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八禁忌和风俗(正月初八谷日)

明天正月初八,是正月的第一个逢八的日子。

自古以来,人们对“八”都特别重视,因为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八”是一个非常吉利的数字,人们取八的谐音“发”,寓意新的一年八方来财。

正月初八禁忌和风俗(正月初八谷日)(1)

正月初八不仅是个吉祥的日子,还有着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顺星节”和“谷日节”。同时,也有很多的习俗和讲究。

除节日之外,在正月初八这一天,还有很多的食俗老人说:“初八3不吃,福气不进门”。“3不吃”指什么呢?有啥讲究?

正月初八禁忌和风俗(正月初八谷日)(2)

1.五谷饭——【丰衣足食】

正月初八也叫“谷日”,就是谷子的生日。就像人生日吃“长寿面”一样,谷子的生日,人们会用五谷杂粮,煮上五谷饭。寓意五谷丰登,不愁吃不愁穿,日子兴旺,福气满满。

正月初八禁忌和风俗(正月初八谷日)(3)

推荐做法:【五谷饭】

1.准备适量的红芸豆、赤小豆、花豇豆、江米、薏米、花生、红枣、莲子,把这些豆子都放在一起,用清水多淘洗几遍,控干水分备用,把剩下的红枣、江米单独清洗干净,等会蒸制。

正月初八禁忌和风俗(正月初八谷日)(4)

2.在江米盆中倒入适量的水,水量没过一指即可,把红枣和江米一同放入蒸锅中,盖上锅盖,中火蒸制半个小时即可,把江米蒸熟。

正月初八禁忌和风俗(正月初八谷日)(5)

3.准备一个砂锅,加入半锅水,加入少许碱面,这样豆子更容易煮面,把准备好的豆子都放进去,先大火烧开再转小火炖煮,再倒入少许清水,煮这个八宝粥不能一直沸水咕嘟,否则豆子的表皮很容易破。

正月初八禁忌和风俗(正月初八谷日)(6)

4.每一次烧开都要往里面加水,以此来控制汤的温度,目的是让豆子软面的同时保持完整的外型,这样浸出来的红豆汤颜色才红润鲜亮,一直保持这种似开非开的状态,小火慢慢炖40分钟。

正月初八禁忌和风俗(正月初八谷日)(7)

5.40分钟以后把蒸好的江米倒入锅中,用勺子搅匀、搅散,把江米蒸熟以后再放,既有米香味还不会荤汤,江米下锅以后煮2-3分钟后把红枣放进去。

正月初八禁忌和风俗(正月初八谷日)(8)

6.这根据自己喜爱的稠度勾入水淀粉,经常搅动锅底以免糊锅,最后出锅前再撒一把熟的白芝麻,搅拌均匀即可出锅,美味即成。

正月初八禁忌和风俗(正月初八谷日)(9)

2.吃面条——【顺顺利利】

北方的伙伴知道“条条顺”是啥,就是我们说的面条。北方在“谷日”初八这天,会吃面条,寓意日子越过越顺溜。

正月初八禁忌和风俗(正月初八谷日)(10)

推荐做法:【鲜虾面】

1.准备适量的鲜虾,剪去虾须虾腿。把虾头和虾肉分离,分别装入碗中。准备小葱白;生姜片;再切一点葱花。

正月初八禁忌和风俗(正月初八谷日)(11)

2.下面,我们开始熬虾油。锅内加入少许猪油增香,再放入适量的植物油。把猪油熬化,放入虾头,开小火慢慢炸。经常用铲子摁压虾头,挤出里面的虾油。

正月初八禁忌和风俗(正月初八谷日)(12)

闻到浓郁的鲜香味以后,放入葱段、姜片。一直把虾油熬至咕嘟冒泡,沿锅边加入适量的清水。煮面条,汤尽量多一点。

正月初八禁忌和风俗(正月初八谷日)(13)

3.然后盖上锅盖,转大火多烧一会。鲜虾汤熬好以后,把锅中的虾头、葱姜捞出来。然后加入鸡粉、少许的胡椒粉、食盐、白糖提鲜、生抽调味,把面条放入锅中。

正月初八禁忌和风俗(正月初八谷日)(14)

用筷子轻轻的搅散,防止粘连。开中火煮制,面条还剩一点硬芯的时候。把虾仁放进去,基本上虾仁熟了,面条就可以出锅了。

最后放两根上海青烫一下,美味即成。

正月初八禁忌和风俗(正月初八谷日)(15)

3.吃发糕——【步步高升】

“开年食发糕,财旺福又到”,发糕寓意着“步步高升”。在初八的日子,食发糕添财添福气,生活甜蜜,自然家庭兴旺。

正月初八禁忌和风俗(正月初八谷日)(16)

推荐做法:【红糖发糕】

1.三四十度的热水中倒入红糖化开,再加点牛奶、5克酵母,然后分次加面粉搅拌成面糊,稀稠度和酸奶差不多,发酵至原来的两倍大。

正月初八禁忌和风俗(正月初八谷日)(17)

2.发酵好后多搅拌一会儿排气,往托盘里均匀刷上一层油,把面糊倒进去摊均匀,同时排出多余的气体,红枣去核放到面糊上,进行二次发酵10分钟即可。

正月初八禁忌和风俗(正月初八谷日)(18)

3.开水上锅盖上个盖子省的进水,上汽以后开始计时中火蒸40分钟,时间到关火再焖个5分钟,热气散下去以后开锅,清甜四溢、暄软可口。

正月初八禁忌和风俗(正月初八谷日)(19)

(开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