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有多少泰州人(为啥南通人泰州人扬州人经常提)

“你觉得苏中怎样?”我问一位南通人“还行吧我家孩子读下来还挺热爱的”他马上回答我一听就知道他“搞”了,他以为我说的“苏中”是苏州中学,实际上我说的是相对于“苏南”“苏北”的“苏中”一般认识里,南通和泰州、扬州这三个江苏中部的城市,被并称为“苏中”,这位南通人自然就是苏中人虽然他已经在苏州生活了二十多年,但他人生最重要的前18年是在家乡南通度过,照理说,他的思想底色应该是浓郁的“南通色”,可是提到“苏中”,即使与苏州人惯称苏州中学为“苏高中”不同,他第一反应还是“苏州中学”,而不是我想问的“江苏中部”由此,可以稍见“苏中”这个提法的尴尬尴尬一,许多苏中人对“苏中”缺乏认同感,不像跟苏南人提到苏南,或者跟苏北人提到苏北那样,就像触及了对方的灵魂尴尬二,不少人并不承认有苏中,觉得明显由一道长江作天堑,苏南、苏北两分明,再搞一个苏中出来毫无必要但是,“中”作为方位名词,常常被用在地域命名上,譬如汉中、关中、晋中;然后又因为地方风土人情、诗文名人的承续,而渐渐积攒出独特的文化质地和乡情标签苏中也不外乎是苏中三市地处江苏省地理中部,位于长江下游、黄海之滨,沿长江依次排布直至东海除了江、海,苏中地区的河、湖也很丰富历代苏中人利用密布的水道,挖成一条条运河,进而串联成复杂的运河交通网络,人们在船头就能更为快捷地迎来送往、客货两便到了苏中你才知道,原来运河不止于“京杭大”,还有各种小运河譬如,贯通(南)通、泰(州)、扬(州)的通扬运河通扬运河始于汉代吴王刘濞开凿的古运盐河,现在民间还是习惯称它的旧名“运盐河”,顾名思义,这条运河开凿就是为了运盐盐、粮在古代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苏中靠海,是全国性的盐粮重要产区,又处于(长)江、(东)海、(淮)河、运(河)之间,水网四通八达,在发达的海盐产业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之双重加持下,由盐运连接起来的各个城镇不断产生、发展和繁荣随之,有更多的人口向这一线聚集,城镇进一步形成与扩大——通扬运河就是一根纽带,或者说一个内部的通道,以滚滚的水流将扬、泰、通三市打通,成了整块的“苏中”,也具有了相对一致的文化譬如,在饮食上,就都有个“蟹黄汤包”,推门坐定,都会端上来一碟、一包、一根吸管,吃法如出一辙有人就把苏中的文化概述为“盐运文化”盐业固然是一门好生意,晒盐、运盐却是苦差事,所以盐运文化的主要特点,就是以流动得开放、以艰辛得繁荣换句话说,以艰苦劳作去搞活经济这一点上,苏中人确实善于“搞”盐在海边晒成,然后被运到交通更为便捷的地方中转,中转站的重任就落在了大运河畔的扬州扬州在唐代已经很是繁荣富庶,南宋的洪迈在《容斋随笔》中写唐代扬州之盛,说“扬一益二”,为天下之最盛尤其是扬州盐商,富可敌国,搞经济的手段一流,搞文化也是个中好手传说中为了接驾,在瘦西湖边一夜之间用盐堆出的白塔,用金钱在短时间内堆出的园林之华,让一口苏北话的扬州,有了两分的明月、十里的春风和十三余的娉娉袅袅,虽然地处江北,也被纳入了江南的精致风雅到了近代,南通横空出世对于南通,苏南人尤其是苏州人有着不同的情感,大半苏州人在潜意识里,把南通划入苏南其原因,有可能是南通长江大桥修建前长期的交通阻隔造成的神秘与陌生,反而让苏南人对其少了偏见,更可能因为南通在近代取得了辉煌这一点苏南人也只能赞不绝口,南通的状元张謇,在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海滨小城,几乎从零开始搞出了七个中国第一:第一所师范学校、第一座博物馆、第一所纺织学校、第一所刺绣学校、第一所戏剧学校、第一所盲哑学校、第一所气象站,南通成为公认的“近代第一城”苏州的“针神”沈寿,亦被张謇邀请至南通,在他创办的女红传习所中担任所长兼教习,这也加深了苏州人对南通的接纳今天的苏中人一样能“搞”譬如经济,2020年南通的GDP增速全江苏省第一,总量也超过了苏南方阵中的常州;譬如文化,扬州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在大运河文旅开发中一马当先……记得有位长辈说过,很多年前他们去南通开会,走过濠河风景带的时候,简直大吃一惊:南通的城市建设搞得这样好了那时候,苏州古城还是一片老旧,若干年后环护城河健身步道才动工建设所以,“苏中、苏南、苏北”首先是经济概念,再是文化概念,最后才是地域概念,只要肯搞、敢搞、善搞,经济总归会搞活,文化也能搞起,而所谓“地域”就都是一片乐土,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南京有多少泰州人?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南京有多少泰州人(为啥南通人泰州人扬州人经常提)

南京有多少泰州人

“你觉得苏中怎样?”我问一位南通人。“还行吧!我家孩子读下来还挺热爱的!”他马上回答。我一听就知道他“搞”了,他以为我说的“苏中”是苏州中学,实际上我说的是相对于“苏南”“苏北”的“苏中”。一般认识里,南通和泰州、扬州这三个江苏中部的城市,被并称为“苏中”,这位南通人自然就是苏中人。虽然他已经在苏州生活了二十多年,但他人生最重要的前18年是在家乡南通度过,照理说,他的思想底色应该是浓郁的“南通色”,可是提到“苏中”,即使与苏州人惯称苏州中学为“苏高中”不同,他第一反应还是“苏州中学”,而不是我想问的“江苏中部”。由此,可以稍见“苏中”这个提法的尴尬。尴尬一,许多苏中人对“苏中”缺乏认同感,不像跟苏南人提到苏南,或者跟苏北人提到苏北那样,就像触及了对方的灵魂。尴尬二,不少人并不承认有苏中,觉得明显由一道长江作天堑,苏南、苏北两分明,再搞一个苏中出来毫无必要。但是,“中”作为方位名词,常常被用在地域命名上,譬如汉中、关中、晋中;然后又因为地方风土人情、诗文名人的承续,而渐渐积攒出独特的文化质地和乡情标签。苏中也不外乎是。苏中三市地处江苏省地理中部,位于长江下游、黄海之滨,沿长江依次排布直至东海。除了江、海,苏中地区的河、湖也很丰富。历代苏中人利用密布的水道,挖成一条条运河,进而串联成复杂的运河交通网络,人们在船头就能更为快捷地迎来送往、客货两便。到了苏中你才知道,原来运河不止于“京杭大”,还有各种小运河。譬如,贯通(南)通、泰(州)、扬(州)的通扬运河。通扬运河始于汉代吴王刘濞开凿的古运盐河,现在民间还是习惯称它的旧名“运盐河”,顾名思义,这条运河开凿就是为了运盐。盐、粮在古代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苏中靠海,是全国性的盐粮重要产区,又处于(长)江、(东)海、(淮)河、运(河)之间,水网四通八达,在发达的海盐产业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之双重加持下,由盐运连接起来的各个城镇不断产生、发展和繁荣。随之,有更多的人口向这一线聚集,城镇进一步形成与扩大——通扬运河就是一根纽带,或者说一个内部的通道,以滚滚的水流将扬、泰、通三市打通,成了整块的“苏中”,也具有了相对一致的文化。譬如,在饮食上,就都有个“蟹黄汤包”,推门坐定,都会端上来一碟、一包、一根吸管,吃法如出一辙。有人就把苏中的文化概述为“盐运文化”。盐业固然是一门好生意,晒盐、运盐却是苦差事,所以盐运文化的主要特点,就是以流动得开放、以艰辛得繁荣。换句话说,以艰苦劳作去搞活经济。这一点上,苏中人确实善于“搞”。盐在海边晒成,然后被运到交通更为便捷的地方中转,中转站的重任就落在了大运河畔的扬州。扬州在唐代已经很是繁荣富庶,南宋的洪迈在《容斋随笔》中写唐代扬州之盛,说“扬一益二”,为天下之最盛。尤其是扬州盐商,富可敌国,搞经济的手段一流,搞文化也是个中好手。传说中为了接驾,在瘦西湖边一夜之间用盐堆出的白塔,用金钱在短时间内堆出的园林之华,让一口苏北话的扬州,有了两分的明月、十里的春风和十三余的娉娉袅袅,虽然地处江北,也被纳入了江南的精致风雅。到了近代,南通横空出世。对于南通,苏南人尤其是苏州人有着不同的情感,大半苏州人在潜意识里,把南通划入苏南。其原因,有可能是南通长江大桥修建前长期的交通阻隔造成的神秘与陌生,反而让苏南人对其少了偏见,更可能因为南通在近代取得了辉煌。这一点苏南人也只能赞不绝口,南通的状元张謇,在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海滨小城,几乎从零开始搞出了七个中国第一:第一所师范学校、第一座博物馆、第一所纺织学校、第一所刺绣学校、第一所戏剧学校、第一所盲哑学校、第一所气象站,南通成为公认的“近代第一城”。苏州的“针神”沈寿,亦被张謇邀请至南通,在他创办的女红传习所中担任所长兼教习,这也加深了苏州人对南通的接纳。今天的苏中人一样能“搞”。譬如经济,2020年南通的GDP增速全江苏省第一,总量也超过了苏南方阵中的常州;譬如文化,扬州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在大运河文旅开发中一马当先……记得有位长辈说过,很多年前他们去南通开会,走过濠河风景带的时候,简直大吃一惊:南通的城市建设搞得这样好了!那时候,苏州古城还是一片老旧,若干年后环护城河健身步道才动工建设。所以,“苏中、苏南、苏北”首先是经济概念,再是文化概念,最后才是地域概念,只要肯搞、敢搞、善搞,经济总归会搞活,文化也能搞起,而所谓“地域”就都是一片乐土。

栏目主编:孔令君 文字编辑:陈抒怡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朱瓅

来源:作者:余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