恐怕只能想到‘无边落木萧萧下’”,面对记者的采访,一位武汉职业经理人说,“从那么艰难的抗疫阻击战中拼将出来,湖北乃至中国经济的韧性已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的未来是明确和可预期的,因此更准确的评价应该是‘不尽长江滚滚来’!”

可期的未来

安全总监“碎碎念”

随着抗疫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武汉及湖北正进入恢复发展轨道。湖北省发改委介绍,截至4月9日,全省亿元以上续建项目已复工(含未停工)5829个,复工率99.5%、复岗率86.2%。湖北省疫情防控指挥部还成立重点项目专班,由省发改委牵头建立高效工作机制,推出支持复工复产30条举措。

或许这些数据比较枯燥,那么街头日渐增多的车流人流,城市天际线上转动的塔吊,无不告诉世人,充满活力的荆楚大地正在归来。4月22日,记者走出有着太空元素、被誉为“亚洲最美”的武汉中央商务区(CBD)地铁站,步入在建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湖北省分行工地。和入场工人一样,记者进行登记、测温、消杀程序后,戴上安全帽,跟着装饰施工方安全总监杨中一,一边听着他讲解安全注意事项,一边进入电梯。

武汉解封正文(解封重返武汉)(17)

▲ 4月25日,汉街已经恢复往日的热闹

“受疫情影响,工期大概要顺延两个月,”杨中一说,“经过复工复产查勘审核后,我们有140多名员工进场施工,现在主要是地墙面铺贴工程,人力需求量大,由于外地员工来得少,现在施工队伍里约七成是湖北本地劳动力。”

“说到安全,经过抗疫攻坚阶段,现在您的工作有什么变化呢?”记者发问。

“常规体温检测和环境消杀不多说了,我只想说,那么长的封闭后,工人心理或多或少会受影响。当然,大部分工人想得开,有些年纪偏大的人有些惴惴不安,这就需要疏导和干预。”杨中一介绍,这段时间,武汉天气变化大,穿多了的工人干活一久就会汗流浃背,等到出场测温时,一下子冲过警戒值,“我们会安慰他,让其在旁边休息十分钟再去测,就没事了。我们既让大家提高意识,又不要杯弓蛇影”。

在22楼,记者看到安全员不时提醒工人,戴好口罩,拉开作业距离。“随着天气渐热,更要注意易燃物品堆放,一定要放到独立区域,”杨中一指着角落里的堆料说,“搞安全监督,就像弹钢琴,不能顾了防疫一头,就把别的忘了。瞧,我们总是提醒工人别让一处材料堆放高度超过一米,以免倒塌滑落伤人。说多了,我就成了网上形容的‘碎碎念’。”

破解“四无”危机

穿梭于武汉企业中,记者看到的不止是恢复,更多的是创新。在良品铺子物流基地,五层楼的总库简直像脉动不停的“超级机器”,线下门店与线上电商的单日发货量约4万件,供应除华南外的全国2000家门店,而正常时候可达到6万件/天。“我们一小时能投送1.5万标,也就是1万件。”伴着传送线的滑动声,良品的集货管理岗吴爱华给记者指点着工作要领,在一个输送节点上,无线识别器敏捷地判明货品条形码,把信号传给万向轮,它们像扳道工一样准确把货品分送到八个方向,“这种‘机械分水岭’大大提高了物流效率。”

这段时间,因为给湖北农产品“直播带货”,侧重高端零食细分市场的良品铺子成了新闻热点。这家总部在武汉的企业正把技术创新当作“化危为机”的“金钥匙”。公司高级副总裁赵刚称,疫情带给企业的危机可用“四无”形容,“一是湖北门店歇业(无店);二是春节期间及之后很长时间,湖北乃至外地一些省份封闭管理小区,店里没客人(无客);三是交通管制,武汉的货出不去,外地的货也进不来(无运);四是全国很多小区封闭,员工不能回来复工(无工)。”

“化危为机”如何解释呢?赵刚强调公司正在有续复产,“通过钉钉、微信等程序常态化应用,我们在2月就实现90%的职能办公在线化,并借助过去发展电商的底子,让线上店弥补线下店的损失,同时以单店为核心,做‘门店互联网 ’,利用社群网络,以单店周边社区为核心,利用社群展开订单交付(即社区团购)。我们很早就做社群,为线下门店准备了信息化营销工具(比如天猫网络下单自提业务),可过去店长应付常规客流都很饱满,便很少用它去联系顾客。而特殊时期,这些创新一下子都起作用了。”对于疫后发展,赵刚的感悟是,“中国企业确实重视创新,但真正一线的操作者未必从内心认同这些工具,只有面对困难,重新认识创新工具的价值,才会产生对创新的欣赏或者说接受,就好比骑兵挥舞马刀惯了,可敌人就不凑到刀锋所及之处,逼着你拿枪去打。”

赵刚提到,政府在提供服务、改善营商环境方面很务实,“举个例子,良品铺子总部大厦有千把号人,如果要复工,交通就是大问题。当时政府不能大面积恢复交通,但允许企业包车,这对我们来说非常贴心。”

当然,企业和地方要发展,最关键的是留住人才。在良品,记者遇见上个月才入职的王伟,小伙子是江苏无锡人。33岁的王伟说:“我在武汉上学,毕业就留下来,不知不觉呆了十来年,我自认为是武汉人了。”但作为“理工男”,王伟更看重能否成就事业,“武汉以及湖北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荆州莲藕、孝感米酒、恩施小土豆,这里优质农产品造就了独特的味觉体验,而这种天然禀赋再结合武汉雄厚的高校科研力量,就有很大机会去干成一件事”。

正是在这里,王伟与高校合作,从坚果原料中提取优质蛋白,再应用到肉制品中,推出改善口感,丰富营养的新产品,“武汉是个能展示自我、实现知识价值的巨大舞台,像我开发的改良风味鸭脖,把偏麻辣的本地风味变得偏香辣些,使其走进更多人的餐桌。我去外面旅游时,看到游客津津有味品尝自己开发的风味鸭脖,内心就非常自豪。”

治愈心理创伤

事实上,武汉正重新绽放迷人的魅力。更让人肃然起敬的是,这座城市对未来的深度思考也进入了新的层面。

4月20日下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儿科主任医师范静怡结束了疫情发生后的头一次神经与心理专科心理门诊。“我很高兴,能像以前一样面对面看病人,尽管还是有点隔膜,”脱下隔离衣、口罩的范医生长舒一口气,“过去一次门诊至少要接待十来个患者,今天首次恢复门诊,一下午的时间都给了一位患者及陪同的父母。”

来问诊的是一位中学生,既往成绩不佳,宅家近三个月的他又几乎无法与父母正常沟通,父母急得日夜难安,可他在家就是不说话。“孩子在校时,如果注意力不集中,顶多是老师批评以及向家长反馈,况且学校环境就适合学习,学习和游乐分得很开。而在家里,这种区分就模糊得多,孩子天天在眼皮底下晃,家长觉得孩子种种不是,难免矛盾激化,有的就大打出手。”

值得高兴的是,凭借丰富经验,范静怡很快找到和孩子沟通的切入口,从他喜欢的歌手肖战聊起,聊到疫情,聊到生命,聊到青春,聊到网络和未来,最后双方还答应继续交流,“这个孩子告诉我,他还给抗疫公益组织捐了500元压岁钱,这说明他内心是充满正能量的。”从这个孩子身上,范静怡感到整个社会需要重视心理援助。

在范静怡看来,经受灾难考验的地方,如何对重点人群(如丧亲家属)的心理辅导是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从历史经验看,丧亲家属的应激障碍以急性居多,对情绪反应的干预,一个目的是使其情绪反应适度,“如果悲伤过度或过长时间,茶不思饭不想,那就有问题了,应该通过合理的干预帮助他(她)纾解,同时恢复其社会功能。”事实上,90%的心理创伤,时间是最好的良方,而心理援助主要针对严重创伤的“10%”,“如果创伤发生在青少年身上,那么有效的心理干预就更重要,如果干预得好,在巨大灾害来临后促进反思,他反而更容易产生社会与家庭责任感,俗话说就是长大了。”

事实上,武汉有关方面已就灾害心理创伤的迟发性(时间错位)、持续性、广泛性展开研究工作。湖北省心理咨询师协会会长、中南医院神经科主任医师肖劲松透露,武汉正致力于建设“心理咨询三级网络”,其中最基层是区卫健委安排心理咨询师与社区对接,心理咨询师和网格员建立良好工作关系,及时发现和为目标人士提供帮助;第二级则是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以医学方法帮助轻度和中度患者,可以辅助用药;第三级是三甲医院和专科医院,为重度患者提供服务。“心理咨询师不是守株待兔式地坐等求助电话,而是进社区、乡村、企业、机关、学校、网络,去帮助那些真正需要的人群”,“一个更加健康而强大的城市,将在我们共同奋斗下变成现实”。

武汉解封正文(解封重返武汉)(18)

记者手记

菜场门口的三个箭头

相信大家对这句话记忆犹新,“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大海有风平浪静之时,也有风狂雨骤之时。没有风狂雨骤,那就不是大海了。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经历了无数次狂风骤雨,大海依旧在那儿!”而作为中国经济、教育、文化重镇,武汉崛起的步伐也绝不会被一种传染病所打断。

经过76天封城之后,武汉在强化疫情防控的同时,积极有序地推进社会经济生活正常化。就在4月21日,2020年复工复产企业系列现场招聘活动在武汉举行,提供岗位万余个。“我觉得未来至少是确定的,我们都找到工作了。”在武汉大学凌波门外的观景栈桥上,两位大学生与记者分享着喜悦,还相互玩着自拍。

记者不禁想起,2017年,美国国家统计局发布世界各国劳动参与率的数据,中国位列世界第一,其中劳动总量世界第一,劳动参与率世界第一。国际劳动组织的数据也显示,1990年至今,中国人的劳动参与率都在70%以上。这样“永不停息投入”的勤劳民族,其社会发展能不蒸蒸日上吗?而重装上路的武汉难道不会惊艳世人吗?就像19世纪下半叶来过武汉的美国人明恩溥的预言:“可以肯定,这个民族的天性,能以身体的活力为后盾,一定会有伟大的未来。”

记者在武汉采访的最后一站是长春街菜场,井然有序的场景凸显出强烈的生活气息。忽然抬头,望见菜场门口的路牌上有三个箭头——郝梦龄路、张自忠路、胜利街。郝梦龄和张自忠都是抗战中捐躯的爱国将领,多少像他们这样的仁人志士前赴后继,终于为国家和民族迎来胜利曙光。今天,经受住新冠病毒侵袭考验的中国,面前不也正是一条充满希望的“胜利大道”!

新民眼工作室

特派记者 吴健 张龙

编辑 | 顾莹颖 龚紫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