谐音梗正确说法是真的吗(谐音梗很有趣吗)

中央电视台2023年春节联欢晚会,把“谐音梗”作为贯穿始终的亮点,引来网上不少的好评。

但我却禁不住聊发杞人之忧:作为全国亿万观众高度关注的主流媒体,在这样一场影响力重大的晚会节目中大量使用“谐音梗”,甚至公然“恶搞”汉语,说重了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亵渎,说轻了则是一种文化低俗,实在不可取!

谐音梗正确说法是真的吗(谐音梗很有趣吗)(1)

什么是谐音梗?

谐音梗是一个网络新词,意思是把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名言格言、人名物名等部分或全部用谐音的方式偷梁换柱、而表达一种相反或完全不相关的意义,以取得幽默、玩笑、戏弄的效果。

青年一代甚至用英语或者其他国家的语言来谐音汉语,也能达到上述同样的效果。

谐音梗以其文化含量的多少,可以分为有含义的谐音梗和无含义的谐音梗两种,前者文化含量高,读来让人感觉幽默诙谐、回味无穷,而后者则完全是一种调侃,有的可以博人一乐,有的就是耍贫嘴。

谐音梗正确说法是真的吗(谐音梗很有趣吗)(2)

谐音梗其实是我们中华文化里很常用的一种文学修辞形式,古代文人非常喜欢和善于玩这种文字游戏。说白了,谐音梗不是什么新鲜玩意,这是早就被我们的老祖宗玩剩下了的东西,只不过换了一个看似新潮的包装而已。

今年春节联欢晚会的谐音梗实在没有多少文化含量

今年的联欢晚会开场第一个节目是歌舞《花开种花家》,这里边用到了两个谐音,一是以“花”谐音“华”,二是以“种花家”谐音“中华家”。

谐音梗正确说法是真的吗(谐音梗很有趣吗)(3)

在节目开始前,主持人还特别介绍“花”和“华”,说在古文字里这两个字是通假字。这没有多大问题,但可能是因为时间关系,他没有来得及说明这两个字的区别,在古文字里,“花”是草本植物的花,“华”是木本植物的花。后来,这两个字确实通用了。

但是,用“种花家”来谐音“中华家”似乎有那么点小家子气了。其实,“中华”是中原和华夏的合称,夏朝是以“花”为图腾的,“华夏”就是像花儿一样的夏朝。“种花家”这个谐音梗有点春天的浪漫,但总少了“中原华夏”的大美。

谐音梗正确说法是真的吗(谐音梗很有趣吗)(4)

此后,联欢晚会不断出现一些谐音梗,比如大张伟和张若昀的“开饭——开fan”、岳云鹏的“胆大望维”、徐志胜的“压碎钱”、沈腾马丽的“出溜——醋溜”和“胜男——剩男”……等等,让人听起来就毫无文化含量,充其量就是耍贫嘴了。

谐音梗正确说法是真的吗(谐音梗很有趣吗)(5)

也许,正是因为这一届晚会太无聊、太没有让人记住的东西,所以,这所谓的“谐音梗”反而成了最大的亮点,弄不好就会或多或少在今年的俗文化层面引起一些推动效应。

真正有文化的谐音梗什么样?

谐音梗其实不是什么新生事物,这是我们的老祖宗玩剩下了的文化元素。最常见的就有三大类:

谐音梗正确说法是真的吗(谐音梗很有趣吗)(6)

(一)借物寓意。比如我们的春节,家人聚餐一定要吃鱼,寓意“年年有余”;孩子结婚要用大枣、板栗、花生、桂园招待客人,寓意“早生贵子”。

也许大家都留意了一种现象,这两年每逢高考,很多女家长都穿上旗袍、男家长则穿上马褂在考场外给孩子助威,寓意“旗开得胜”、“马到成功”。还有报道,说有的学校在高考的冲刺阶段男女老师都穿旗袍,还有的家长给孩子穿上紫色的裤头,寓意为“指(紫)定(腚)成功”,这就有点搞笑了,其实一点意义也没有。

谐音梗正确说法是真的吗(谐音梗很有趣吗)(7)

谐音梗正确说法是真的吗(谐音梗很有趣吗)(8)

(二)歇后语。这是我们传统文化里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其中有一种形式就是谐音梗。比如:

孔夫子搬家——尽输(书);

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一二三四五六七--王(忘)八;

裁缝不带尺--存心不良(量);

曹丕的钱--未必(魏币)。

古人留下来的谐音歇后语很多,无论是用于讽刺,还是作为幽默,都很有文化内涵,禁不住让人反复咀嚼,回味无穷。

谐音梗正确说法是真的吗(谐音梗很有趣吗)(9)

(三)对联。我特别喜欢对联,尤其喜欢品读古人的谐音对联,那不仅仅是对联规则的工妙,好的谐音对联需要创作者有极高的文化修养和知识内存。不多说了,还是欣赏两副名联吧——

上联: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

下联:八音齐奏笛清怎比萧和。

这副对联是清代大文豪纪晓岚的名作,我读到这副对联时,曾经拍案叫绝,连读了好几遍。

其中的“橹速、帆快、笛清、萧和”分别对应谐音“鲁肃、樊哙、狄青、萧何”,真的不是一般的文化。

谐音梗正确说法是真的吗(谐音梗很有趣吗)(10)

上联:因荷而得藕?

下联:有杏不须梅!

明代文学家程敏政在一次宴会上看中了年轻才俊、大学士李贤,就有意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但又感觉很唐突,便指着席间一盘炒藕片对李贤出了一句上联,实际是问他“因何而得偶”。而李贤也是反应敏捷,立即指着一盘杏子巧妙地对出下联,意思却是“有幸不须媒”。

这样一来,两个人都已经表达出了愿意许嫁女儿、一个愿做女婿的意思,很快程敏政就给他们办了婚事,成就了一段良缘。

谐音梗正确说法是真的吗(谐音梗很有趣吗)(11)

谐音梗并不都那么美好,弄不好就成为文字狱,是会送命的

在封建极权时代,谐音梗弄不好就会成为文字狱。以谐音梗作为文字狱在哪个朝代都有,但却以明清最为严重。

清代最有名的谐音梗文字狱,可能就是那句“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了,这个大家都耳熟能详,我不赘述。多说两句明代的故事。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两位草根出身的皇帝之一,由于他青年时期当过乞丐、和尚,所以,对于“贼”、“光”、“发”这样的字眼很敏感,甚至连谐音也不行,如果有人在他跟前说到就被认为是揭他的老底,属于大不敬。

谐音梗正确说法是真的吗(谐音梗很有趣吗)(12)

明朝开国后有个上表向皇帝歌功颂德的惯例,每当逢年过节、良辰吉日或者受到皇帝一点小恩小惠时,便受宠若惊,立即要向皇帝写贺表,马屁拍足,以谢主龙恩。

当时,有一个北平府学训导赵伯宁作了一篇《贺厅寿衣》,其中有“垂子孙而作则”一句话;还有一个浙江府学教授林元亮写了一篇《谢增俸表》,其中有“作则垂宪”四个字;又有福州府学训导林伯瑗写了一篇《贺冬至表》,也出现了“仪则天下”的字样。因为“则”同“贼”是通假字,读音也是“zei”,据说这三个才华横溢的高官都被处死,你说冤不冤!

谐音梗正确说法是真的吗(谐音梗很有趣吗)(13)

朱元璋还避讳“秃”字以及与“秃”字有类似含义的字样。当时的祥符县知学贾翥为县令作《正旦贺表》中有“取法像魏”典故,朱元璋的皖北乡音把“取法”念作“去发”,便成了“去发像魏”;尉代县教谕许元替知府撰《万寿贺表》中有“体乾法坤,藻饰太平”八个字,朱元璋认为“法坤”音为“发髡”的谐音,“藻饰太平”是音为“早失太平”。杭州府学教授徐夔替知府写的贺表中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朱元璋读罢大怒,说这是儒生借写贺表骂自己。他认为“生”者“僧”也,是和尚;“光天”是薤发,即秃子;“则”音贼。于是上述学者无一幸免。

谐音梗正确说法是真的吗(谐音梗很有趣吗)(14)

从这里看,你还敢乱玩谐音梗吗?上述这些学贯东西的大学究就是因为卖弄文化,不幸马屁拍到了蹄子上,可能连怎么送的命都莫名其妙。

结语

不知不觉写了2600多字了,得打住了,不然就太耽误各位朋友的时间了。

谐音梗是我们中国汉字独有的修辞形式,用好了是一种文化,但如果乱用甚至是恶搞,那就是一种文化灾难,会贻害无穷了。我把在网上收集到的一些谐音梗恶搞形式发在文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供各位评判吧。

谐音梗正确说法是真的吗(谐音梗很有趣吗)(15)

谐音梗正确说法是真的吗(谐音梗很有趣吗)(16)

谐音梗正确说法是真的吗(谐音梗很有趣吗)(17)

谐音梗正确说法是真的吗(谐音梗很有趣吗)(18)

#创作挑战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