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贾宝玉的经典故事是什么(红楼论坛贾宝玉这块)

"顽石"作为一种意象,最先出现在宗教传说"女娲补天";然后经过文人的改造,成为一种文学意象,并形成一种固定的表达模式,并赋予了新的固定的内涵,并上升到了文化的层次,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一)最早的关于"石头"的意象,出现于古代神话《女娲补天》篇,出自《淮南子.览冥篇》。原文如下: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燃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是以补苍天,断螯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证;淫水涸,积周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舟,抱圆天。

红楼梦贾宝玉的经典故事是什么(红楼论坛贾宝玉这块)(1)

女娲补天

这个神话中,"五色石"经过女娲的历炼,担当起了补天的重任,成为一种可用之材,构成女娲补天神话中的一种鲜明的意象。"顽石"作为"意象"的产生,却来源于一个宗教故事。有个成语叫"顽石点头",讲的是道生法师传经布道的故事。该成语见于晋书《莲社高贤传.道生法师》篇,具体的情节是这样的。师被摈,南还,入虎丘山,聚石为徒。讲《涅槃经》,至菩提处,则说有佛性,且曰:'如我所说,契佛心否?'群石皆为点头,旬日学众云集。清代翟灏《通俗编.地理.顽石点头》,也记载了相同的事件。

红楼梦贾宝玉的经典故事是什么(红楼论坛贾宝玉这块)(2)

顽石点头

这段文字大意是说,道生法师被遗弃,回到南方,居住在虎丘上,聚了一些石头作为自己的徒弟。他把这些石头当作自己的徒弟,向它们讲《涅磐经》,讲到阐提处,说有了佛性,就说,"像我说得这样,跟佛心相契合吗?"那些石头都纷纷点点,似乎听懂了他的话。于是,没有过十天,跟他学道的徒弟,就像云一样的聚集。这个事件意在说明,道生法师是个得道的高僧,他对佛理悟得深透,讲得也很是生动、透彻,竟然是那些冥顽不灵的石头,都懂得了佛性,纷纷点头。它还说明了佛法广大无边,一切东西皆有佛性的道理。这样,"顽石"形象就和宗教有了联系,"顽石"就成为了一个宗教意象而存在了。(二)"顽石"这种宗教意象,随着古代宗教思想的发展,地位的上升,逐渐地跟古代文人们所尊崇的儒家学说,相互竞争,相互补充,相互融合,成为古代文化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古代文人们在仕途失意或穷困潦倒的时候,便投入到宗教的怀抱,用宗教的这付良药去治愈心中的创伤,宗教便成为了文人们的失意时候的避难所,这样,宗教思想就进入了古代文人们的意识,成为了文人们思想或生活的一种武器。宗教观念经过魏晋南北朝文人们的"玄学思辨"以后,就进入到文人思想的领域,开始影响文人们的思想和思维模式。唐宋时期,儒、佛、道,三教合一,宗教思想便和儒家学说一样,融入了文人们的血脉,成为了文人思想意识的一个部分。如唐朝诗仙李白的无拘无束、放荡无羁、嗜酒如命,就和他从小接受的道家思想有着直接的联系;王维官场失意后,隐居在终南山,专心练画、习文,写出的令世人赞叹的《秋居山暝》等名篇,跟他投身于佛教也有着直接的联系。宋代的大文豪苏轼的名篇《赤壁赋》所抒发的哲理,恐怕跟他所接受的宗教思想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元朝的统治,尽管只有九十来年,但却把释教的地位提到了至尊的地位,僧侣和尚开始进入官府参与朝政,成为官府中的一个部门或组成部分。因此,佛教、道教,乃至伊斯兰教、基督教,在中原地区都得到发展。信仰的多元化,强化了宗教在广大群众的影响,宗教思想普及化。文人作品,除了董解元的爱情主题的《西厢记诸宫调》,产生了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黄粱梦》、《陈抟高卧》等,反映了全真教的盛行。表现宗教内容的剧目,进入了文学作品的领域。到明代,宗教思想进一步盛行,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宫廷生活日益腐烂,求仙炼药,成为时尚。同时,随着商业的发展,新兴的商人和市民阶层的增多,享受思想也日益严重。此时,话本小说,开始盛行。有一些文人,把宗教思想、当时的社会现实,有机结合,为了甄别或校正当时"情与理"的争论"至情说"所带来的滥觞,或为了迎合消费群体的胃口,对才子佳人的文学理念、模式进行发展、继承,便创作出了世情小说,形成古代文学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样"顽石意象"便经过文人的借用,进入了文人的创作当中,成为一种文学意象。(三)在世情小说里,"顽石意象"成为诸多意象中主要的典型的一种,文人们创造了很多个顽石意象,赋予了自己的思想和独特的意义,他们把宗教与情爱巧妙结合,使得世情小说在叙事上形成了一种特有的固定的模式。顽石——————情爱———————超脱(灵性) (欲火) (归宿)(抱负) (历炼) (皈依)具体呈现的序列为:(1)主人公与佛有缘、气质轩昂、身怀绝技、抱负远大,想占有天下最美的女人,享尽人间的荣华富贵。(2)遍历人间的美色,情爱的火焰得到历炼,遭受到情欲的煎熬,身心受到创伤。(3)得到报应,幡然悔悟,皈依佛门。《肉蒲团》书中最后部分这样写道:孤峰走下蒲团,一把缠住道:"闲居是重来赐顾,就是盛情了,为何行此重礼?快请起来。"未央生道:"弟子愚蒙,悔当初不曾受得教诲,以至肆意胡行,把种种落地狱之事都做出来。如今,现在的阳报虽然受了,将来的阴报还不曾受,要求老师父哀怜,收在法座之下,使弟子忏悔前因,归依正果,不知老师父可肯收约否?"孤峰道:"既然收我皮布袋近来,我岂有不收纳之理。只恐你道念不坚,将来又有入尘之事。"未央生道:"弟子因悔恨之极,方才猛省回头。如今只当是从地狱里逃走出来,那里还敢回去。自然没有反覆的,只求师父收纳。"孤峰道:"既然如此,收纳你就是。"未央生爬起身来,从新行礼。孤峰就拣个好日子,替他落了头发。未央生告过孤峰,自取法号叫做"顽石"。一来自恨回头不早,有如顽石;二来感激孤峰善于说法,使三年不点头的顽石依旧点起头来,从此以后,立意参禅,专心悟道。你看,未央生这块"顽石",在经历了人间的情爱之后,终于悔悟,最后还是依归了佛门,立意参禅,专心悟道。这个故事也意在赞扬孤峰长老,这位得到的高僧,善于说法,花费三年时间,终于使未央生这个"不点头的顽石依旧点起头来"的事迹。这样,"顽石"这一形象的内涵被深化了,又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和意义,它又增添了男女之间情爱、婚姻等因素,把宗教信仰与男女之间的情爱、婚姻联系了起来,它已上升到文化的层次,是作为一种宗教、情爱情结而存在了,但已经是一种新的"文学意象"。(四)世情小说《红楼梦》,更是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模式,创造了一个内涵更为丰富的"顽石意象",即主人公贾宝玉的形象。这从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开头的文字可以看出,原文如下:原来女娲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虽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一日,正当嗟悼之际,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异,说说笑笑走至峰下,坐于石边高谈快论。先是说谢云山雾海神仙玄幻之事,后便说到红尘中荣华富贵。此石听了,不觉打动凡心,也想要到人间去享一享着荣华富贵,但自恨粗蠢,不得已,便口吐人言,向那僧道说道:"大事,弟子蠢物,不能见礼了。适闻二位谈那人世间荣耀番话,心切慕之。弟子质虽粗蠢,性却稍通,况见二师仙形道体,定非凡品,必有补天济世之材,利物济人之德。如蒙发一点慈心,携带弟子得入红尘,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自当永佩洪恩,万劫不忘也。"二仙师听毕,齐憨笑道:"善哉,善哉!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有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得好。"这石凡心已炽,那里听得进这话去,乃复苦求再思。二仙之不可强制,乃叹道:"此亦静极生动,无中生有之数也。既如此,我们便携你去受享受享,只是到不得意时,切莫后悔"。……于是,那个僧人念咒书符,大施法术,就将一块大石变成了一块鲜明美洁的美玉,并且缩成扇坠大小可拿可佩,又写上了几个字。后来,不知经过了多少世劫,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忽从这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忽见一大块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空空道人乃从头一看,认得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蒙茫茫大士,渺渺镇人携入红尘,历尽人间悲欢离合世态炎凉的"顽石"的一段故事。

红楼梦贾宝玉的经典故事是什么(红楼论坛贾宝玉这块)(3)

贾宝玉

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有一僧一道携入红尘,历经红尘的富贵荣华、温柔风情之后,又悟透佛理,依旧皈依佛门,这是一个内涵丰富的"顽石意象",他在故事的开头增添、演绎了"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运用的笔法更为含蓄、精妙、高超,情节更为复杂,人物更加繁多、主题更加深刻而已,但它也终究没有逃出艳情小说的模式。(五)那么,世情小说中的"顽石意象"到底赋予了什么样的内涵呢?一、对人生有限与宇宙永恒的关系的探讨。应该说,从汉末开始,文人们便意识到了人生的短暂与宇宙的无限,发出了"人生苦短"的慨叹,这从汉末文人的《古诗十九首》、张若虚《春江花夜月》以及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可以得到例证。元明时期,战乱频繁,人们生活甚至生命得不到起码的保障,这样,就使得人们的"及时行乐"的享受思想日益膨胀,一方面,人们就拼命地炼制灵丹妙药,想通过成仙得道,延长自己的生命;一方面,随着人们自我价值的进一步觉醒,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摆脱以前束缚人的本性的"理",张扬人们自身的"情",便掀起了一场对世俗的物欲、情欲的极度享受的热潮,人生苦短,不如及时行乐,人们试图通过这种对物欲、情欲的极度享受,来弥补人生短暂的缺憾。于是,在小说中,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的"顽石意象",这些"顽石"想享尽人间荣华富贵,想尽人间所有的美色,来弥补人生短暂的缺憾,人们寻找,彷徨,寻找,彷徨,最后,这个在现实中无法解决的问题,却在宗教中找到了不是答案的答案,便认为,投身佛门,皈依宗教,就可以长生不老,得到永生,便是与宇宙永恒了。因为神仙是长生不死的,死是一种超脱,是一种生,生即是死,死即是生,遁入空门,便是长生。二、对人的本性与社会性的矛盾关系的认识。情爱,本是人的一种本性,是人的一种正常的要求,除了保证人类种族自身的繁衍延续外,还对人的生存的衣服良药,对压抑人的本性进行了批判,这在《肉铺团》的第一章节、《痴婆子传》的《序》中,说得非常明显。但人的这种爱情是与古代社会道德所要求的"理"相矛盾的,这种人的自然性的情爱,如果极度膨胀,无休止的放纵并任其发展,势必导致个体人生的悲剧,如西门庆的纵欲而死,未央生纵欲的结果----是导致别人家庭的破裂,妻子玉香的自杀,东门生纵欲的结果,使得麻氏失节,金氏、赵大里、麻氏因纵欲而死亡等。作者看到了人们自我价值觉醒后,放纵人的自然本性所带来的危害,开始重新认识人的本性,探讨人的本性与社会性的关系问题,并试图解决这一问题,使得人的本性与社会性和谐发展。三、演绎宗教原理。宗教认为,人间是苦海,是人的炼狱。人来到人世间,就意味着苦难的降临,就是要遭受人间的各种各样的劫难,尤其是人间的情劫,那是任何人所逃脱不了的。人世间的一切都是空,所以人世间的荣华富贵,儿女情长,到头来只不过是过眼烟云。而逃避人间劫难的唯一途径,便是投身宗教,进入天堂,可以得到解脱,得到快乐。所以,天堂是快乐的,但人必须经过人间的炼狱之后,皈依宗教,才能进入天堂。所谓"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即使是作恶多端的人,也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说明佛是宽容的,佛门是脱离苦海的岸头,是一切遭受苦难人的最后的终极的归宿。这样,"顽石意象"由一个富有宗教色彩的意象,经过文人的改造,成为了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学意象,并赋予了固定的含义。在古代的世情小说中,叙事上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顽石意象已经成为一种特有的情结,进入到人类文化层次,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成为古代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