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嫌营养餐倒进垃圾桶(老师宿舍门口隔三差五总会放着玉米面或者花生)

前不久的一天,在盐山县圣佛镇田寨中心小学,一场特殊的告别仪式正在举行。与孩子们朝夕相伴一年的支教老师于锦瑛就要离开这里了。几十名孩子家长举着一幅幅锦旗也都早早地赶过来送别于老师。教室内,师生抱作一团泣不成声。“老师,您别走,您讲的故事我还没听够……”“老师,孩子们离不开你了,留下吧……”一张张稚嫩的小脸儿,一双双饱含泪水的眼睛……

家长、学生们心里满是不舍,于锦瑛的心里也盛满牵挂。

学生嫌营养餐倒进垃圾桶(老师宿舍门口隔三差五总会放着玉米面或者花生)(1)

本报记者 张 岩 本报通讯员 刘国政

有缘支教到盐山

今年47岁的于锦瑛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女儿在日本留学,儿子在上海读大学,从小生活在知识家庭的于锦瑛始终信奉一句话:知识改变命运。从教二十多年来,她始终以满腔热忱对待工作,力求为每一名学生的未来奠定坚实基础。也因此多次受到省市级表彰。

2017年8月份,黄骅市华西小学的语文教师于锦瑛,接到了一个任务:到盐山县支教农村一年。

于锦瑛毫不犹豫就接受了这个任务。有亲戚朋友开玩笑说:“别人都往外推,你却放着好环境不要,找罪受。”

对此,于锦瑛却这么理解:“不以功利得失为评判,不为世俗评价而动摇。做知识的使者,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愿意为它付出和牺牲一切,为之欣然。”

按计划,于锦瑛应该和其他被派往支教的十几名教师三天后到盐山教育局报到,然后由各学校校长带领到岗。但是一想到支教生活的特别,于锦瑛心里就按捺不住地激动。托人打听了将要去的地方后,翌日清晨,悄悄一人驱车提前奔向了支教地——圣佛镇田寨中心小学。

尚未开学,学校正在建新教学楼,几十个工人正在脚手架上忙碌着。教室暂时还是平房,砖砌的丁字形甬路将两排教室切成四块,或许是雨水的冲刷,或许是曝晒得太久,米黄的外墙涂料已泛出粉粉的白,虽是旧平房但却格外整洁。

据门卫寇大叔回忆说:“于老师那天在学校里一个人呆了很长时间,也跟我打听了很多学校状况。离家路远,条件比不得城市,我当时以为她准会打退堂鼓,回去后就不回来了呢。”

于锦瑛说:“门卫大叔告诉我这里学生多,教师少,几乎每个老师一周都是二十多节课,这就意味着相比较我之前一周7节课的工作量要增加三倍。但我相信缘分,当时并没有被吓到,相反这更是我要留下来的动力。”

教无定所欢乐多

田寨中心小学校长秦凤林说:“于老师的到来不仅缓解了我们的师资压力,更重要的是她新的教学理念,给课堂带来一缕春风。”

于锦瑛来到田寨中心小学正式报到后,被分配担任二年级一班的语文教师。为了了解这个班的总体情况,于锦瑛先给同学们做了一个成绩测试来摸摸底,结果平均成绩仅有38.5分。

“实在太差了,出乎我的意料。”于锦瑛紧皱眉头说:“我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阅卷出错了。”

于锦瑛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在半年之内看到起色,就当从零开始吧。

为了让学生们喜欢语文,她着实下了一番功夫。

于锦瑛的课堂总是花样翻新,教学生学习古诗的时候,她会把古诗和儿歌巧妙融合,带领着学生们唱着歌就背诵下来了。有时她又像一个导演,把课文改编成话剧、小品,让学生担任其中角色身临其境感悟文章的内涵。有时她的课堂成了辩论赛,有时成了演讲会,有时她的课堂会在果园里,有时会在田野里。她的课居无定所,又都那么精致,同学们总是在笑声、掌声中很快地度过。当学生有了一点进步,她会立马伸出大拇指,投来赞许的眼神,或是一把揽过来亲一亲额头。一句“你真行”“好样的”“你真棒”,足足能让孩子们美上好几天。

孩子们的自信心在快乐的学习中,不断地被唤醒点燃,她的课堂上,始终有一股幸福、欢乐、奋发的激流在孩子们的心中荡漾。她的课成了学生们最喜欢的课。她成了孩子们最喜爱的好老师。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于锦瑛说:“让学生学会知识,不是听老师苦口婆心地讲出来,而是让学生打心眼儿里爱上后,在爱中不断地悟出来。”

半年后,奇迹出现了,她的班语文平均成绩足足提高了40分。

到了今年期末考试的时候,她所教的科目,平均分提高到86.5分,位居全镇前列。

“我想叫您妈妈”

从教20多年的于锦瑛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教育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事业,只要有需要帮助的学生,我就义不容辞。

在田寨中心小学工作了两个多月后,班上有一个叫杨涛(化名)的学生,引起了于锦瑛的注意。已是霜降时节,乡村传有“寒露无青稻,霜降一把刀”的农谚,气温陡降,天气变得寒冷起来,学生们都已经换上了厚衣服,小杨涛却还穿着单褂,单薄的小个子,脚下趿拉着一双大人的旧棉鞋,看着让人特别心疼。打听得知,杨涛是一个孤儿,跟着一个光棍叔叔相依为命。听了小杨涛的身世后于锦瑛心疼地哭了。下班后于锦瑛开车到了镇上商场,给小杨涛从头到脚买了个遍,回来后抱着一大堆衣服就给孩子换了下来。从那之后,杨涛的学习用品于锦瑛全包了。快放年假了,于锦瑛悄悄把小杨涛叫到一边,把200元钱分成十块一个的小红包,给他塞进书包,嘱咐他慢慢花,不要告诉别人。小杨涛点点头说:“老师,我没妈妈,我想管您叫妈妈可以吗?”

去年冬天,班上有一名留守儿童,感冒没来上课,于锦瑛听说这个孩子自己一个人在村卫生室输液了,课后于锦瑛买了零食跑到了卫生室,一边照顾输液,一边给孩子补课,并且还将孩子医药费给结了。卫生室大夫偷偷地拍了照,发到了朋友圈。很多人受到感动,转发点赞。

网友纷纷留言:“这才是最美教师。”

雪夜护送显真情

“于老师做的好事,几天几夜也讲不完啊。”学生家长杨女士对记者说,“平常孩子们的作业辅导材料,都是于老师自己掏钱给娃们买来,‘六一’的时候,于老师还自己掏钱给全班学生买衣服当作礼物送给他们。”

谈起于锦瑛,田寨中心小学附近的村民们,没有一个不挑大拇指的。于锦瑛说她自己在田寨中心小学的每一天也都是在感动中度过的。隔三差五于锦瑛的宿舍门口总会放着半袋玉米面或者一篮花生、红薯,或是蔬菜等等。这都是村民们悄悄给她送来的。

去年一个雪天,于锦瑛从黄骅返回田寨的路上,下起了大雪。雪大路滑,开车非常困难,到了盐山县城已经是夜里11点了,可距离目的地还有三十多公里。为了不耽误明天早晨给孩子们上课,于锦瑛硬着头皮慢慢地开。这时候旁边一辆小车冲着于锦瑛的车闪光鸣笛。大半夜的,又是雪天,路上车辆极少。“不会是遇到坏人了吧?”于锦瑛不由得紧张起来。那辆小车一直跟了有五公里,还是不停地鸣笛。于锦瑛壮着胆子停下车,落下一点车窗,问对面司机:“你好师傅,我们认识吗?”

“于老师,您不认识我,但我认识您,我是田寨村上的,我们村好多孩子跟您上学。这么大的雪,您一人开车,我不放心,我就在您后面,给你护驾吧。”

小车司机是个四十岁左右的男子。一直把于老师送到了田寨小学门口。“于老师,我在县城做生意,我关店门的时候,看见你车慢慢开过,就知道你要回田寨,您是我们村里人人夸的好老师,所以我一定要安全送您回来。”

此刻已经是夜间一点多了。

于锦瑛说,这些感动是我这一辈子忘不掉的。

学生嫌营养餐倒进垃圾桶(老师宿舍门口隔三差五总会放着玉米面或者花生)(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