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时期艺术特点(宋元遗韵泽被后世)

赵孟頫《行书陋室铭》卷,元代李衎《纡竹图》,广州艺术博物院藏,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宋元时期艺术特点?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宋元时期艺术特点(宋元遗韵泽被后世)

宋元时期艺术特点

赵孟頫《行书陋室铭》卷,元代。

李衎《纡竹图》,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马麟 《松林亭子图册》,南宋,佛山市博物馆藏。

宋拓王沇本兰亭序(部分),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陈容《墨龙图》,广东省博物馆藏。扫码看导赏直播

近期,由广东省博物馆策划主办的年度重磅展览“绘冠南天——粤藏宋元书画特展”在广东省博物馆三楼专题展厅展出。展览汇集广东省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州艺术博物院、佛山市博物馆、汕头市博物馆共8家文博机构收藏的宋元书画珍品及相关展品50余件/套,其中一级文物达一半以上。这既是近年来国内少见的宋元书画特展,也是广东首次举办宋元书画主题展览以及广东历代收藏家的首次学术梳理。

展览立足于“粤藏”和“宋元书画”这两个基本点,从宋元书画名作与其审美意识、南粤先贤对宋元书画鉴藏的传统与成就、宋元书画典范对后人的影响与启发三个角度切入。第一部分“岭海今藏,宋元意态”,重点展示岭南地区文博机构收藏的宋元书画,根据内容又分为五个主题,包括龙、山水、兰竹、三教(儒道释)和赵孟頫系列作品;第二部分“南天古鉴,粤迹留痕”,展示宋元书画与广东藏家的渊源;第三部分“留芳遗韵,泽被后世”,呈现的是宋元风格对后世的影响。

本次展览联合策展人、广东省博物馆藏品管理部主任陈栒,近日接受了南都记者的专访。她说,作为广东省博物馆今年的“重头戏”,此次展览历经了一年多时间的筹备,有多件省博“压箱底”的宋元珍品亮相,十分难得,希望通过这次展览给广东乃至全国观众带来对粤藏宋元书画的全新认识。

为了配合这个重量级的特展,展厅营造沉浸式参观环境,利用多媒体、投影等多种科技手段,营造具有立体感的“宋元书画美学空间”,使观众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宋元书画的艺术魅力。更与广东现代舞团合作,围绕展品《墨龙图》等创编舞蹈,加上古琴、琵琶等乐器演奏的古典名曲,与展厅内历经几百乃至近千年的文物一起,为观众开启“看展、听曲、赏舞”跨界融合的视听体验。“文物、音乐、歌舞”,首次在粤博跨界融合。

“镇馆之宝”《墨龙图》七年后重现

作为中国人的民族图腾,龙是否真实存在过,学界对此莫衷一是。但古代文献中对龙的记载从未间断。从战国到清代,从最开始简单的“马首蛇尾”,到五代、北宋的“角似鹿,头似牛,眼似虾、嘴似驴、腹似蛇、鳞似鱼”,龙的形象在不断地具化。历代画龙高手中,有三国的曹不兴、东晋的顾恺之、南朝的张僧繇。而流传下来成画较早的一幅就是宋代陈容的《墨龙图》。

这是观众步入展厅看到的第一幅作品,墨色沉郁,气势恢宏。据资料,陈容(1189—1268年)为南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进士,曾在临江(今江西清江)任职,后升任国子监主簿,官至朝散大夫。他学识广博,颇富文采,为人落拓不羁,闲暇喜游于翰墨,以画龙名重一时。其画龙善用水墨,深得变化之意,在中国绘画史上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虽然陈容以画龙著称,但真迹传世不多。他的龙被称为“所翁龙”,被后人奉为画龙的典范,对后世影响深远。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这件《墨龙图》是其传世作品中尺幅最大的鸿篇巨制。

碍于当时宋代的制绢技术对尺幅的限制,这幅画并不是一整块绢,而是由两块绢拼接而成,中缝处可见拼接的痕迹。画家用粗劲的线条勾画龙身并以淡墨晕染,仅在龙的眼睛及爪处施有赭色,云雾则运笔迅捷,整个画面水墨酣畅淋漓,画面右下作者自题“抉河汉,触华嵩;普厥施,收成功;骑元气,游太空”,与画面上盘旋矫健、须目贲张的飞龙互为呼应,将飞龙腾跃九天、叱咤风云、势震山河的磅礴气势呈现得淋漓尽致。

“他开创了水墨画龙的先河。”陈栒指出,“龙”题材,相对于山水、兰竹来说是小题材,历代画龙的画家并不多,但从这些作品里我们还是能看见风格之间的传承,陈容在创作中使用挥洒泼墨的技法,让整个画面既有气势又协调,这一技法对后世龙画的影响深远。《墨龙图》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来到广东省博物馆,经过网友的投票推选,被评为粤博十大镇馆之宝之一,七年前曾经展出过一次,七年后再见一面,十分难能可贵。

从山水画窥见宋元绘画发展

本次展览在“山水”部分特别设置了知识科普,通过文字和画作并置对比,北宋、南宋、元代三个时期山水画的不同特点,清晰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北宋是大山大水的时代,讲究气势磅礴,运用“高远、深远、平远”的“三远”构图,令观者身临其境,仿佛是可居、可游、可行、可望的“真山水”。这也是中国写实绘画的全盛时期,此时山水画、花鸟画及人物画高度发达。这一时期,虽然传世作品极少,旦透过有限的画迹,可以从中窥见宋元绘画发展突出之一斑。

展览呈现的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是《群峰晴雪图》。作品以雪景为主题,采用全景式构图,综合运用留白、皴擦、烘染等绘画技法,整幅作品构图饱满,气势雄浑,意境深远,画面层峦叠障,山间蟹爪枯树散布,茅亭楼阁半隐半现,迭迭山泉涌出,于萧寒中平添一份趣味与变化,充分彰显了北宋山水画创作的典型风格和艺术水平。这幅《群峰晴雪图》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由广东藏家吴南生捐赠,是省博所藏绘画中年代最早者,殊足珍重。

此画风格特为温润,为北宋所罕见。画作款识残损,右下角仅存“熙宁辛”三字。诗堂处有谢稚柳先生1979年鉴题:“北宋人群峰晴雪图”。“熙宁”为北宋神宗年号,在熙宁年间仅有“辛亥”,故当为“熙宁辛亥年”即1071年所作。

“熙宁辛”三个字的落款在画面右下角的小石头缝边,需细心寻找才能发现。陈栒介绍,这就是宋代画家落款的特点,也是判断宋代画作的一个小依据,落款藏在不起眼的地方。同样的例子,还有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落款藏在树叶之间,放大以后出现“范宽”二字,以及李唐的《采薇图》,画中人物背后的山石边上,隐约可见两行的落款。

到了南宋时期,全景式山水逐渐演变成一种更自然和生活化的山水。从画面来看,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只取局部或一角,代表画家是马远、夏圭,分别有“马一角”和“夏半边”的称号,展出的代表作有:从香港中文大学借展的宋代《庭园雪霁图》、马远之子马麟的《松林亭子图册》、夏圭(款)的《春游晚归图册》。

到了元代,山水画除了题款和落款之外,诗书画的结合更加丰富,更加追求笔意,用笔注重个人情感的融入,这种绘画风格基石牢固,对明清绘画产生了深厚影响,代表画家有赵孟頫、黄公望、王蒙等。此次展览中,恽寿平题跋、容庚检点珍藏最得意者的“黄公望山水半幅”《溪山图》也有登场。

宋元名迹里的广东鉴藏往事

在过去很长一段历史里,岭南不入鉴藏史,有名的粤籍藏家寥若晨星。广东鉴藏之风,自嘉道始盛。清代中晚期,以吴荣光、潘正炜、孔广陶、叶梦龙等为代表的藏家曾将一批宋元书画名迹汇聚广东。后来世事变幻,他们收藏的许多名作又流出广东,分散到世界各地,但他们的鉴藏往事,早已使这些作品与广东结下了不解之缘。

广东文献学家、有“岭南第一才女”之称的冼玉清在《广东之鉴藏家》一文里写道:“大抵游宦京沪者,受彼都风雅之影响,始事蓄聚。吴氏筠清馆倡之于前,潘氏听帆楼、叶氏风满楼、孔氏岳雪楼继之于后。留传著录,彰彰在人。以后激流扬波,此风益炽。”

广东藏家的成绩也非常耀眼。著名艺术史大家庄申就在《从白纸到白银——近代广东书画收藏史》一书中指出:“到清季,由于盐行与洋行贸易的发展,使得中国最南端的珠江流域,也第一次以广州为中心而建立了若干私人收藏。在十九世纪中期,除了广东五位收藏家具有数量相当可观的收藏,在当时,似乎只有在江南地区,才有数量相当接近的另一批收藏。易言之,除了江南的收藏,全国各地就再也找不到性质和数量能和广东的收藏鼎足而立的第三批艺术收藏。”

本次展览联合策展人陈栒表示,清代粤籍藏家们从北方学习收藏经验,将收藏带到广东来,使岭南地区成为在清代以后,可以与以北京为中心、以苏州为中心的收藏区并驾齐驱的另一个重要收藏阵地。

此次从故宫博物院借展的宋拓王沇本兰亭序,由手卷改装而成,有游相收藏兰亭的特征。南宋游似丞相收藏《兰亭序帖》共一百种,以天干进行编次,每干十种,后人称为游相兰亭。这件作品墨纸后有游似、翁方纲、叶志诜、孔广陶、宋葆淳、王树常、半痴等题跋十二段,曾为粤籍名家吴荣光、孔广陶收藏。

从南京博物院借展的《唐范隋进封柱国告身》卷中,有宋朝广东名人刘昉(约1080—1150)作于1142年的题跋,这是目前能见到的广东人最早的传世墨迹,比历来被认为是岭南墨迹存世最早的白玉蟾要早六七十年,在广东书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展览前所未有地突出“粤藏”,突出粤籍藏家和粤籍书画家的作品,展示这些作品与岭南这片土地的关联,首次对广东历代书画藏家及其收藏宋元书画、著录、刻帖等进行系统梳理与呈现,对于推动地域文化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陈栒认为,宋元的书画流传至今,非常珍贵稀少,但这不妨碍我们了解它的流传经过和岭南地区的收藏状况。“我们希望通过展品向大家阐释岭南宋元绘画的收藏特点,以及给大家传递一个信息:岭南地区的收藏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并且有非常重要的贡献。广东书画家的渊源和全国其他地区一脉相承,学习的路径也是一致的,到后期交流更为密切,在传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拓展,形成了岭南书画自己的特色。希望观众来展厅近距离欣赏,能有一些收获。”

本期采写:南都记者 朱蓉婷 实习生 曾嵘

本版由广东省博物馆供图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