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讲解(论语心解学而篇第一)

1.1子曰:“学而时习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讲解?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讲解(论语心解学而篇第一)

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讲解

1.1子曰:“学而时习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火,不也是君子吗?”

【注释】

①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在适当的时候”。朱熹在《论语集注》中把它解为“时常”。“习”,一般解为“温习”;古书中,它还有“实习”“演习”的意义。孔子所讲的功课,一般都和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密切结合。比如礼乐射御。所以这个“习”理解为实习比较好。

【点评】

通常人们容易将“学而时习之”理解为那是正在就学的学生所应该做的事情,如果这样,那就将“学”的对象理解为一般知识与技能,而将“习”理解为一般的温习与复习。而孔子所说的“学”应扩大为指培能、修身、养性的一切行为举动,而对于“时”的理解同样也有不同的看法,钱穆在《论语新解》里认为,“时年”有三种解法,一解是指年岁言,六岁始学识字,七八岁教以日常简单礼节,十岁教书写计算,十三岁教歌诗舞蹈;二解是指季节言,春夏学诗乐弦歌,秋冬学书礼射猎;三解是指晨夕,温习、进修、休息,依时为之。按照这三种解法,我们一得此处的“学”不仅是指通常对知识技能的学习,二得“时”不能仅理解为时常,而更应该理解为修身养性培能乃为人一生之大事,所以得坚持与磨炼;三得乃“学”而得悟于心,悟于心而后得践之于行,践于行而后得有悦于心。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的“朋”,志同道合者谓之朋。那位志同道合者为何要千里迢迢从远方而来呢?一谓志相同、道相合,有相同的志道乃有牵二人于千里之外;二谓“知慕于我(钱穆语)”,吾之道修炼已成,正如孔子言,“德不孤,必有邻(《论语 里仁篇》);三谓自远方而来的友朋,于我在在都是一份鼓励与支持,所以才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字面意思的理解是“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气恼,不也是一个修德有成的君子吗?”这句话有这样三个问题,一个是人家不了解我,我仅仅只是不气恼吗?第二个是别人为什么会不理解我呢?第三个是我如何做到 “人不知而不愠”呢?

君子做到“人不知而不愠”,不以一人生性脾性好,而以一个人格局的宏大、眼力的开阔、意志的坚韧、胸怀的包容,故乃有不以一隅、一时、一地的得失而或喜或悲,所以才有范文正公处“江湖之远”却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抱负。

生活中,不被理解是常事。所谓的不理解,有时候其实就是一种差距,而差距有三种,一种是空间地域上的差距,所谓的成长环境、文化背景,一种是时间距离造成的差距,所谓的时代背景与风气,一种是个人修炼阅历而造成的眼光、抱负、胸怀、意志上的距离。孔子带着一班学生困厄陈、蔡之间的时候,子路面带愠色地说,“君子无所困。意者夫子未仁与?人之弗吾信也;意者夫子未智与?人之弗吾行也。”子路为人耿直爽快,毫不遮掩对孔子的不满;连一向聪明细心的子贡也劝孔子说,“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盍少贬焉?”意思也就是劝孔子降低一点对自己的要求。而颜回是怎么说的呢?“夫子之道至大,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世不我用,有国者之丑也,夫子何病焉?不容,然后见君子。”意思是不被天下所容,才能看得出是真正的君子。这三人的一番话,我们就可以看出格局的高低不同。所以“人不知而不愠”,不愠不仅仅是不介意与不计较,君子的眼光不在当下,更在于未来,在通往未来的道路上,更有的是一份坚持与执着!所谓的“曲高”必“和寡”是也。

本文由大德堂文化(周宗富)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