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人都有一份守候(守望相助一起迎春暖花开)

每一个人都有一份守候(守望相助一起迎春暖花开)(1)

00后志愿者

志愿者余汉明 长江日报记者史伟 摄

每一个人都有一份守候(守望相助一起迎春暖花开)(2)

青年战队

志愿者熊友明 长江日报记者史伟 摄

每一个人都有一份守候(守望相助一起迎春暖花开)(3)

心理疏导师

志愿者蔡飞 长江日报记者史伟 摄

每一个人都有一份守候(守望相助一起迎春暖花开)(4)

医疗物资转运人

志愿者刘丹 长江日报记者史伟 摄

余汉明:

多跑超市不懂就问尽力为居民买到想要的物资

心语

参加战“疫”后,感受到自己作为一名志愿者服务他人的价值和成就感。

20岁的余汉明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学院2018级学生,真正的00后,也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武汉人,疫情出现后一直留在武汉。

全市小区开始封控后,余汉明明显感到生活上出现了很多不便,他身边也有年迈的空巢老人无法及时得到社区的照顾,便想着为他们做点什么。

2月23日,武汉市启动实施“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全市范围专项招募“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志愿者。得知消息后,余汉明和父母商量,想报名参加,为社区里的居民买菜买药。

话一说出口,父母刚开始有顾虑,“我理解他们,因为我读的飞行员班,身体比什么都重要,万一感染了,后果不敢想象。”余汉明说,后来,他反复给父母保证,一定会保护好自己,父母同意了。

2月27日,余汉明正式上岗,成为硚口区中山社区玉带汇景苑社区的一名志愿者。

志愿者的工作内容说起来简单,干起来复杂。每天晚上9点前,余汉明要整理好小区里居民们第二天要购买的物资清单,确定第二天的采购路线;第二天8点半开始在小区门口值守,10点开始采购。

“榨菜不要袋装的,要那种下饭菜;粉丝要龙口牌的,不要其他的……”居民们的要求各种各样,对从没做过饭的余汉明来说,这些远比解答一道竞赛题难得多。他细心地把这些要求一一记下,多跑几次超市,不懂的地方就问超市员工,“开始的时候确实焦头烂额,现在慢慢好多了。”

其实,余汉明觉得,最难的问题不是分辨哪个套餐性价比高、哪个牌子的豆制品更好,而是居民说了想买的东西,自己跑了几条街几个超市都买不到时,该如何跟他们解释。“我总是把跑了哪些地方,确实买不到说得清清楚楚,然后说,‘现在是特别时期,买不到东西您能不能暂时克服一下,等疫情过去了再好好弥补’?”余汉明说,很多居民在听到他的解释后,表示理解并非常感谢他。

前几天,余汉明给社区里一对空巢老人送菜送药。老两口中的爷爷已经半瘫痪在床,奶奶身体不好,不能出门。他发现,两位老人连口罩都没有,当即就把自己随身带着的口罩送给了他们。

爷爷说,“身边的人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很暖心。”这句话让余汉明深深感动,“参加战‘疫’后,感受到自己作为一名志愿者服务他人的价值和成就感。”

余汉明说:“我想让更多人知道,我们是年青的一代,也是代表希望的一代,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加入我们的队伍,大家一起守望相助,共度难关,武汉必胜!”

【记者手记】

武汉所有社区实行封控,让市民安心宅在家,解决“最后100米”的问题至关重要,“志愿服务关爱行动”中的志愿者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体。

面对疫情,许多90后、00后挺身而出,承担起了自己的责任。余汉明说,他当志愿者,学会了快速有效地买菜买药、在电话里跟人沟通、如何上门和老人拉家常,还收获了成就感和责任心。

老人的一句“很暖心”让余汉明收获了成就感,其实,也正是无数服务在社区的“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志愿者们,用带着温度的行动,将党和政府的关爱带到了居民身边。

(长江日报记者陈玲)

汉阳区青年战“疫”志愿服务队:

冒雪为援汉医疗队送物资任务一来大家抢着做

心语

在我们志愿者群里,只要任务一来,大家都出来抢单。

心理咨询、运送物资、建隔离点、转运患者……战“疫”期间,汉阳区在全市率先组建一支青年志愿服务队。他们不顾个人安危,闻令而动,坚守初心,队伍在一个个突击任务中不断壮大,从几十人发展到近300人。“我最担心的是志愿者的健康和安全,好在目前为止没有一个志愿者被感染,也没有一个人离开不干了。”4日,该志愿服务队领队熊友明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说,一个多月来,他每天都被感动包围着。

熊友明是汉阳区团委一名工作人员。离汉通道暂时关闭后不久,他就萌生要拉起一支志愿者队伍的念头,“肯定有很多事情需要做”。

1月30日,共青团武汉市委、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向汉阳区捐赠951箱洗衣液和1.5万只口罩。汉阳区团委迅速组建16人的青年突击队,仅用4个小时就将捐赠物资送达防疫一线。

2月1日,汉阳区公开招募疫情防控工作志愿服务队,面向各界招募青年志愿者,覆盖医疗救护、便民服务、秩序维护、心理援助、宣传引导、关爱帮扶等10大类,并提供专业的岗前培训。

“公告发布第一天就有138人报名,其中100人通过资格审核。”熊友明在2月1日的战“疫”日记中这样写道:“这让我的内心充满鼓舞。”

接下来的一个多月,熊友明与志愿者们并肩作战。

2月7日,熊友明与志愿团队接到抢建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隔离点的任务。27名志愿者迅速集结,短短5个小时,500张床铺当天即全部铺设到位。次日,这批志愿者连续作战,又参与抢建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隔离点,又有13名志愿者前来支援,240张床位在当天就铺设完成。

2月14日,雨雪降温的前一天,有企业捐赠500件羽绒服和500件长裤给汉阳区。下午5时收货后,志愿者工作群征集5台私家车和7名志愿者。经过两个小时的奋战,志愿者冒着寒风将303套羽绒服送到山东援汉医疗队驻地。

第二天,熊友明又和几名志愿者冒着大雪,开着4辆私家车,将197套羽绒服交给汉阳区援汉医疗队保障组,用于保障四川医疗队。2月16日,得知广东省援汉医疗队需要5辆车运送物资,志愿者们再次集结出发,及时将车送到广东援汉医疗队驻地。

“在我们志愿者群里,只要任务一来,大家都出来抢单。”熊友明说,有一名空姐堪称“抢单王”,从抢建隔离点,到冒雪送羽绒服,每一个活动都能见到她的身影。后来,熊友明才知道她家有6位确诊患者,均被治愈。她很幸运,不是密切接触人员。她说,勇敢地站出来做志愿者,是为了回报国家和社会。

熊友明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青年人担当大任的魄力,看到了他们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勇气,看到了奋发有为、向上向善的精神品质。”

【记者手记】

疫情当前,志愿者的挺身而出显得格外可贵,尤其是参与紧急任务的志愿者,跟时间赛跑,挑战自我。每一次抢单前,他们都做好打仗的心理准备。采访中,听说有位志愿者给领队发了一封请战书,文字间流露出强大的决心。熊友明等汉阳青年志愿者只是全市广大青年志愿者群体的一个代表,在商超和社区还有很多默默无闻的志愿者在坚守岗位。

(长江日报记者万凌)

蔡飞:

为邻居们解决实际问题我是群主要看好家

心语

就在今天,不少邻居在朋友圈里说“好幸福”。看到这些,我心里好欣慰!

1984年出生的蔡飞住在江岸区球场街道同庆阁社区馨悦国际小区。腊月二十七(1月21日),他已经和爱人按照原计划回到了老家——荆门市沙洋县。“刚到老家,武汉的疫情突然就严重了起来。”蔡飞说:“我曾经在小区搞过业委会,还是小区业主群的群主,天天都在关注群里的消息。”

眼看着疫情一天一天严重起来,蔡飞再也坐不住了。“我要回武汉。”他说:“我和爱人商量过了,要回武汉的家,但是我妈妈担心我们,加上荆门和武汉都交通管制了,又是要办证明,又是电话联系,硬是在2月12日才回到武汉。路上还特别不好走,到处都是卡口,平时3个小时的路,结果7个多小时才到。”

刚刚回到武汉,亲眼看到的情况还是让蔡飞吓了一跳,在小区里,他碰见了一个邻居,穿着两层雨衣,戴着口罩、护目镜,还套上了头盔。“可见当时我们小区的人有多恐慌。”

一到家,蔡飞第一时间去社区报到,成为一名志愿者。他说:“我在长江航道测量中心工作,我们单位有不少人已经成为志愿者,我是团委书记,更加不能落后,从业主群里的消息来看,小区的邻居们也非常需要帮助。”

当上志愿者后,蔡飞拉上了也曾在业委会工作过的邻居郑浩,两人成为小区的第一批志愿者,开始在小区门口值守。他以身示范,在做好防护的情况下,告诉大家,要科学看待病毒,在业主群里对邻居们进行心理疏导。

“光说肯定不行,还要为邻居们解决实际问题,就是吃什么?”蔡飞说:“我们依托业主群,为大家搞团购、送物资,慢慢地业主群里多了感谢,多了理解,和谐了很多。”

“现在,疫情慢慢向好的方向转化了,小区的志愿者也有了二十多个人了,我们又开始满足居民们的个性化需求。我已经为大家立了规矩,大宗的米面油还是在大群里统一团购,个性的需求,谁发起,谁就当临时团长,但在志愿者的监督下,另开小群,这样,既保证了基本需求,也让一些邻居的宅家生活更丰富滋润些。”蔡飞说:“就在今天,不少邻居在朋友群里说‘好幸福’。看到这些,我心里好欣慰!”

【记者手记】

从相对安全的沙洋县农村“逆行”回汉,蔡飞的理由是:我是业主群的群主,群主不是个官,但也要带个头。

蔡飞说:“我在单位是团委书记,在老家的时候看到青年志愿者在行动,越看我就越感动,当时提出要返回的时候,有人还问我,回来干什么,我就是想做点事,把自己的家园看好,不能什么都不干。”

朴实的想法,朴实的行动,蔡飞自觉地走向战“疫”前线,用自己的行动改变身边的人和事,“人人看好自己的家园,就能走向最后的胜利。”

(长江日报记者吴昊)

刘丹:

联系校友积极募捐为医院运送物资9000多件

心语

我必须回武汉,非常时刻要为武汉做点事情。

从事文化工作的刘丹原来在深圳打拼,2018年,响应武大校友资智回汉号召的他返回故乡,在武汉创办了自己的公司。

2020年元旦后,他已经回深圳和妻子儿子团聚了,但是,从一些武汉医生朋友那里了解到武汉正在发生的情况,“我必须回武汉,一个原因是我的父母亲还在武汉,再一个就是非常时刻要为武汉做点事情。”1月14日,他回到了武汉,和父母住在江汉区水塔街联保社区。

“回到武汉后,我就开始联系在北京和深圳等地的校友和企业家朋友,一起参与行动。”刘丹说:“我们目前已经有300多位各界校友在积极募捐,执行小组分为发起、募捐、法务、采购、信息、配送等岗位,形成积极有力的志愿者组织。”

因为刘丹身在武汉,所以物资到了武汉后,接收、分发、送达目的地等,这些大多都是由他负责。

刘丹说,春节前后,医院物资紧张,为了直达一线医院科室,他和志愿者配送小组,从大年初一到现在,冒着危险和严寒,为中心医院、协和医院、火神山医院、儿童医院、空降兵军医院、一医院、中医院、优抚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等9家医院的一线科室捐送防护衣、隔离衣等累计约9000余件和900桶酒精。

“我是搞文化工作的,在武汉开发了以民众乐园和工艺大楼为主题的《汉口记忆》文化项目。而现在,我正亲身走在历史里,在这段时间,我看到听到了太多感动的事情,这些情景成为正在发生的汉口记忆。”

刘丹说,武汉下雪的那一天,有一位确诊的单亲母亲委托他去看一下同样染上新冠肺炎的2岁女儿。“当我们进入儿童医院新冠病区,用手机和这位妈妈视频时,两岁的孩子咿咿呀呀地叫着‘妈妈、妈妈’,小手在屏幕前使劲挥,拼命地想去触碰妈妈,想要妈妈抱抱。看到这个场景,我和志愿者同事,两个大老爷们,都不禁泪湿了眼眶。”

现在,这对母女都已经治愈出院。“看到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就是最好的汉口记忆。武汉,无愧于是个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无愧于是英雄的人民。”刘丹说。

现在,疫情逐渐得到控制,刘丹说,我们已经将捐赠对象调整到街道办、社区以及公安、环卫等社会一线工作群体。目前,已累计为十余个街道及两个公安分局上街干警、6个社区医院捐助了防护服隔离衣3000余件、口罩2000个、医用酒精700桶,累计运送发放了30多吨蔬菜到9个社区。

【记者手记】

从刘丹的眼神里,我看到的不是疲惫,而是一种坚定的信心。“有一次,在送物资去火神山医院的时候,凌晨两三点,突然大雾笼罩,几乎是伸手不见五指,但是这些物资必须4点送到。我和司机一商量,还是一头扎进了浓雾,有二三十分钟,出了雾团以后,我的后背因为紧张全部汗湿了,但是只要咬牙冲过来,就是一片风清气朗,武汉一定会这样。”

(长江日报记者吴昊)

本版统筹:兰家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