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治理要持之以恒:以系统思维推进生态治理现代化

作者:王东(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社会科学院基地研究员),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生态治理要持之以恒:以系统思维推进生态治理现代化?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生态治理要持之以恒:以系统思维推进生态治理现代化

生态治理要持之以恒:以系统思维推进生态治理现代化

作者:王东(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社会科学院基地研究员)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这为站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坚持以系统思维推进生态治理,是加强生态保护的关键之策。生态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把生态保护看成一个整体,进行整体性思考、全面性安排、系统性部署;坚持融合理念,全面整合、系统集成生态文明建设各要素和各环节;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一)以系统思维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环节正呈现出越来越强的关联性和互动性,愈来愈迫切地要求建立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强的制度体系。应依据生态系统内在的高度多样性和复杂性规律,坚持从基本制度和管理制度两个层面对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进行整体谋划、系统整塑,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环环相扣、协同联动的制度体系。

第一,加快构建完备的生态保护基本制度。这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基石和支柱。一方面,进一步加强制度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这就需要以全局的视角统筹考虑、协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涉及到的各个方面的相互衔接与配套措施,制定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体系,推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由“碎片化”向“系统性”转变。另一方面,以市场作用的充分发挥打造生态文明基本制度的基石。市场经济规律告诉我们,市场是资源配置和利用最有效的手段,产权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既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着力解决自然资源所有者不到位、所有权边界模糊等问题。又要利用市场化机制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有效配置,这是发现自然资源真实价值、实现最优配置的重要途径。

第二,加快构建完备的生态保护管理制度。这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维系与保障,重心在于打破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性、整体性与政府运行的部门性、分割性之间的矛盾。一方面,更加突出管理制度的整体性。我国生态环境虽然复杂多样,但仍是一个相互依存、互相影响、彼此共生的生态大系统,所以,对于生态保护,必须高度重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另一方面,更加突出管理制度的协调性。建立健全生态文明监管体系,有序整合不同领域、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监管力量,健全完善统一的环境监管体制。

(二)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各方面全过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在融入经济建设方面。这是生态文明融入的主阵地。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须臾不可分离,离开经济发展抓生态保护是“缘木求鱼”,难以持续,脱离生态保护搞经济发展则是“竭泽而渔”,贻害无穷。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动发展方式、生产方式转变。一方面,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增强自然资本意识,推动自然资本大量增值,使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让老百姓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另一方面,切实在实现生产方式绿色化上着力,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加快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深入推进绿色制造工程,不断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奋力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发展新路。

在融入政治建设方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坚持把生态保护作为政治工作来定位、将生态治理作为“国之大者”来推动,是我们党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形成的重要经验。坚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体现到党的治国理政实践中。建立健全绿色政绩观考核评价体系,让“指挥棒”越来越绿色,导向越来越鲜明,引导各地各部门、各级领导干部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放在各项工作的重要位置,认真履行生态保护职责,推动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在融入文化建设方面。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的根与魂,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有着“润物细无声”的深远影响。一是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中华民族是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民族,中华文明孕育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比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取之有度”的发展观、“建章立制”的制度观,以及敬畏自然的传统信仰、关爱自然的行为模式、顺从自然的生活方式等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为原点,从中汲取精髓,充实认知基础和思想基础,获取价值导向和道德支持。当然,结合新的时代特征,需采取有力措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快构建适应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体系,使生态文化具有时代感,为生态治理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二是凝聚共识、强化认同。着力推动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激发出强烈的共建美丽家园的愿望,自觉践行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三是建设生态文明价值体系。积极构建生命哲学和环境伦理,引导人们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尊重自然、关爱自然,在平衡人类需求与环境可持续方面拥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坚定地走上与环境共赢共生之路。

在融入社会建设方面。生态文明关系到各行各业、千家万户,涉及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大力传播绿色发展理念,将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可以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引导全社会形成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政府应加强环保宣传和普及工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将环保法律法规和知识纳入课堂教学,新闻媒体应开展环保法律法规宣传,切实增强公民环保意识,满足公众生态文化需求。同时,坚持以企业经营者为主要对象,把生态教育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始终,特别是在企业立项审批过程中,严把环保准入关,对企业的环境信用实行等级评价制度,将等级评定结果与企业信贷融资直接挂钩,督促企业自觉履行环保法定义务。此外,应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公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通过完善公众参与制度,依法依规落实其环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构建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通过建立健全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和志愿者的积极作用,凝聚起建设生态文明的广泛合力。

(三)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是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提出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实施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必须以系统思维统筹推进生态修复、综合治理、整体保护。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要求我们牢固树立全局观。自然生态系统由山川、林草、湖沼等组成,这些要素彼此影响、相互依存,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用大局观来推进生态修复、生态治理与生态保护。各地方各部门、各方面各环节,都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对于生态系统实施的行为都不是孤立的,而会通过生态系统内部传导机制彼此影响,从而关系到生态保护大局。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必须将生态系统视为一个有机生命躯体,打通地上和地下、岸上和水里、陆地和海洋、城市和农村,统筹治山、治水、治林、治田、治湖、治草、治沙之间的关系,统筹各类规划、资金、项目,实现目标统一、任务衔接,纵向贯通、横向融合,一体化保护、一体化修复,不断提高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的效率。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要求我们更加注重统筹兼顾。一直以来,各自为政、多头治理是生态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目的就是为了打破各管一摊、相互掣肘的顽疾,通过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以系统工程的视角寻求新的生态治理之道。加快构建多部门、多层次、跨区域协同推进机制,实现相关部门与相关主体之间、开发利用与保护修复之间、不同要素与不同区域之间的高效协同。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治理思路和组织形式应与时俱进,有必要对过去以单个生态要素为主设置工程的做法进行系统性重构,做到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治理生态,使不同部门之间相互补台而不是拆台、不同工程之间相互协同而不是彼此抵消,最大限度地让不同资金项目产生叠加效应、释放更多红利。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要求我们坚持精准施策。一是全面开展生态系统健康诊断。生态治理的目的就是为了打造具有旺盛活力、强大恢复能力、完善服务功能的健康生态系统。所以,应探索建立生态系统健康诊断制度,着力构建生态系统健康诊断技术体系,找准症结、对症下药,制定科学可行的治理方案和治理措施,切实提升生态治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立足区域差异性。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综合实力差异很大,必须采取差别化的生态治理措施。应依据不同的生态区位进行科学规划,依据不同的自然条件进行因地制宜,依据不同的资源禀赋进行分类施策,做到“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湿则湿、宜荒则荒、宜沙则沙”。

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已站在新的起点上,正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和生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性,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必须既要只争朝夕、踔厉奋发,又要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奋力走出一条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赢”之路,绘就出山清水秀、林茂田丰、湖净草绿、沙稳冰洁的壮美生态画卷。

来源: 光明网-理论频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