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垣县老岸历史(长垣的前世今生)

蒲城长垣 长垣的前世今生长垣县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以及省级生态县、省级双拥模范县、省级文化先进县,被命名为中国起重机械名城、中国卫生材料生产基地、中国防腐蚀之都、中国厨师之乡、中华美食名城。2020年的疫情抗击一线,来自长垣的防护口罩和防护用品占据所供应的一半还要多。为全世界的抗疫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长垣县老岸历史(长垣的前世今生)(1)

大美长垣 三善之地

现在名称为长垣市,河南直辖,新乡代管,邮编453400,区号0373

长垣县,河南省省直管县,位于豫东北地区,居郑州、新乡、安阳、濮阳、开封、菏泽等城市之间,东隔黄河与山东省东明县相望,南与封丘县、兰考县毗连,北与滑县、濮阳县接壤,因古时“县有防垣”而得名。

长垣县老岸历史(长垣的前世今生)(2)

长垣领导人的豪情壮志

长垣县老岸历史(长垣的前世今生)(3)

长垣县域面积1051平方公里,耕地86万亩,人口88万,辖11镇2乡5个街道办事处、1个省级产业集聚区,600个行政村。

长垣交通便捷,长济高速公路、大广高速在此“十”字交汇;省道308、213穿境而过,直达新郑国际机场;新菏铁路、济东高速直达东出海口,正深度融入环渤海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已成为中原经济区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桥头堡。

长垣县拥有中国起重机械名城、中国卫生材料生产基地、中国防腐蚀之都、中国厨师之乡、中华美食名城,先后被命名为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等多项荣誉。[1]

2015年2月27日,经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审议,长垣县被确定为全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2]

2015年11月16日,长垣县被列为第二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3][4]

2017年11月,长垣县入选为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

长垣概况

长垣县老岸历史(长垣的前世今生)(4)

长垣县位于河南省东北部,是河南省直管县,居郑州、新乡、安阳、濮阳、开封、菏泽等城市群中心,县域面积1051平方公里,耕地86万亩,人口88万。长垣历史文化厚重,史料记载,六千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生息活动,春秋战国时期卫国在这里置蒲邑,到秦朝时改蒲邑为长垣县。灿烂的历史文明哺育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勤劳善良的长垣人民。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长垣人民更是如鱼得水,历经近三十年的快速发展建设,各项事业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以及省级生态县、省级双拥模范县、省级文化先进县,被命名为中国起重机械名城、中国卫生材料生产基地、中国防腐蚀之都、中国厨师之乡、中华美食名城。

近年来,长垣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持续深化改革创新驱动,持续强化引资项目带动,持续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持续改善民计民生,努力促进建设富强、创新、精善、和谐长垣。居民收入年年增长,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基础建设、文教卫生、水利电力、交通通讯、群众生活、治安秩序、生态环境等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2016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98.4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6.8亿元。

长垣位居黄河之滨,是郑卅,开封、菏泽濮阳、安阳、新乡、焦作等北中原城市群的中心位置,长垣相距这几个城市都在一个小时左右的车程。现代化的交通条件更是拉近了长垣与世界的距离。新菏铁路与在建的衡潢铁路(京九铁路支线)在长垣成十字交汇,大广高速与济东高速也在长垣成十字交汇,省道308直通山东,到山东日照港既有铁路又有陆路可直达,是豫北及至华北内陆的又一个便捷的出海通道,成为了中原经济区承接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一个桥头堡。西邻107国道及京港澳高速高铁,南邻连霍高速高铁,一个小时的车程可达郑卅国际机场,在本县境内的通用机场项目建设己获省政府批准。所有这些得天独厚的交通条件为长垣今后的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便捷的交通拉近了人心与人心、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距离。长垣向北至濮阳70公里,长垣向西北至安阳市、合陛市100公里,长垣向西至新乡市70公里、至焦作市120公里,长垣向南至开封市60公里,长垣向东至菏泽市70公里。这几个与长垣毗邻的地市可称为是邻近经济带,中原地区人口稠密,仅这个邻近经济带的总人口会在三千多万。以长垣为圆点,越过这个邻近经济带,辐射地区会更远、人口会更多,比如向西可到山西的晋城、长治、运城,既有高速又有铁路可通达;向北可到河北的邯郸、大名;向东可到鲁西南的一些市县等。

  古今长垣著名的“围魏救赵”(齐魏桂陵之战)就发生在这里,孔子高足子路担任这里的第一任县宰,“满朝文武半江西,小小长垣七尚书”其中之一的兵部尚书李化龙是这里的人。这里是哪里?这里是河南长垣,历史比较悠久,春秋时叫蒲邑、匡邑,还有个小名叫“蒲城”。秦始皇统一中国,设郡县,因有防垣,长垣之名始见于世。

长垣的前世,用一句顺口溜就能形象贴切地表达出来:“春天喝不上糊涂,冬天穿不上棉裤,十里八乡见不着瓦屋,小伙子娶不上媳妇。据长垣县志记载,每逢灾年,长垣人或投亲靠友,或外出学技谋生”。

其中就有央视播出的“ 糖人奇缘 ”,长垣南岳老田家绝活

一穷二白的长垣,早已今非昔比了,成就了一个个经济奇迹。在长垣当地,这个家喻户晓的顺口溜就是今生最好的证明:“一把剪子培育出了一个卫材产业;一把锤子打造出一个起重产业;一把刷子干出了一个防腐产业;一把瓦刀筑起了一个建筑产业;一把勺子香了一个厨师产业”。

这五大产业也是长垣的五大名片,造就了长垣的特色经济,带动了长垣的经济快速发展。长垣人民又用一句顺口溜准确地勾画出长垣的经济格局:“北卫材、南起重、东部防腐(建筑)西部农,绿色食品正兴起,烹饪等第三产业在县城”。第一张名片一柄刷子刷出了“中国防腐蚀之都”长垣防腐业,长垣的第一张名片,也是长垣的第一特色产业,更是长垣人民的最大财富体现。外地人对长垣人有钱的印象,基本上都来源于防腐行业。长垣防腐业居中国防腐四强县之首,有“中国防腐之乡”美誉。目前长垣已经规划了3000多亩的防腐产业集群。

鸟巢工程的实施可是少不了长垣的防腐技工们。长垣防腐业先后承担了“神舟”、“鸟巢”、“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秦山核电站”、“上海世博会"等一大批国家重点工程,施工单位遍布全国,业务触角伸展到亚、非、欧三大洲数十个国家和地区,这些突出成就使其在业界赢得了“长垣防腐让世界永不生锈”的美誉。第二张名片一根棉签捻出了“中国卫生材料生产基地”一个小县城,却占有全国80%以上的卫材市场。2011年12月,长垣被授予全国唯一的“国”字号卫生材料生产基地,到目前为止,在长垣,从事卫材的企业有100余家,产品种类涵盖医用卫生材料、民用卫生材料、医疗器械和新型环保型非织造材料四大类70多个系列、1600多个品种,其中卫生材料、麻醉包等产品远销欧美和日韩。同时成就了飘安集团、驼人集团、华西卫材等行业领跑者。

第三张名片一支焊枪焊出了“中国起重机械名城”起重产业也是长垣的特色产业,起步最早的是魏庄镇,代表了长垣起重工业的发展水准。魏庄镇地处黄河故道,面积仅有100平方公里,却有“中国起重第一镇”美誉。长垣往南的起重装备园区,排列着大大小小上百家起重机制造厂。在这里,不出园区就能找到起重机的全部配件。第四张名片一把瓦刀砌出了"全国建筑八强县"长垣的建筑业也是名声在外,名列全国建筑八强县。鸟巢和国家大剧院等国家级的地标工程,都有长垣建筑人的汗水,新蒲建设集团则是长垣建筑企业中的佼佼者。

第五张名片一把炒勺烹出了“中国厨师之乡”长垣自古就有尚厨之风,民间早就有“长垣村妇,赛国之厨”的说法。自明清有史记载以来,长垣厨师之众更是到极致。长垣厨师遍天下,刀勺声里多名家;色香味形皆入化,赢得中外人人夸。这是长垣烹饪文化的真实写照。烹饪业已经成为长垣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不少厨师后来成了大老板,如阿五美食的创始人樊胜武,其创立的阿五美食连续两年进入全国餐饮百强。

烹饪文化也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长垣建造了 我国第一座以烹饪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博物馆坐落在长垣县食博园内,建筑面积7200平方米,陈展面积5400平方米。中国烹饪文化博物馆的建设,不但填补了中国烹饪文化主题博物馆的空白,更是长垣县县文化事业、烹饪产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重大。

长垣作为中国厨师之乡,那吃的肯定也是少不了的。吃货的座右铭就是吃遍天下,小编走进了长垣最具有地方特色餐饮的贺晟宴酒店,我在这里吃出了新味道,这下估计要胖三斤了,吃完回家继续减肥!

长垣美食名吃1肉丝带底2抓皮春卷

3糖醋熘鱼带焙面

长垣县老岸历史(长垣的前世今生)(5)

关于长垣四致八景的神秘传说,您都知道几个?

长垣四致八景的传说流传民间几百年了,它们到底是什么?它都有什么神奇的传说?今天我们就为您一一道来,客官且听:北杏坛杏坛位于城东北十里,即学堂岗圣庙,孔子讲学旧址。嘉靖天顺三年知县刘弘重修。庙貌宽广,形势巍峨,石碑林立,正面之间宏大的宫殿式建筑,就是“圣殿”。重檐飞脊、黄瓦盖顶、群兽相依,形象各异。廊下“金钟”“木铎”分悬两侧,加之红墙花窗,光彩夺目,雕梁花柱,金碧辉煌,步入殿内,令人肃然起敬。过去,每年农历三月十一日,四面八方的学生云集在这里,举行祭孔仪式,整个大殿里,鼓乐齐鸣,香烟缭绕,呈现一派尊孔,崇孔的挚烈气氛。如今学堂岗村的三月十一庙会依然十分热闹。

南蘧公蘧公,名瑷,字伯玉,春秋时卫国蒲邑(河南长垣)人,卫国士大夫,著名政治家、思想家。他品德高尚、光明磊落,孔子称其为君子。伯玉为孔子挚友对孔子儒家思想形成产生过重大影响。现今的蘧公祠,座落在蘧公故里——伯玉村西占地7000余平方米,全高5.8米的汉白玉雕像耸立中央,重达10余吨的雄狮把守着大门,祠中遍植名贵花木,从原祠中移来的两通明代碑刻,现已被长垣县确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新的文化旅游景点。

子路坟在县东北三里岳庄北地,明朝正统年间重修过一次,因子路为蒲县令,在位三年,政绩卓著,当时孔子称长垣为“三善之地”。邑人感其德,死后葬其遗物为坟,立祠祭奠。神奇的是,每当早晨太阳初升的时候,墓周围云雾缭绕,像是喜迎朝霞。

府君厅在县西三里耿村东北,传说此处有一老者,名叫王志,一天他去田中劳作,看到树下有二个老人在下棋,就把手中的斧子别在腰上,坐在边上看。看着看着,他发现身旁的树叶一会黄一会绿,也不知道变了多少回。时间过了许久,王志要起身回家,突然斧头掉到了地上,斧把已经全糟了。王志心里奇怪,但也没多想。当他回到村里一看,村里大不一样,村里几个老人问他找谁,他说出自己的名姓之后,几位老人大吃一惊,说,数百年前有一老前辈名唤王志,去犁地未归,无有踪影。王志听了这话,简直是惊呆了,无奈之下只好走出了村,不知所踪。后人为纪念他,便就把府君厅改为烂柯台。

毛家潭里有个秋月明毛家潭是毛格物(又称毛怪物)的家,据称他写的字、画的画都是活的,为明朝太师李华龙立的牌坊“文治武功”四个字活灵活现,就出自他的手。在我县的毛家潭,到了秋天的夜晚,月亮格外明亮,在潭中映出的倒影极为美丽,成为蒲城一道别致的美景。

铜钟、石鼓按时响铜钟,在县城北街中间,玄帝庙内,即周公庙;石鼓,在县城南一里,大姜占东头向北路东,老奶庙内。据说每初一,十五按时鸣响。

双头石鱼水上行在县城府后街,观门南头路东有一井,在井口边放,原来是黉学内魁星阁前水池岸上。月圆的晚上会在水中游动。鱼头上打掉一块,传说打掉的正是宝贝,再也不能入水游了。

尊经阁,琉璃井在明伦堂北学宫后,五间北屋,有柏树一棵;在县南五十里,荆岗屯集,水味甘美,其砖光若琉璃。另一说法是,在黉学内尊经阁前面,井不大,上口直径二市尺,井相当深,从上面看不到水,向井投硬币,声音清脆,尤如琉璃。

北门里头玉芽生据传,县城北门里西边,有一石碑,因年深久远,从石碑上头裂开一道大缝,缝里边有一块玉石,从中生出玉芽。

玄帝庙上灵芝草在北街中间,即周公庙,是周文王的二子,武王的弟弟,传说有一天,有两个外乡人在同公庙旁边打架,北街有一老人向前解劝,问是怎么事,一人说,他的鞋被另一人扔到庙上了,劝架人说“爬到庙上把鞋拿下来不就完了,何必打架?”两个外乡人正是发现庙上有灵芝草,故意装做打架,好借机上庙,听了劝架之人言,随爬上庙顶把鞋拿下,同时把灵芝草也盗走了。

白衣阁上金小虫据传,县城西门里向南,城墙里边,即白衣阁,在里面的观音宝座旁有一个用黄金制做的小麻雀,到了白衣阁里面,会听到四边都有麻雀乱叫,可是就是看不到小鸟。

圣人琴,自己鸣相传有一次关羽骑马行至学堂岗圣庙附近,突然听到了美妙的琴声,他顺着琴声来到圣庙门口,进门一看,空无一人,只有一尊孔圣人端坐抚琴的雕像,关公曰:“真乃神人指引也,妙哉!”。后来人们在圣庙门口也建有关夫子庙一座,每年三月十一

金马驹在县西十二里文格党村,每年到麦季下午把麦摊好,第二天早晨去场麦已碾好,光垛垛,扬扬就行了。时间长了,有人财迷,想抓住,于是夜里几个人拿着绳子支场地,看到金马驹在在游转,几个人就拉开绳子去网,结果金马驹向村里跑去,村中路北有一眼大水井,该马就跳入井里,,从此再也不出来了。井口现在还是用多年前的马车轮盖着。

卫王城实为卫王坟,现在县东北十里陈墙村。原村东头路北有天宁寺,卫王坟就在村东头向南,现在的冯墙东头。传说,卫灵公生前是个明君,他爱民如子,待人宽厚,黎民视他如父母,灵公死后,长垣人感恩不尽,故于墓前侧立庙祀之。每到谁家有红白喜事,前一天到庙里烧香,就可以借到桌椅盘碗若干,用过之后于当天夜里归还。如此多年,无不有求必应。一年,附近有个爱财如命的人,见物眼红,借用了器物之后,昧下一个带有鲤鱼花纹的冰盘,从那以后再到卫王坟那里借东西就不灵了,据说这个盘子现在哪家还保存着,夏天吃不完的东西放在里面,再热的天也不会坏——当然这些都是传说而已。

桧楷二树最有名在县城内东南角,原寡过书院,属稀有植物,六年开一次花,清香满城。其中的楷树,果实椭圆形,红色,木材细致。相传这种树最早生长在孔子墓旁,树干挺拔,枝繁叶茂,似为众树的榜样。

竹林寺有影无踪传说长垣某处有座寺院,唤作竹林寺,寺中有一老和尚和一群小和尚。某天一个小孩不知从何处来到寺院玩耍。老和尚觉得奇怪,便在小孩临走的时候用细线挽住了他的衣服,待小孩走远之后,老和尚循线追踪,终于在一大片草丛中找到了线头,线头正好拴在一株千年人参上!

老和尚兴奋之余便将人参挖出,准备回去煮熟后独享。由于他临时有急事外出,便让一群小和尚代为烹煮。小和尚们煮的时候觉得锅内异香扑鼻,便忍不住尝了一口,结果一发不可收拾,一会儿便将人参全部吃光,只剩下一锅汤。

因怕师父责怪,便将一锅汤全部洒向寺院周围,准备撒谎说汤已煮尽。刚洒完参汤,竹林寺便缓缓而起,这时老和尚远远看到情势不妙,便跑向寺院,但为时已晚,竹林寺已然成为空中楼阁,只能在阴晴变幻中若隐若现。

铁劈柴对头烘铁劈柴是三块深褐色的条形生铁。据传,这三块形似劈柴的生铁碰在一起,顿时火苗跳动,生铁通红,如抽去一根,便火灭热退,自不燃烧,实为奇特,堪称为宝。因此,顿家的铁劈柴在亮宝会上年年夺魁。后人又将其写入《四致八景》歌中。即流传至今的“铁劈柴对头烘”。

可惜的是民国初年,随着盗宝活动之猖獗,铁劈柴被盗无存,至今遗为憾事。据考证,铁劈柴确有其物,也的确是顿家的传家之宝。但不是象传说的那样神奇。按照科学的解释,这三块铁劈柴实际上是三块含磷量极高、且含有碳、锰、酸钾等多种元素的生铁矿石拢到一起,便发热激火的化学反应。这在冶金技术极不发达的古代,人们对此现象无从解释,因此才称之为宝,而且延传至今。

长垣县老岸历史(长垣的前世今生)(6)

长垣“四致八景歌”曰:“四致八景,出在蒲城。北杏坛,南蘧公,子路坟,府君厅。毛家潭有个秋月明,铜钟、石鼓准时响,双头石鱼水上行,尊经阁,琉璃井,北门里头玉芽生,玄帝庙上灵芝草,白衣阁上金小虫,圣人琴,自己鸣,关夫子勒马听琴声,金马驹,卫王城,桧楷二树最有名,我说这话并不假,你没看,竹林寺有影无踪。”

这首歌在长垣民间已撒播几百年,它承载着长垣厚重的前史,包含着长垣公民对家乡前史上早年的光芒所萌生的骄傲情感,更折射着我们对志向世界和美好人生的向往。

依照歌中所唱,其内容包含位于今县城北、南、东、西的杏坛圣庙、蘧公祠、子路墓、府君厅四处主景,以及散布于城内城外的毛家潭、铜钟、石鼓、双头石鱼、尊经阁、琉璃井等等,算计十八处景象。其间杏坛圣庙、蘧公祠、子路墓、府君厅、竹林寺等属据史可考的真实存在,属于长垣前史中不可或缺的物质和文明经典,而金马驹、关夫子勒马听琴等则带有明显的神话传说色彩。并且,长垣大地上确实存在并明白记载于史书的青岗寺(青岗夕照)、淘北河(淘北渔歌)、烂柯台(烂柯遗梦)等出名景象却不在歌中。因而,“四致八景歌”带有明显的民歌成分,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前史存在,但不能彻底包含和等同于史实。

本照对前史担任的心情,咱们以“四致八景歌”为首要内容,以明清《长垣志》等史书记载为首要根据,以现存地上什物为主要佐证,选定“杏坛琴韵”、“蘧祠书声”、“仲墓晚霭”、“烂柯遗梦”、“毛潭秋月”、“淘北渔歌”、“青岗夕照”、“竹林烟雨”为长垣古代八景。在考史据实的基础上,精心构设,力求最真实地制造出了反映长垣主要前史面貌的“长垣古代八景”图,以补史书缺有,并供今人赏识神游。

杏坛琴韵

古蒲杏坛即县北十里书院岗圣庙。

《名胜志》载:“昔孔子聘列国,与弟子弦诵于此,故曰书院岗。”

《长垣志》载:“孔子弦诵于此。有庙,建自前代,元季遭兵火无存。明天顺三年,知县刘宏重建,自为记。前为棂星门,中为大成殿,后有杏坛,摆布二亭,曰‘问志’、‘咏归’,后堂曰‘进修’。弘治四年,知县杜启重修。殿内旧设孔子弦诵像,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谓四贤于此言志也。杜以子畏于匡,颜渊后至蒲,子贡执辔,增颜渊、子贡二像,于进修堂摆布,增‘成德’、‘达才’二斋。正德八年,知县卢熙增修,有记。改二亭曰‘春风’、‘化雨’。万历二十四年,知县钟崇武重修,邑人都御史李化龙记。”“庙貌广阔,形势挺拔,碑碣建立。大成殿前二碑光壁如鉴,古柏参天,大可数围。”岗顶附近,遍种杏树,初春花放,香飘数里,引全国士子儒生迤逦来观,思古朝圣。

明《长垣志》又载:“工匠陈海、崔旺等夜闻琴瑟之声,清越盈耳,众惊起,异之。”并载:“常闻夫子琴声,故庙东南隅有关夫子勒马听琴处,足证当时灵胜。”

可见书院岗确属当年孔夫子周游列国途中留步之地。古往今来,我们对大圣先师孔夫子于此弹琴讲道之事毫不置疑,“杏坛琴韵”至今仍在长垣大地清越回响。

今书院岗古杏坛仍遗存大殿、碑亭各一座,孔子与“四子”言志雕塑一组,崔景荣、李化龙等朝廷重臣名士撰文碑石数通,为“长垣古代八景”现在保存最无缺者,实属名贵当中华文明遗产。

蘧祠书声

明《长垣志》载:“伯玉祠旧为子路祠,正德年间知县张治道建,有记。嘉靖二十六年知县白大用并祀蘧伯玉,题曰二贤祠。嘉靖三十五年,知县钟崇武改祀子路于北,而此独祠伯玉。前曰正人堂,后曰及圣堂、知非轩、寡过轩。万历二十四年,知县袁和增修,制更伟丽,群弟子肄业其间。”

清同治长垣知事苏费瀛《重修寡过书院添加试院记》曰:“城内之东南有书院焉,名寡过书院,因肇根据蘧子祠而名之也。”

民国《长垣志》载:“先贤蘧子祠在城内东南隅,民国二十九年拆废。”

据史可见:“蘧祠书声”景象在老县城内东南角坑塘北岸,原为祭祀子路的“子路祠”,明代嘉靖三十五年将“子路祠”迁至老县城北街西侧,将此处专祀蘧伯玉,更名为“先贤蘧子祠”,至清末民初,将“先贤蘧子祠”改为“寡过书院”,招县内童子于书院习文读经,由此蘧祠变成了一所老式学府,一直到民国二十九年即1940年,作为书院的蘧祠建筑才被撤除毁没。

仲墓晚霭

长垣子路墓在今县城东落阵屯村。

明嘉靖《长垣志》载:子路墓“在城东北三里,墓前有祠。正统间重修,济南杜仁杰记。天顺间知县刘弘增修。弘治十八年,知县白思诚悉撤其旧新之。”

明万历《长垣志》载:子路墓“在东关外,有祠,正堂两厢俨然森列。嘉靖三十五年,知县钟崇武置祭田六亩。隆庆六年,知县胡宥重修,置祭田五十亩。万历三十年,知县张文炫重修。”

清康熙《长垣志》载:“康熙十八年,知县宗琮、教谕刘汉裔建筑大堂、前堂、大门、墙垣、塑像,面目一新,有碑记。”

清嘉庆《长垣志》载:“乾隆十九年,知县屠祖赉,邑人贡生杨钟恒重修。二十七年,知县吴刚重修。”并载:“子路治蒲,蒲人多思之,遇难后葬蒲。”

据史可知:长垣子路墓千百年里经过多次建筑,规模宏大,气候俨然。每至黄昏时分,青烟云气蒸腾旋绕于殿宇墓冢之上,盘桓于苍柏青松之间,一幅奥秘灵异之态势,一派圣伟庄肃之境况。由此,“仲墓晚霭”千百年里被长垣公民赞为胜景。

灿柯遗梦

古蒲烂柯台原址在今县城西耿村。

台下建有崔府君庙,俗称府君厅,纪念唐开元年间治水有功当中卫令崔瑗。《长垣志》载:“嘉靖三十五年,知县钟崇武于台之南建团亭,设石棋盘,又南起凭虚阁,修前门,似乎仙境。”《一统志》载:“樵者王质入山砍木,见二童子对弈,坐观,斧柯烂。”

1988年,协作新城扩建,新乡市文物考古队在耿村北侧一带进行了地下勘探,挖掘出十几座汉代墓葬,更发现了规模宏大的人工夯土层。考古队贺慧禄队长对编者说:深重的夯土层应属城墙墙基,有或许耿村一地曾建过城池。并从许多汉代墓葬揣度:古人墓葬多置于岗丘,深重的夯土层最少说明位于耿村的岗丘之上曾有大型建筑。那么,史书中记载的府君厅和烂柯台应属当年实景。

青岗夕照

青岗在县城西北二十里樊相镇青岗村,为已有四千五百年前史的龙山文明古遗址。

据《长垣志》载:“青岗岗顶宋靖国元年建有龙泉寺,宣和三年重修,岗下有白莲池、英王墓。”登岗“俯望无边,古意苍茫”,向为蒲城内外雅士达人观霞赏晚之佳处。千百年来,“青岗夕照”被我们赞为古蒲胜景。

现在青岗仍然高丘耸峙,之上建有初级中学一处,古碑数通,残砖断石随处可见,青草杂树秋枯春荣,仍不失县境以内一处寻胜怀古之地。

毛潭秋月

《长垣志》载:“毛潭,黄河泛滥而成,以其上居民有毛姓者,故名。”又载:“毛潭在县东南十五里,水深满,四时不竭。相传中有神物,天旱一般于此致祷;亦多鱼鲜蒲荷,故人称‘毛潭秋月’,为邑一景。”“四致八景歌”中的“毛家潭有个秋月明”即指此。并载:“万历丙戌大旱后,毛潭浅枯不复衍沃。岂地脉固亦有盈虚欤!”

可见曾清照长垣故人的毛潭于明代万历年间已逐步枯没。而“毛潭秋月”,却永久嵌刻于长垣人心田,至今净澈澄明,华光如洗。

竹林烟雨

古蒲竹林寺在今县城东三十五里的苗寨镇柳冢村一带。柳冢村一带在金、元之际为长垣县城所在地。

长垣之名始于秦设长垣县。作为县治之所的县城,两千多年中多次变迁,但其间有四个本地准确而明白,即从战国(魏)至隋初历时八百余年的今满村镇陈墙村;隋至金初历时六百零八年的今南蒲大街司坡村;金、元两代一百六十五年的今苗寨镇柳冢村;明代以来六百年的当今县城。

明《长垣志》载:位于柳冢的长垣县城,“元至正八年建有崇录寺、元帝庙、城隍庙、古塔。”可见当时长垣县城规模宏大光芒。并载:“竹林寺烟雨,为邑胜景,今犹多苍树竹林断石,古意阴沉。”“每烟云四起,林木苍茫,鸟声喧杂,令人兴吊古之思焉。”

明代初年黄河由向东流入黄海改为向北流入渤海,位于苗寨镇柳冢村一带的长垣县城被改道向北流的黄河吞没,县城被逼迁至现在所在地。竹林寺等建筑也随黄河的不断泛滥不见得无影无踪,一百多年里笼罩竹林寺的烟雨嘎然停歇。

旧日城池胜迹,现在仅余黄沙村墟。从此,“竹林烟雨”胜景仅成长垣后人梦境。

淘北渔歌

《长垣志》载:“淘北河在县境南三十里,东流至纸坊集(今属东明)入黄河。咸丰五年六月,黄河决口于北岸铜瓦厢,由盘岗里入县境,将淘北河冲断。咸丰八年及同治二年,黄河两次西移,将淘北河冲没。”旧日淘北河为县域内黄河首要支河,曲流数十里,绿水舔岸,柳荫蒲丰,群鱼跃波,轻舟穿行,一派“北方地区江南”景象。自明及清,县民及李化龙等许多达人儒士常常于此举桨击流,以“淘北渔歌”入诗。今虽河迹难寻,终是渔歌未灭,正可以诗隔世对唱。

长垣县老岸历史(长垣的前世今生)(7)

四致八景歌

四致八景,出在蒲城。北杏坛,南蘧公,子路坟,府君厅。毛家潭里有个秋月明,铜钟、石鼓按时响,双头石鱼水上行,尊经阁,琉璃井,北门里头玉芽生,玄帝庙上灵芝草,白衣阁上金小虫,圣人琴,自己鸣,关夫子勒马听琴声,金马驹,卫王城,桧楷二树最有名,我说这话并不假,你没看,竹林寺有影无踪。

北杏坛

1、杏坛位于城东北十里,即学堂岗圣庙,孔子讲学旧址。地势突兀平广,登之俯视四旁,真是一邑主山。嘉靖天顺三年知县刘弘重修。庙貌宽广,形势巍峨,石碑林立,正面之间宏大的宫殿式建筑,就是“圣殿”。重檐飞脊、黄瓦盖顶、群兽相依,形象各异。廊下“金钟”“木铎”分悬两侧,加之红墙花窗,光彩夺目,雕梁花柱,金碧辉煌,步入殿内,令人肃然起敬。正面置一雕刻贴金的巨龛。孔子的金面盘膝弹琴坐像,安放其中,素有“圣人琴自已鸣”这说。神龛前的香案上置一木牌,上书“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之位”。神龛左右有子路,曾晰,冉有,公西华四大弟子塑像相陪,这叫“侍座”,也叫“四配”。过去,每年农历三月十一日,四面八方的学生云集在这里,举行祭孔仪式,整个大殿里,鼓乐齐鸣,香烟缭绕,呈现一派尊孔,崇孔的挚烈气氛,可见当时孔教的尊严。环视四周,碑碣如林,古柏参天,芳草铺地,花香四溢,整个院庭点缀得条理分明,森严可畏。惟大成殿前二碑光壁如鉴,明光似镜,人称“透灵碑”,古柏大可数围。修庙工匠陈海、崔旺、马雄夜宿门下,闻殿中琴声清澈,从皆惊起。故庙东南墙外建有关公勒马听琴庙,足证当时灵胜。敬王二十四年孔子周游列国。这年自卫赴陈过匡(古时长垣名匡)时,匡人误认孔子是鲁人阳虎。阳虎曾暴虐匡人,故将孔子围困,五日后放行。孔子离匡后欲返卫国,途经蒲邑,停留月余。在县东北学堂岗讲学,故该地称杏坛。

孔子周游列国,学生满天下,自汉代以来,历代帝王都将孔子作为神来膜拜,孔子头上的封号也逐渐增多,加大。到了公元59年,汉明帝下令把当时仅存于曲阜孔氏家庙的祭孔活动扩大全国所有的官办学堂中来,这样一不,在追求读书人的心目中,孔子从学者一变成为他们的守护神。从此孔子是神仙下凡的传说更从了起来。

一、孔子的母亲颜征在曾到尼山向神灵祈祷,希望生个儿子。回家以后,院中突然出现了一个麒麟,从嘴里吐出一条玉帛,上书“天上星宿下凡,将来要振兴周朝。这星宿就是作为天上文官的魁星。正因为孔子是魁星下凡,故孔庙中的藏书楼叫做“魁文阁”,孔子出生时,天上仙乐齐鸣,满院异香。孔子生下来时奇丑无比,面有七露“眼露筋,鼻露孔,耳露轮,嘴露齿。”孔母以为是生个怪物,就把他扔到了山洞里。几日后又去看。见一母老虎在洞中为也哺乳,一只老鹰用翅膀给他打扇。故有“凤生虎养鹰打扇”一说。

杏坛的起源

孔子三十岁这年的夏天,正在带领一伙青年垒土筑坛,有的刨有的铲有的运,干的热火朝天,盛夏,毒日炙烤,天气闷热,无一丝风,一个个累的汗流浃背,这些青年中有孔子当初放牛时的牧童,当吹鼓手的伙伴,曼父,曾哲,颜路等好友自然也在其中,还有许多素不相识的青年,听说孔子招收学生不讲门阀,从很远的地方赶来帮忙。人多力量大,一个满不错的讲坛,不到半天工夫就筑成了。不知是谁移来了一棵小银杏树栽在坛边,虽说这不是栽树的时候,但挖大点根,多带点土,也是可以栽活的。小银杏树舒展嫩绿的叶子在微风中轻轻摇,孔子凝视着它,仿佛看见小银杏树在迅速长大,杏果满枝,说:“银杏多果,好象弟子满天下,树干挺拔立直象弟子们品格正直,果仁既可食用,又可入药,象征弟子们学成之后可以有利于社会,此讲坛就叫杏坛吧。”孔鲤姐妹们喜的一跳老高,拍手称妙。纷纷要求拜师求学。孔子在坛上席地而坐,人们很有秩序的依次参拜孔子为师。杏坛周围被围的水泄不通。从此孔子便每日到此讲学。几年后,杏坛已不再是一棵银杏,而变成了一片银杏林,树干挺拔,苍翠葱郁。充满了勃勃生机。

二,南蘧公

蘧氏家族住在城东八里,蘧公,字伯玉,原来有坟祠碑等,现以无存,据说有二碑在金占和枣科村放着。

三,子路坟

在县东北三里岳庄北地,明朝正统年间重修过一次,因子路为蒲县令,在位三年,政绩卓著,当时孔子称长垣为“三善之地”。邑人感其德,死后葬其遗物为坟,立祠祭点。

四。府君厅

在县西三里耿村东北,烂柯台上,府君厅即唐朝开元护国西齐王崔子玉。因治水有功,故沿河一带皆有修庙祀之。此处有庙宇,树林茂密,风景幽美,据传说庙内墙上有很多画,其中有一个是神仙下棋。菜园有一老者勤劳善良,叫王志,一天,驶着二牛去西地犁地,正在犁地当中,犁铧损坏子,该老回家用斧把犁铧修好代着斧子去地,正走在烂柯台前,突然一阵风吹过,老人停了一下,看到树下有二个老人在下 棋,就把斧子别在腰上,坐在边上看。看着看着觉的有点口渴向二老人要水喝,下棋的老人不愿动,就在边上拿了一个桃子给王志,王志吃过以后,立时觉的全身轻松,二目明亮,就又看二位下棋,看着看着,发现身旁的树叶一会黄一会绿,也不知道变了多少回,时间长了,王志不愿看了,要起身回家,身子向上一起,斧头掉到了地上,斧把已经全糟了。王志心里觉的奇怪,几步回到村里一看,村里大不一样。好象不是自己的村,村里几个老人问他找谁,他说,我就是这村的人呀,这些老人全都不认识他,他说,我去西地犁地才回来。这几位老人一听,突然想起数百年前有一老前辈去犁地未归,无有踪影,今天怎么又回来了,都很奇怪,说:“你这个人胡说八道,王志是俺祖先,要是还活着,都几百岁了。王志听了这话,简直是惊呆子,看着家中无人认识自己,扭身走出了村,谁也不知道到哪去了。为了纪念他,人们就把府君厅改为烂柯台。

五,铜钟,在县城北街中间,玄帝庙内,即周公庙,

六,石鼓,在县城南一里,大姜占东头向北路东,老奶庙内,,每初一,十五按时响。

七,双头石鱼,在县城府后街,观门南头路东有一井,在井口边放,原来是黉学内魁星阁前水池岸上。月圆的晚上会在水中游动。鱼头上打掉一块,传说打掉的正是宝贝,再也不能入水游了。

八,金马驹,在县西十二里文格党村,每年到麦季下午把麦摊好,第二天早晨去场麦已碾好,光垛垛,扬扬就行了。时间长了,有人财迷,想抓住,于是夜里几个人拿着绳子支场地,看到金马驹在在游转,几个人就拉开绳子去网,结果金马驹向村里跑去,村中路北有一眼大水井,该马就跳入井里,,从此再也不出来了。井口现在还是用多年前的马车轮盖着。

在城东北八里的小岗村北地,传说地下有一长洞直通县城,从哪里钻出来过金马驹,说是有一妇女,娘家是后墙集东头姓苗,叫苗粉台,哪一个她66了,自幼就没了爹,母亲体弱,弟弟年幼,家里地里的活全平她自己操劳,1959年大伙食堂,她在村里任炊食员,一天从早忙到晚,有时夜里12点还不能睡。一天夜里12点刚办完事,正想关上门回屋睡觉,听到有马蹄声响,开门一看,有一匹大马,毛色金黄,从西向东,跑的不很快,但马尾巴向上甩的很厉害,特别是四蹄登响喑高振耳,她想可能是队里的马跑出来了,正想关门,哪马又跑回来了,第二天天未亮她就去问队里的饲养员,说:“你们没把马拴好,怎么夜里叫它跑出来了”。喂牲口的二人说:“马好好的,在里边拴着呢,俺俩在外面当着门,它根本出不来。你在做梦吧。”后来又见了几回,不少人都说是神马,可能就是从文格党村进下钻过来的。

还有人说在卫王坟周围,人们不断见一膘肥体壮的黄色马驹,日夜出没,出来时,咴咴大叫,四蹄生风,一掠而过,因为毛色金黄,人们都叫金马驹,一年有一个南方道人,(俗称南蛮)偶过此地,恰遇马驹奔驰而过,道士伫立良久乃去。一年之后,道士到卫王坟东边一块瓜地,买了三根又粗又长的大菜瓜,正在瓜棚下纳凉,金马驹又从这里跑过,道人一见,随持瓜赶去,穷追不舍,看看将近马驹后尾,道人一菜瓜击之,正中马尾,那马被击中后,浑身抖动。道人乘机又以瓜击之,边投两瓜,皆中马腿,那马两腿受伤,跑入吕村寺西头一口井中,一道金光冲天而起,从此金马驹再也不出现了。

九,卫王城

实为卫王坟,现在县东北十里陈墙村。原村东头路北有天宁寺,卫王坟就在村东头向南,现在的冯墙东头。

据传后墙村有个姓潭的菜农,一年四季,经常进城卖菜。一年适逢中秋佳节之前,谭某于头天下午备好一车鲜嫩蔬菜,打算第二天黎明前进城去卖,因此就早睡子,一觉醒来,翻身下床,顾不得洗手洗脸,朦胧着双眼,推上菜车就进城去了,走着走着,不知不觉来到了城门下,谭某只说走得太快,城墙上的门还锁着,没开门,这时,他仰头四下观看,城墙上的兰砖,白灰,城楼上的垛口,城门上的铁钉都看的清清楚楚的。他看还早,就从菜车上取下个破草苫,铺在地下,和衣躺下,呼呼又睡起来,一觉醒来,红日已挂树梢,谭某翻身起来,伸了个腰,定神一看,菜车在卫王坟前放着,啥城也没了,谭某回村一说,卫王城就传了起来。

以前在卫王坟前有三间大殿,殿内坐有卫灵公泥塑像,前面是一供桌,桌上放一生铁铸成的大香炉,有面盆哪么大,清朝末年,大殿被洪水冲塌,只剩下这个用油漆漆过的黑色香炉,在地上轱辘着,谁都嫌它碍事,后不干脆把它扔到了十字路口,一天,一个南蛮子从这里路过,看到了这人香炉,香炉外边的油漆被风雨浸蚀,风刮日晒,时间长了,外边掉了一层皮,里边露出一行小字来,那上面的小字是“东七里,西七里,南七里,北七里,真金就在七七里。”那南蛮一看,知道这是个宝贝,再沉也得把它拾回去,就给了村里几个钱,叫人运走了。后来运去的人回来说,原来哪是个金香炉。

还有一传说,卫灵公生前是个明君,他爱民如子,待人宽厚,黎民视他如父母,灵公死后,长垣人感恩不尽,故于墓前侧立庙祀之。每到谁家有红白喜事,前一天到庙里烧香,就可以借到桌椅盘碗若干,用过之后于当天夜里,还回去就行了。如此多年,无不有求必应。一年,孙墙有个爱财如命的孙占光,见物眼红,借用了器物之后,昧下一个带有鲤鱼花纹的冰盘,打哪以后再到卫王坟哪借东西就不灵了,,据说这个盘子现在哪家还保存着,夏天吃不完的东西放在里面,再热的天也不会坏。

十,桧楷二树

在县城内东南角,原寡过书院,属稀有植物,六年开一次花,清香满城。

十一, 尊经阁

在明伦堂北学宫后,五间北屋,有柏树一棵,

十二,琉璃井

在县南五十里,荆岗屯集,水味甘美,其砖光若琉璃。

另一说法是,在黉学内尊经阁前面,井不大,上口直径二市尺,井相当深,从上面看不到水,向井投硬币,声音清脆,尤如琉璃。

十三,北门里头玉芽生

据传,县城北门里西边,有一石碑,因年深久远,从石碑上头裂开一道大缝,缝里边有一块玉石,从中生出玉芽。

十四,玄帝庙上灵芝草

在北街中间,即周公庙,是周文王的二子,武王的弟弟,传说有一天,有两个“南蛮”在同公庙旁边打架,北街有一老人向前解劝,问是怎么事, 一人说,他的鞋被另一人扔到庙上了,劝架人说“爬到庙上把鞋拿下来不就完了,何必打架?”两个南蛮正是发现庙上有灵芝草,故意装做打架,好借机上庙,听了劝架之人言,随爬上庙顶把鞋拿下,同时把灵芝草也盗走了。

十五,白衣阁内金小虫

据传,县城西门里向南,城墙里边,即白衣阁,在里面的观音宝座旁有一个用黄金制做的小麻雀,到了白衣阁里面,会听到四边都有麻雀乱叫,可是就是看不到小鸟。

铁劈柴

据说,顿氏十二世祖顿权,字右衡,清雍正已卯年任举人,癸丑年进士,后提任云南保山县知县,后升缅宁通判,因为官清正,御赐“铁劈柴”。

还有一说是顿权在云南开采大理石时邂逅得来的。

铁劈柴为三块,用石匣格离存放,农历二月十九会本来是个亮宝会,该宝是其中之一,多年来流传全县,尽人皆知。

顿家当时家业富贵,土地数百顷,仆人成群,经常用铁劈柴点火,一个冬天正在屋里取暖,一个使女不小心把污水洒到了上面,宝物被污水泼灭以后,就再也不会着了。

还有一说是:1928年杂牌部队孙殿英部下有一个营长,叫刘黑七的人,带着他的全营人马驻扎在顿家的院内,在其前院东楼中间驻的士兵,七天连续死了七个人,从而引起了刘黑七的高度警惕,到了晚上他亲自在哪看着,到了12点时,看见西楼门前有一身穿孝衣的女子披头散发跪着在此涕哭,刘当即对准开了一枪,只见一溜白烟窜入西楼北头一间就不见了,刘很觉奇怪,认为这不是一般人,而是银影,引我寻宝,即派兵挖地,掀开地板砖,挖地三尺,发现又是一层地板,接着掀开后,下面有一口铁锅口朝下盖着一个大鱼缸,刘把这缸东西挖出来以后,天一明就带领人马走了,谁也不知道里面是什么,据说里面就有“铁劈柴”。当时顿保真才14岁,亲眼看到顿采楼院里被挖了一个九尺深的大坑。

长垣县老岸历史(长垣的前世今生)(8)

桂陵之战桂陵之战

战国中期,齐、魏、燕、赵、韩、楚、秦七雄并立,征战频繁。公元前354年,魏国派大将庞涓率8万精兵进攻赵国,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今河北邯郸),赵国苦战了一年,眼看就要撑不住了,急忙向盟国齐国求救。齐威王正欲向外扩张,于是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兵8万去救赵国。

田忌采纳了孙膑“围魏救赵”的战法,挥师直逼魏国军事重镇平陵(今山东定陶)。齐军攻打平陵的行动并不坚决,庞涓也不急于回救,继续竭尽全力攻克邯郸。直到魏军已占领邯郸,损兵折将急需休整时,孙膑才建议齐军挥师直捣魏都大梁,逼魏惠王十万火急命令庞涓统兵回救。庞涓接令后,不得不放弃邯郸,抛弃辎重,昼夜兼程回师。孙膑判断魏军回师必经桂陵(今长垣县张三寨乡大岗村),立即率齐军主力北上,在桂陵设下埋伏。当魏军经长途跋涉行至桂陵时,以逸待劳的齐军突然出击,大败魏军,庞涓只身逃回魏国。陵之战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次著名截击战。 孙膑在此战中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创造了“围魏救赵”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

长垣县老岸历史(长垣的前世今生)(9)

长垣县老岸历史(长垣的前世今生)(10)

长垣县老岸历史(长垣的前世今生)(11)

长垣县老岸历史(长垣的前世今生)(12)

长垣县老岸历史(长垣的前世今生)(13)

长垣县老岸历史(长垣的前世今生)(14)

长垣县老岸历史(长垣的前世今生)(15)

长垣县老岸历史(长垣的前世今生)(16)

长垣县老岸历史(长垣的前世今生)(17)

长垣县老岸历史(长垣的前世今生)(18)

长垣县老岸历史(长垣的前世今生)(19)

长垣县老岸历史(长垣的前世今生)(20)

长垣县老岸历史(长垣的前世今生)(21)

长垣县老岸历史(长垣的前世今生)(22)

长垣县老岸历史(长垣的前世今生)(2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