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轨的那些事儿(每个人都声嘶力竭)

微信ID:ibookreview

『阅读需要主张』

现在,每天点击关于王宝强和马蓉的事件进展,就好像点开了一集新的电视剧。每天出现不同的新情节,新进展:有人要捍卫自己的形象和权益,有人想抓住可能的翻盘点,而杂七杂八的琐事也节节丛生,新剧本新演员层出不穷。

但无论如何,这出文艺圈大剧的基本色调已经定格了。谁是受害者,谁是背德者,谁是无良者,谁是可怜者,无论每个人在接下来会唱什么戏,说什么样的台词,对观众而言,他们的脸谱已经固定。

这几天,在王宝强离婚事件之外,又有媒体爆出了宋小宝、张纪中的婚姻危机。这一边旧戏还未唱罢,另一边新戏又拉开了帷幕。不过,文艺圈儿里的这些感情纠纷,说到底并不是人们真正想看到的“戏剧”。

在媒体营造的世界中,人们迫切地追问真相,拼命想看清台上的人物究竟哪个是红脸,哪个是白脸。而这种简单的剧情模式若摆在文学世界里,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在文学世界的剧情中,它们大概顶多做个楔子;处于文学世界中的人物,其形象往往会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模糊。人性的冲击感却越来越强烈。这正是文学家安排各种复杂剧情的原因所在;也是文学世界不可替代的魅力所在。

《苔蕾斯·德斯盖鲁》

作者: [法]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

译者: 桂裕芳 / 鲍叶宁

版本: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3年7月

(点击图片可购买此书)

作为被指控谋杀未遂的“恶妇”,苔蕾斯的反应是怎样的呢——她出奇地平静。内心带着些微的忏悔,而举手投足毫无辩解与争论的打算。日后,当贝尔纳问起她为什么要这样做的时候,她的回答也十分平静。既不是为了两百公顷松树的财产,也不是为了某个不存在的婚外情人。在犯罪的那个瞬间,她可能才是真正地实现着向往中的自己——“我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我只是不想再装模作样、扮演任何角色”。这让她的罪恶在小说中具有充足的文学魅力。读者们不断尝试解读她的空白,解读她的阴暗。剧情并没有单一地朝恶毒妇人的方向发展,人物形象也没有因为谋杀案而定格。

小说中同时发生着各种假象:为了家族荣誉贝尔纳又帮助她完成了谎言,于是所有事情都变成苔蕾斯无意间导致的一场意外。最终在外界看来,他们仍旧是相敬如宾的夫妇。但这一切又都只是假象,贝尔纳无法原谅这个不忠的妻子,最后把她送到巴黎,任其流落。于是,苔蕾斯又成为了可怜的受害女性。

苔蕾斯的形象随着文字的流动千变万化,忽而天使,忽而恶魔;忽而凶手,忽而被害者。这种不断变化的多面形象,为解读人物营造了极为深邃的空间。

出轨的那些事儿(每个人都声嘶力竭)(1)

我们所知的王宝强与马蓉,都变成一副脸谱化的形象。

而反观在现实中,大众对人物的解读并没有小说这样耐心;媒体事件中的人物也没有小说中的魅力。对现在处于风口浪尖的马蓉,她的形象根本没有解读的空间;她已经成了大众公认的“淫妇”。而大众与媒体所要做的事情,就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证明这个形象,加强这个形象在新闻中的感知强度。或者调查酒店记录,或者曝光马蓉已经转移王宝强所有财产,或者挖黑历史。

这个剧本的所有章节只有反反复复的一句话——她是个可耻的人。人物形象既没有解读的空间也没有流动的魅力,王宝强和马蓉已经被公众戴上了固定的脸谱,黑白分明。所有的喧嚣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这就是单纯的热点事件,它什么都不证明;既不代表正义,也不代表道德,随着时间流逝,一切人物都已然固化,大众也早已疲倦。

离婚案如同套路,热闹背后并无思考

虽然说,现在点开王宝强离婚的追踪报道就像在看电视剧;但这出电视剧说到底是没有剧本的,它不过靠一个套路支撑着。这个套路在过去的新闻出现过,在未来的新闻也会出现。

这一次是王宝强,下一个是宋小宝,或者张纪中。通过道德问题扒到感情问题再到社会问题,或者把顺序反过来。媒体向大众反反复复上演相同的戏,只是不停地更换能吸引观众的演员而已。或者骂,或者挺,看完后,热闹散了;问题,仍旧留在那里。等到下一次事件发生,人们骂得热火朝天的,还是相同的事。

而经典的小说总是拥有一个真正的剧情。这些剧情会朝着无数个未知的方向发展;吸引着读者一页一页翻下去的同时,也吸引着读者对真正问题的思考。读《洛丽塔》并不是为了对那个诱奸幼女的嫌疑犯亨伯特·亨伯特打入死牢,而是通过阅读,真正思考埋藏在人性深处的幽暗情结。因此,一本好小说带给人的天空总会是明亮的。

出轨的那些事儿(每个人都声嘶力竭)(2)

《我的米海尔》

作者: [以色列] 阿摩司·奥兹

译者: 钟志清

版本: 译林出版社 2012年6月

奥兹的小说《我的米海尔》同样讲述了一个关于婚姻与破碎的故事。小说中的汉娜最终在婚姻中变成了歇斯底里、不可理喻的疯狂女人。但跟着小说的剧情读下去后,会对这个可怜的女性充满同情。在小说中,我们可以读到一个完整的故事。汉娜和米海尔是如何相爱的,他们结婚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分歧,米海尔如何毫不顾忌她的感受一心考取学位,如何要求她在婚姻中做个顺从安分的妻子。读者可以感受到爱情乐趣在汉娜的生活中一点点消逝,最终留下的只有一个婚姻的空壳。而不愿离去的汉娜最终疯狂的悲剧也无法避免。

在这些文学故事里,谁是真正意义上的投毒者,谁又是真正的受害者,事情的真相是什么,究竟是否存在着背叛。这些问题随着剧情的发展不断变化,真相已经不再成为读者唯一的需要。人物的脸谱在飞速旋转的故事里变得模糊。最终,冉冉升起的,是我们对人性本身的思考。

我们缺失的,总是当事人的内心想法

韦恩·布斯在《小说修辞学》内引言道:小说兴起的本身就表示了从“古典社会的客观的、社会的、公开的倾向”往当代生活和当代文学“主观的、个人的、私下的倾向的一种转移”。

小说将我们从社会整体的话语中解放出来,通过文字进入个体的特殊状态。它提供给读者的是一份完整的、私人的经验,奥兹笔下的汉娜为何渐渐变得歇斯底里,阿特伍德笔下的格蕾丝究竟在谋杀犯的背后潜藏着何等经历,艺术家的笔触让我们“附灵”为当事人的一部分,以个人的但也是最深入的视角感受故事带给我们心灵的冲撞。在读小说的过程中,我们本身就变成了当事人,参与了小说的一部分。

可惜的是,面对现实世界,或者说面对媒体所提供给我们的信息世界,我们永远只能像小说里的民众那样,站在事件的外部,根据所获的资讯表示一致的同情或愤恨;我们永远无法感受当事人第一视角的内心体验。这是现实的缺失,也是艺术的完整。

依托文字而生的人物是自由的。他们可以最大程度地诠释自己。而这些在小说中奇异难解的人物对读者而言,每一次相遇都会是一次崭新的人生经历。通过文学阅读,我们感受到比利的分裂人格,感受格雷诺耶的变态心理,感受他们的痛苦与纠结。最终,一切罪恶似乎都可以通过文字而赦免。

在现实世界,这种宽慰和理解则显得极为艰难。现实的剧情发展将人物形象死死地定位,个人陷入了非黑即白的尴尬境地。可我们又身处现实世界,无法脱身进入当事人的剧情世界。终归,那种自由的思考,严肃的宽慰,也只有在精彩的小说中才能体验。

出轨的那些事儿(每个人都声嘶力竭)(3)

电影《寂寞的心灵》海报。该影片根据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弗朗索瓦·莫里亚克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一段出轨、甚至弑夫的故事。在马蓉和王宝强的事件中,最缺失的、也是重要的部分,是他们的内心想法。而这正是文学或电影等艺术能够给予我们的东西。

其实在马蓉和王宝强的事件中,最缺失的、也是重要的部分,就是他们真正的内心独白。我们所能听到的,看到的一切,都不过是各方对外所说的宣言。在这场事件中,我们每个人都变成了推理家,通过各自的发文来揣测每个人背后的想法;有时,甚至通过第四者,第五者的话语来判断事态趋势。

无论媒体的报道有多么真实敏锐,在事件中,我们都见不到他们的本来面目。他们的内心在想什么,是解脱,痛苦,愤怒,还是羞愧。这些事情作为旁观者的我们无法知晓,当然,也不可能知晓。生活毕竟不是小说,他人的意识不会像文字那样准确无误地出现在我们眼前。

这股喧嚣必然会过去。之后则会被遗忘,忽视,它也没有任何值得人再次咀嚼的价值。喧嚣之外,我倒是更愿意人们能拿起那些曾被反复咀嚼的、安静的经典小说,它们的故事永远不会被遗忘,它们的剧情才真正精彩。

在小说中没有法律,没有被告厅,只有一个开放的天空,在那里,最广阔的思想宽恕了所有人的内心。

本文为独家原创文章。作者:宫子;编辑:走走。未经授权其它公众号、平台皆不得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