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心太累了怎么办(都有一个共同点)

你上一次发自内心地笑是什么时候?

前几天,我在知乎刷到一个提问:

“有房有车有存款,生活没有目标,过得浑浑噩噩怎么办?”

题主三十岁,婚姻幸福,生活在三线小城市。

家里三套房,还有100万存款。

但她却觉得,生活没有任何欲望,不知道该怎么办。

一个人心太累了怎么办(都有一个共同点)(1)

来源:pexels

乍一看,可能你会觉得,这是炫耀还是矫情?

其实,这种“生活没有任何欲望”的感觉,如今很普遍。

身边不少人以前喜欢出门玩的朋友,现在都不愿意出门。

休息就是一个人在家呆着,在沙发上一躺就是一天。

说不上开心,也说不上不开心,就是麻木。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情感麻木。

情感麻木或许因为心无力

正常来说,快乐是人的本能。

但为什么我们越长大,越难快乐了呢?

心理咨询师林音在《走出心无力》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概念:

“心无力”。

就是一个人可能平时看上去好好的,能正常工作和生活。

但内心深处,他其实什么都不想做,做什么都没动力。

一个人心太累了怎么办(都有一个共同点)(2)

来源:pexels

当TA望向内心深处,TA不知道自己是谁,为何活着。

没有自我,没有目标,没有意义。

像“行尸走肉”一 样,只剩一个躯壳。

这种内心没有意义的无力感,林音把它定义为:心无力。

心无力是一种焦虑、空虚与疲乏的心理困境。

它最大的特点就是:累。

即使你什么都不做,也没遇到挫折,却依然会突然间充满倦怠感。

遇到事情能拖就拖,认为生命毫无意义,找不到丝毫的自我价值。

一个人心太累了怎么办(都有一个共同点)(3)

来源:pexels

她在书中和一个叫落岩的男生,进行了长达三年的交谈。

落岩曾是一个高级研发工程师,在业内也小有名气。

在漫长的几年时间里,他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

甚至不知道每天为了什么起床。

就像心里有个洞一样,丢什么东西进去,都没有任何回应。

有一次,连轴转工作了几天后,他有种灵魂脱离了身体的感觉。

他问自己:

“你现在做的这些,是为了什么?

如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为了幸福,那你现在幸福了吗?

好像也没有。”

一个人心太累了怎么办(都有一个共同点)(4)

来源:pexels

就像一座房子,如果没有顶梁柱,都不需要猛烈的风吹雨打,就会轰然坍塌。

当你的心没有核心的价值支撑,也就不知道自己活着是为了什么。

徐凯文老师也提到,在咨询室中常听到这样的话:

“我好像是为别人在活着,我不知道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深入探索就发现,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点:

把追求成就当成了一种“瘾”。

上学时要考第一,长大后,要赚钱,被人看得起……

他们的生命里程碑,被一个个目标充斥着。

像机器一样僵化地运行。

一个人心太累了怎么办(都有一个共同点)(5)

来源:pexels

怎么会成为这样的人呢?

在一些父母教育孩子的新闻,我看到了端倪。

济南曾有一位妈妈,大冬天带着5岁的儿子去考场感受考研的氛围。

理由是,孩子还有16年左右就要考研了,她说,5840天后,她会陪孩子过来考试。

而小男孩则宣布,他以后想上清华大学。

他才5岁,就被设定了16年后的人生目标。

还有那个写了56本小说,整整30多万字的初一女孩。

只是因为数学成绩不好,就被爸爸当面把她的小说全撕掉。

因为在爸爸看来,写小说是“跟学习没有直接联系的事”。

在这种教育观下,一切“无用”的,都可以阉割掉。

人的本性是被压制的。

自然,他们就没办法体会到发自内心的愉悦和自我肯定。

一个人心太累了怎么办(都有一个共同点)(6)

来源:pexels

英国心理学家温尼克特认为,人的自我分为“真自我”与“假自我”。

真自我,是围绕着自己的感受而构建。

假自我,是围绕着别人的感受而构建。

后者的悲哀是,他总是自动地寻求别人的感受,并顺从着别人的感受转。

他为别人而活。

真实自我被隐藏,“活着”的体验就被剥夺了。

“当他们发现所有那些东西都得到的时候,内心还是空荡荡,就有了强烈的无意义感。”

走出心无力核心是成为自己

《走出心无力》里,落岩30岁后,突然做了一件很叛逆的事。

他毅然辞掉工作,把攒了十多年积蓄的一半给父母。

然后拿着另一半钱,背着一部相机,“消失”了。

他为何如此决绝?

一个人心太累了怎么办(都有一个共同点)(7)

来源:pexels

真正让他觉醒的是,有一天他在小区散步。

走着走着,他无意中发现有一条小径,通向一个小花园。

他在这个小区生活了七年,竟然从没注意到有这么一个地方。

也没有认真观察过小区的设施摆设,花草树木,更别说认识身边的邻居了。

辞职之后,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人生节奏。

我决定我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要小孩;

我决定赚的钱用在哪里,不一定非得买车买房……

这一切的心理源动力,是“我决定”。

而不是迎合父母的期待,外界的标准。

这正是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一个人“自性化”的过程。

“自性化”是荣格心理学的核心。

一个人心太累了怎么办(都有一个共同点)(8)

来源:pexels

它的终极目的,就是让一个人最终成为他自己,成为一个人格完整而独立,但又不同于他人的独特个体。

我们都知道,当一个婴儿来到这个世界上,最初是没有自我的。

而随着婴儿慢慢长大成人,为了更好地生存。

要不断认识这个世界,学习适应社会的规则。

在此过程中,我们会无意识地戴上人格面具,以便于实现我们的个人目的。

比如获得个人成就,寻找伴侣,组建家庭,获得安定。

因为有这样的适应过程,我们才能正常存活下来。

但是到了一定年纪,或者经历了足够的事情,人会开始思考一个本质性的问题:

我究竟是谁?

我想过什么样的生活?

什么才是我想走的路?

在这个寻找自我的过程中,我们会慢慢剥去人格面具的虚伪外表,直面内心被压抑的、不愿正视的自我。

一个人心太累了怎么办(都有一个共同点)(9)

来源:pexels

接纳和整合它的“好”与“坏”,从而生长出一个专属自身人格特质的完整个体。

荣格坚信,人是可以作为主宰来决定自我的命运的。

最终你会发现,生命的意义,不过是依照自己的本性而活。

我们需要沉思的生活

不知道你有没有观察过,自己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有多长?

我发现,有段时间我看手机屏幕时间,每天都超过8小时。

可以说除了睡觉和工作,其他时间全部被手机占据了。

短视频一个接一个地刷,影视剧两倍速观看,甚至沉迷于影视剧解说,几分钟刷完一部经典剧……

当我注意到这些的时候,我也注意到自己已经很久没有办法沉下心来做一件事了。

看书没看两页,就打开手机;看电影的时候,同时打开社交软件,哪怕并没有人找我……

林音认为,这是另一种形式的精神奴役,最终会导致内心层面的空虚。

因为这些“速食视频”,不需要动脑。

而你所看到的内容,都是基于算法的精准推荐。

一个人心太累了怎么办(都有一个共同点)(10)

来源:pexels

长此以往,你就只能看到你想看到的同质化内容,视野变得狭窄和固化。

大脑被精神垃圾堆满。

最可怕的是,这种短暂刺激获得的快感,也会提高你的快感阈值。

慢慢你会发现,视频越刷越无聊,特别疲累空虚,再也提不起兴趣。

于是你只能不断寻找更强烈的刺激,精神也在这个过程中被消耗掉了。

尼采说,人之所以精神匮乏,是因为“没有能力抵挡刺激的作用”,无法抵抗那些蜂拥而至、不由自主的冲动刺激。

因此,他认为我们需要一种“沉思的生活”。

“这是一种深度的注意力。

在沉思状态中,人能够脱离外界的干扰,将自己沉浸于某种真实的事物之中。”

一个人心太累了怎么办(都有一个共同点)(11)

来源:pexels

找到心中所爱,投入地活着

这种状态,被心理学家米哈里(Mihaly Csikszentmihalyi)叫做“心流”。

“心流”发生的时候是什么感觉呢?

你会完全沉浸在你做的事情当中。

你会感到非常宁静,有一种平静的喜悦感。

米哈里认为,我们在做自己非常喜欢、有挑战并且擅长的事情的时候,就很容易体验到心流。

比如爬山、游泳、打球、阅读、从事热爱的工作等等。

一个人心太累了怎么办(都有一个共同点)(12)

来源:pexels

一个人最美好的状态,那一定是:

「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要做什么,知道怎么做,最后全力以赴」。

回到生活中,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第一个,就是控制刷手机的时间,减少无用信息消耗。

第二个,去做一些有挑战的事儿,比如爬山,比如打球,比如攀岩等等,只要是你喜欢的就可以。

因为有挑战,注意力很容易集中,身心都会投入。

我发现最容易体验到心流的人,可能是小孩子。

国庆回家,我帮姐姐带娃。

他在门口看到一堆沙,他发现可以用小勺子把沙子一趟一趟地运到家门口之后。

一个人沉浸式运沙子,玩了两个小时。

一个人心太累了怎么办(都有一个共同点)(13)

来源:pexels

那一刻,我才意识到,快乐可以有多纯粹。

快乐就是人的本能。

但却被我们一点点遗失了。

希望,我们都能找回这种本能。

参考资料:

1.《走出心无力》,作者林音.

作者:向南生

图源:网络

首发:壹点灵心理

专注心理成长,温暖而有力地爱着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